基于clicker课堂应答系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_高中物理的十二个实验

  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热点  。探究式教学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重视师生互动。美国哈佛大学的Eric Mazur教授和科罗拉多大学的M?K?Smith教授分别在
  世界顶尖科技杂志Science上撰文指出,基于clicker的交互式课堂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探
  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科
  学概念,建构新知识,并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可以为提高教学效能、实施有效教学打
  下坚实的基础。Clicker教学系统成效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Clicker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依
  据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科学的问题设计策略是有效利用Clicker教学系统的关键。
  1 Clicker教学系统及其应用
  Clicker是一套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一个无线主控基站(接收器如图1),手持键盘
  (如图2)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在课堂应用时,学生通过按动手持键盘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由于在使用Clicker答
  题时学生不必担心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错误,所以更容易参与思考和课堂讨论,同时因为
  系统能够自动保存每个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随时调整
  教学,这种动态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节奏随学生的接受程度而
  变,课时的分配将会更加合理。该系统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于:配套问题根据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
  了平台。
  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国内的高校课堂也引入了clicker应答系统。2008至2009年期间
  ,北京交通大学的蔡天芳老师将clicker应用于大学物理课堂,进行了对比教学,效果比较
  显著。2009年到现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普通物理》课堂上也引入了clicker进行教学研究
  。随着clicker在高校中的运用,现在设法通过clicker的合理使用,解决中学教学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帮助探究式课堂的有效实施。
  2 基于Clicker交互式课堂的教学策略
  在交互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对教师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
  既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组织者、设计者、帮助者以及控制者。因此,在利用
  Clicker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建构新知识,并掌握科学的物理研究方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2.1 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以解决问题
  为主线展开。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并与现实生活相类似
  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
  识、发展能力。基于Clicker的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作为认知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
  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静摩擦力》的教学中,可以问题为
  主线展开:
  2.1.1 静摩擦力的概念
  (1)在水平方向给桌子施加一个较小的力,桌子为什么没有运动?
  A。桌子重力太大
  B。桌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C。地面对桌子产生了一个阻碍桌子运动的力
  如果选C的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可让学生自主分析桌子的受
  力情况,得到静摩擦力。如果选A或B的学生比较多,说明学生仅凭主观臆断下结论,并未认
  真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受力分析,得到桌子受到了地面对它产生的阻碍桌子运动的力
  ,把这种力称为静摩擦力。使学生分清压力与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2)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受到静摩擦力吗?
  A。是B。不是
  当大部分学生选择A时,说明学生并未弄清楚“静”的含义,可举例“站在斜面扶梯上的
  人”,引导学生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以及人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静”的含义是相对静
  止。制造认知冲突,帮助学生重新建构新知。如果大部分学生选B,可提问“静”的含义是什
  么?老师做简单的总结即可。
  2.1.2 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静摩擦
  通过三个活动:A。把手放在桌面上,推或拉(保持手相对于桌面静止);手与桌面分开,推
  或拉。B。用水平力把木块按在墙上;松手,木块下落。C。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
  端稍稍抬高,木块相对木板静止。D。最后提问,如果接触面光滑,会有静摩擦力吗?
  每个活动后,让学生分析产生静摩擦力需要什么条件?
  A。有正压力 B。有相对运动趋势
  C。接触面粗糙D。要接触E。要挤压
  如果大部分学生能选对每个活动分别说明产生静摩擦力需要的条件,教师可简单讲解
  较难理解的B活动和C活动。如果有些活动对应的条件,学生选错的较多,教师需对这个情景
  进行详细的受力分析,通过比较判断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1.3 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利用毛刷,根据外力与形变方向一致的原理(通过观察毛刷毛弯曲的方向来判断静摩
  擦力的方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然后请学生说明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现
  象及实验结论。最后,教师总结静摩擦力方向的特征。   2.1.4 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判断
  给出实验用具: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特征。然
  后请学生说明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最后,教师总结静摩擦力大小的特征。把演
  示实验改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动脑、动
  手,并与他人交流、协作,体验探究的乐趣。
  为检验学生对静摩擦力的大小的理解情况,提出问题。
  例如,当左右两边对木板所加压力均为F时,木块夹在板中间静止不动,若使两边用力
  都增加到2F,那么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将:
  A。是原来的两倍 B。是原来的四倍 C。和原来相等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C,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利用二力平衡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教师仅总结
  强调即可。如果大部分学生选B或C,说明学生仍未分清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教师
  可引导学生利用受力分析来判断,然后总结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无关。
  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既动脑、又动手,增强了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性。探究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
  的方法和能力,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2 认知冲突教学策略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
  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改善、优化物理认知结构,认知冲突发挥着
  重要作用。“引发认知冲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界的人为因素,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
  盾
  ,意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优化物理认知
  结构。根据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
  为,认知发展过程是:“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 ”。起初,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系统认知
  ,
  处于某个较低发展水平的平衡状态;继而,学生觉察到与当前的系统相冲突的、该系统不能
  同化或顺化的事物,从而使认知系统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最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
  使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可轻易地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化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
  定。这就是说,认知的不平衡或冲突状态是一种认知发展动力,是学习过程中内在的动机。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创设认知冲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并维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
  的动力,以实现认知的发展。
  在进行Clicker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跨度,重点在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
  师要及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完善问题的设计。基于认知冲突理论的Clicker问题设计流程
  如图3所示。
  例如: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有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关于合力与其两个分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的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的代数和
  C。合力的大小可能小于它的任一个分力的大小
  D。合力的大小可能等于它的某一个分力的大小
  说明:首题简单,帮助学生进入状态。该题主要涉及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的关系,由
  
  |F1-F2|≤F合≤F1+F2,
  学生很容易判断。
  (2)用两根绳子吊起重物,使重物保持静止,若逐渐增大两绳之间的夹角,则两绳对
  重物的拉力的合力变化情况是
  A。不变B。减小C。增大D。无法确定
  说明:第二题较难,很多学生都认为分力增大,合力一定增大。但这是有条件的,只
  有两分力夹角不变时才成立。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建构。
  (3)如图4所示为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跟它的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图象
  ,则这两个分力大小分别是
  A。1 N和4 N B。2 N和3 N
  C。1 N和5 N D。2 N和4 N
  说明:第三题难度更高一层,不仅考查由合力推测分力的逆向思维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看
  图能力,检测学生是否深刻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3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可被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
  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
  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
  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协作、会
  话、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设计Clicker应答问题时,可紧绕同一概念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设计
  一系列相关问题(一般4题或更多)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还应考虑问题之间的梯度
  ,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基于支架式教学
  理论的Clicker问题设计流程如图5所示。
  例如:高中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节时间与位移(有关位移与路程的概念)
  (1)设一小球如图6做圆周运动(半径为1 m),从A点运动到B点,其位移的大小
  是
  A。2πB。2C。1D。0   (2)同上题,若一只蚂蚁不是沿圆周路径而是沿图7所示的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则它
  位移的大小
  A。2πB。2C。1D。0
  (3)设一小球在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半径为1 m),从A点运动到B点,位置矢量分别是
  [WTHX]r[WTBX]A和[WTHX]r[WTBX]B[WTBZ]。如图6所示。则小球位置矢量大小之差是
  
  A。2πB。2C。1D。0
  (4)设一小球在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半径为1 m),从A点运动到B点,位置矢量分别是
  [WTHX]r[WTBX]A和[WTHX]r[WTBX]B。如图6所示。则小球位置矢量之差
  [WTHX]r[WTBX]B-[WTHX]r[WTBX]A[WTBZ]是
  A。π[WTHZ]i[WTBZ]B。2[WTHZ]i[WTBZ]C。-2[WTHZ]i[WTBZ]D。0
  说明:这四道题目围绕矢量这一概念,第一题考查圆周运动的位移大小,第二题考查
  曲线运
  动的位移大小,第三题考查位置矢量的差的大小,第四题考查位置矢量的差。层层递进,让
  学生对位移的矢量性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2.4 同伴教学法
  “同伴教学法”译自英语PeerTutoring或PeerInstruction,是指学生同伴之间互相施教、
  共
  同受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布卢姆指出:“同伴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其实验效果
  超出了控制组平均成绩两个标准离差以上”。斯莱温也曾指出:“一对一的同伴教学是最有
  效
  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中学”的最大动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
  新课改理念提倡“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学习方式
  之一,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具
  有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形成互补,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启发,碰撞出思
  维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作答,然后若全班答对率介于35%~70%之间,就
  让同学互相讨论,鼓励学生彼此说服;再次做答后,教师依据答错的比率给与不同程度的补
  充说明(图8)。经过讨论之后,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会明显上升,教师只需要简单的说明后
  ,即可进行下一个主题概念。
  4 结束语
  以上讨论了四种基于Clicker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根据实际
  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几种策略,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探究性教学将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交互式课堂应答系统将在探究
  性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项目受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理论创新项目985ZX13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
  资助。】

推荐访问:应答 课堂 高中物理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