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引导初中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初中生作文要点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信息,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即:摘取法、变换法、梳理法、提纲法、取舍法。
  关键词:概括能力; 文章要点; 摘取法; 变换法; 梳理法; 提纲法; 取舍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14-001
  概括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即把长文章读短,把书由厚读薄的能力。文章的要点,则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概括文章的要点,指概括文章的主要之点或主要内容,也指根据需要或问题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概括的一种能力。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本信息,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要点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现总结如下:
  一、运用“摘取法”进行概括
  好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的重要句子:统领下文的总起句、点明主旨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画龙点睛的中心句……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这些重要的句子便是一个阅读的“魔杖”,依据这些句子能帮助你很快地概括出文章的要点,只不过这些句子有的可以直接引用,有的则需稍加整理或浓缩。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赞美了闻一多先生哪些方面的品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美闻一多先生学者方面的品质;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赞美闻一多先生革命家方面的品质。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抓住这些总起句和过渡句,课文的要点就了然于胸了。
  二、运用“变换法”进行概括
  有的要点在文中虽然不能直接找到,但总会有一些语言在间接地暗示。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言,并灵活地加以变换,得出所需要点。如《生命·生命》一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那么,这些思考表现了哪几个方面呢?通过阅读,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三个重要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切全在我的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从我的手中白白地流失,勇敢地活下去”。笔者告诉学生,只要将这三个句子稍加变换,使语言更精炼些,就能概括出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三个要点:1.我们必须对生命负责;2.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3.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勇敢地活下去。
  三、运用“梳理法”进行概括
  运用梳理法概括文章的要点首先要考虑到文章的要素。文章的要素包括人、事、物、景、情等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分别从这些角度梳理各要素在文章中的具体反映,并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文章不同角度或层面的要点。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指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能概括出记叙文的要点。议论文主要弄清楚作者用了哪些材料论述了什么观点,阐述观点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其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则需要弄清楚文章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有哪些突出特征,以及其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对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则要弄清楚文章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以及其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从文中梳理出所需要的内容,再加以概括。如《孙权劝学》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梳理出全文叙述了四件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吕鲁议论、吕鲁结友。
  四、运用“提纲法”进行概括
  “提纲法”对于理解全文内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通过对逐段逐层意思细致的梳理,拟列出文章的内容提纲,可以很快捷地提取文章所写的要点。如执教《我的信念》一文,笔者引领学生将全文要点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宗旨、环境和工作,并拟列出如下的提纲:(一)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1.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了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2.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二)科学工作需要的环境。1.科学研究需要自由;2.科学研究需要安静;3.科学研究需要时间。(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1.目标要始终如一;2.要有信心;3.要坚忍不拔;4.要勤奋努力。当学生明白这些要点之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及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在学生心中也就一目了然了。
  五、运用“取舍法”进行概括
  运用这种方法概括要点要提醒学生瞄准文章的主要内容,紧扣详写的、深层次的内容,对于次要的、略写的内容,浅层次的内容则不必概括,不需面面俱到。对人物性格的概括、对所描绘景物的特点概括、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判断与概括,等等,都可用“取舍法”。如执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文章表现了贝多芬哪些不平凡之处?笔者启发学生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探究发现,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地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残酷的现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很显然,文章不仅仅表现了贝多芬人的一面,也不是表现他生活的邋遢,更着重的是表现了他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推荐访问:初中生 概括 要点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