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 《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到底是谁

  近些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简·奥斯汀热,1995年的BBC电视剧《傲慢与偏见》已让欧美观众为英伦绅士科林·费斯所主演的达西而倾倒,2005年美国好莱坞的同名电影更是将简·奥斯汀笔下那“三寸象牙雕”般的英国18世纪田园生活推向全球。一时间,“简迷”(简·奥斯汀迷)成为了各国少女间的流行词。在简·奥斯汀六部作品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莫过于《傲慢与偏见》了,而其中的男主人公菲茨威廉·达西那冷峻傲慢的外表和热忱谦和的内心的对比更是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简·奥斯汀出生于英格兰乡间的中产家庭,父亲仅仅是一名教区牧师,再加上她终身未嫁,眷恋田园生活,很少接触其他阶层的人,因此可以推断她对上层社会的了解并不多。有人考证出奥斯汀的一位兄长曾寄养在贵族家里,并且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寄人篱下的女主人公范尼·普莱斯的出身对此有所反映,但这也只能让她间接了解贵族生活而已,并不能直接接触到像达西那样的贵族绅士。还有人说奥斯汀在旅居巴斯期间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这种说法就更无依据了,《傲慢与偏见》初稿完成于1796年,而奥斯汀一家移居巴斯则是1800年的事。更何况,从奥斯汀本人的书信来看,她对巴斯的印象并不好,认为那是一个很浮躁的地方,以至于她在巴斯期间灵感匮乏,鲜有创作。可见,奥斯汀塑造达西这个人物的灵感来源于别处。
  2007年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倒是提供了一丝线索:就在创作《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前,年轻的简·奥斯汀遇见了来伦敦求学的爱尔兰绅士汤姆·勒弗洛伊(Tom Lefroy)并互生爱慕。虽然电影里的情节有所夸张,但从奥斯汀的一些信里,可以看出她是真爱勒弗洛伊的。她曾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在我刚收到的你那充满善意的长信中,你将我批评得那么狠,以至于我都不敢告诉你我和我那爱尔兰朋友的一举一动了。想象一下,我们肆无忌惮地一起跳舞,坐下来促膝谈心……”最后一天,她伤心地写道:“终于,与汤姆吻别的这一天到来了,每想到这件事,我就不禁泪流满面。”于是,有人提出达西的原型是汤姆·勒弗洛伊,而伊丽莎白就是简·奥斯汀本人。但很快又有人提出了异议:《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出身贵族,家产万贯,还是庄园主,是名副其实的最上等人;而汤姆·勒弗洛伊与奥斯汀恋爱时只是个穷学生,没有收入,在伦敦林肯律师学院学习法律的一切费用都由其在爱尔兰的叔父承担。并且,勒弗洛伊与奥斯汀最终有缘无分,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勒弗洛伊身无分文。
  在我看来,勒弗洛伊确实是塑造达西这个人物的灵感之一,但并非全部;通过对18世纪英国史的研究,我认为达西是几个现实中的原型结合的产物。首先,菲茨威廉·达西(Fitzwilliam Darcy)这个名字与爱尔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英文中的 “Fitzwilliam”和 “Darcy”都广泛见于爱尔兰而非英格兰贵族的族谱中,其祖先则都是中世纪征服爱尔兰的诺曼人。“Fitz”来源于法语中的 “fils”, 意为“儿子”(因此Fitzwilliam最早的意思就是William之子);而Darcy这个姓氏来源于DArcy, 在法语中的意思就是来自于“Arcy”这个地方的人。同时,达西的舅母名叫Catherine de Burgh,而“de Burgh”也是一个诺曼爱尔兰姓氏。可以推断,在创作《傲慢与偏见》的时候,奥斯汀脑海中是有一位“爱尔兰王子”的,而勒弗洛伊则是首先激发这一想象的人。在奥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中,戴伦波夫人(Lady Dalrymple)在见到男主人公温特沃斯上校(Captain Wentworth)时曾惊叹道:“真是一位漂亮的小伙!比我在巴斯通常见到的人有气质。我敢说他是从爱尔兰来的。”可见,初恋栽下的“爱尔兰情结”在奥斯汀心中停留了一辈子。
  至于达西的权贵的背景,则很可能取材于当时英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菲茨威廉家族。第四位菲茨威廉伯爵在继承了其叔父罗金汉侯爵的家产后,一跃成为英国最富有的贵族之一(同时,菲茨威廉这个头衔也是爱尔兰爵位,在爱尔兰也拥有大量地产)。菲茨威廉还是辉格党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与叔父罗金汉一样,本人才能平庸,却能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埃德蒙·伯克(同时也是罗金汉的私人秘书),在罗金汉逝世后给菲茨威廉写信说:“您是罗金汉侯爵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包括我在内的他的老友们都是因为诚挚的情谊和深刻的原则认同而与他走到了一起。承蒙您的恩泽,我相信您会很乐意接受我们对您在政坛上的帮助,而不是将其看成鲁莽草率的行为。”菲茨威廉伯爵还懂得体恤下层人,收成不好的年份就减免自己庄园上佃农的赋税。同样,《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虽然表面傲慢,但在关键时刻却也充满同情宽容之心;在伊丽莎白的小妹妹莉迪亚与自己昔日的仇人威克汉姆私奔后,为了拯救本尼特一家的名誉,他不计前嫌,亲自出钱促成威克汉姆与莉迪亚结婚;当伊丽莎白跟随舅父舅母参观达西的庄园时,其管家更是对这位年轻主人的美德赞不绝口。可以说,达西这个形象是当时英国开明贵族的代表,而他的教名菲茨威廉则折射着现实中同样开明的菲茨威廉伯爵。奥斯汀最后一部作品《劝导》中的男主人公姓温特沃斯, 正好取的是菲茨威廉伯爵姓氏的另一半;这或许仅仅是巧合,但不能排除奥斯汀仰慕菲茨威廉家族的可能性。
  最后我还想谈谈埃德蒙·伯克。如果说菲茨威廉伯爵以身作则地体现了英国贵族应有的风范,简·奥斯汀以小说这种浪漫形式将这样的开明贵族形象具体入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埃德蒙·伯克则是从理性角度剖析了在英国议会制中封建贵族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奥斯汀对伯克的作品相当熟悉,《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写作框架就部分构建于伯克在《法国大革命随想录》中对“体制”的理解之上,而小说的男主人公也叫埃德蒙。伯克认为理想中的英国贵族应该一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疏通民意,并兼有中世纪的骑士风度,而达西的绅士风度正符合伯克对理想贵族的诠释。然而,同样是贵族的达西的舅母Catherine de Burgh则成了奥斯汀讽刺挖苦的对象。这位de Burgh夫人恪守等级制,听说侄儿要娶地位低贱的伊丽莎白为妻时试图百般阻挠。伯克在《法国大革命随想录》中也同样维护了社会等级制,并为等级制存在的心理基础——“偏见”进行了辩护。在伯克看来,人们对上帝、君主、贵族的天然敬畏都源于这种“偏见”,而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这种偏见是必须的;否则,如果人们都依靠理智思考问题,社会将陷入动荡。De Burgh这个姓是Burke的一个变种,或许通过这个人物的设置,奥斯汀意图讥讽伯克的等级制思想和偏见。但同时,奥斯汀本人在小小挖苦的同时,本质上却在不自主地倾向于伯克的观点,而这也正是她在创作时的矛盾之处:一方面鼓励女性大胆追求真爱,另一方面却经常让她们被物质条件束缚住,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绝对不能嫁人!《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这样,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的安妮也是如此。奥斯汀在抨击“偏见”的同时,却到死也摆脱不掉伯克式“偏见”,这是奥斯汀作品的局限性所在。
  与勒弗洛伊的初恋给了奥斯汀塑造达西这个人物的灵感,但其社会精神面貌映射了现实中的菲茨威廉伯爵,而其灵魂则更是伯克式的。
  顺便说一句,埃德蒙·伯克早年经历与汤姆·勒弗洛伊十分相似:两人都出生于爱尔兰,都曾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求学,之后都由亲人资助来到伦敦学习法律,又都在英格兰遇到了心上人,她们的教名甚至都碰巧一样。不同的是,后来伯克娶了那个女孩,留在了英格兰;而勒弗洛伊却永远离开了奥斯汀,回到了故乡爱尔兰。

推荐访问:傲慢与偏见 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