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摘 要: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与创作特点三个方面,对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21首圆舞曲中的《升C小调圆舞曲》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体会肖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肖邦; 浪漫; 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45-001
  弗雷德里克·肖邦,出生在1810年的浪漫主义时期华沙附近的教师家庭,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写了《波兰舞曲》,8岁在华沙进行第一次公开演出,12岁师从波兰作曲家埃尔斯纳,20岁时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离开波兰,在法国定居。肖邦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奏鸣曲三首,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各四首,以及众多的夜曲、玛祖卡前奏曲、练习曲、波洛奈兹、圆舞曲、回旋曲、变奏曲等钢琴独奏曲。他的作品中既有表现对敌国家园深切怀念、对民族独立热切期望的,也有充满情、富于诗意,具有浪漫主义个性的。他的作品充满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被誉为“钢琴抒情诗人”。同时,肖邦也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1830年,因祖国受沙皇俄国侵占,他被迫来到法国巴黎。很多名曲在这时写成,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肖邦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最能体现出他的个性和民族性。此曲作于1846-1847年,是肖邦去世两年前创作的。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十一月,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了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身体也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钢琴。所以,刚分离的一个时期,他几乎没有写什么作品。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带着对往事的怀念,对生命的认识,于是,写下了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这首圆舞曲虽然旋律很美,但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这是一部回旋曲结构的作品,圆舞曲节奏是其基本骨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在貌似优美的旋律下面,隐藏着抑郁、彷徨、憧憬和感叹的复杂心理。显然,虽有圆舞曲风格,但并没有直接舞蹈功能,是真正圆舞曲抒情诗。舒曼曾把肖邦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
  二、《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征
  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第一段主旋律一开始便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宣叙调的旋律,似乎在倾诉他孤寂的生活,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见肖邦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型,前者带有宣叙调和顿挫感,似诉难言之隐,后者是波浪涌动的级进旋转,利用经过性的伴音化进程,半音阶小节下行了一个大乐句(8小节),似催人在律动中忘记一切。中间的第三主题是抒情的慢板,似连连的大跳充满感慨、追求和幸福生活。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A段回旋曲主题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从八度大跳开始,用模进手法,发展成为一段激动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滚。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当时,久居异乡、孑然一身的肖邦身染重病、无依无靠,其心情之忧郁可想而知。此外,肖邦打破调式,在三个段落的调式布局上也很有意思: “A”、“B”均为升C小调,升C转为降D大调,等音转调这样的调性安排,也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和统一。这时,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似乎是对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幸福日子的回忆。这样的转调,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现郁闷的气氛。在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最后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终了(即B段再现,转回到升C小调上,再接犹豫的A段,最后又再现B段结束全曲)。小调转为大调,音乐在渐渐消失飞远,十分巧妙精致。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总之,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走出宫廷、走向民间。很多音乐大师的传世佳作至今久演不衰,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丹丹编著.外国音乐简史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上海音乐出版社
  [3]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杨九华编著.西方音乐史,湖南文艺出版社
  [5]于志刚著.西方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肖邦 圆舞曲 浪漫主义 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