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亟需回归科学|回归分析法例题

  对CEO来讲,平时间会计人员的问题最多的是“账i还有多少钱”,绝对不会问“账上还有多少利润”,因为账i的利润cEO自己就可以说了算  现代会计误入了“应计制会计”的歧途,将谁也说不清楚的“利润”作为企业盈利的标准。这样,就坏事了,从此会计离科学越来越远,目前已经到了基本上不说人话的地步,编制出来的财务报表连会计人自己都说不明白。“利润”首先沦为企业与税务局作为计算交税额的一个讨价还价的数据;其次沦为管理人员晋升的一个指标;如果该企业上市了,还沦为按照证监会监管指标作为参照物的被操纵的玩偶。
  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计人员自己都说不清楚所核算出来的利润到底是什么?其原因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毛估估”,会计人员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毛估估”是否准确。因为“利润”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理论上它是没办法去验证的。真正是“一千个会计心中就有一千个利润的哈姆雷特”。当然,大家会说,那审计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笔者认为,审计是由于“应计制会计”而存在的,它一方面“装模装样”地拿着企业的钱,另一方面“正儿八经”地给企业的财务报表盖个章对“利润”进行背书,难道它说清楚了利润是什么吗?难道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不是“毛估估”吗?
  实际上,会计人员在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遇到需要判断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方法更合适时,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出判断的,因为会计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黑白区分。反而,会计人员可能会借会计职业判断之名混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重大会计差错之间的区别。比如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滥用会计选择权,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创造性利用并购会计等。
  会计估计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我国证券市场在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存在着减值计提过度或者不足的问题。减值计提不足将导致来年补提,减值计提过度将导致来年少提,诸如此种现象将导致会计利润无法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会计选择的自由空间,由于没有一个硬性的约束标准,因此一旦超越准则、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就会走向极端,蜕变成会计操纵,利用职业判断灵活性,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特别是在企业没有完成考核指标或为达到某种目的时,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蓄意调整相关财务指标,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方面误导投资者。
  如何判断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中滥用会计估计操纵利润,目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对企业的CEO来讲,平时间会计人员的问题最多的是“账上还有多少钱”,绝对不会问“账上还有多少利润”,因为账上的利润CEO自己就可以说了算。记得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在CCTV访谈中就公开说过,“今年我们董事会打算叫财务部门做出500亿元左右的利润。”剩下的工作就是让CF0带领一群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了,然后“毛估估”出500亿元左右的利润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数据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对一项具体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财务报表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即使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行事,对相同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特别是公允价值准则的引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导致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不易取得,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和难度,考验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如果全靠会计人员的“毛估估”,这怎么能够保证公允价值真正“公允”?
  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应计制会计”体系,会计就真的告别了科学,早在1998年时笔者曾写过一篇论文,论述会计的模糊性、近似性以及非唯一性,当时笔者意识到了会计已经不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上所讲的结果一定是唯一的、并且可以验证、重现的。
  “利润”这些指标真的是自欺欺人,让会计人员陷入了利润的“云计算”迷阵中。
  会计能不能回归到科学?我的回答是可以的,抛弃说不清、道不明的“应计制会计”,回到“现金制会计”上来。因为企业真正赚了多少钱,是一定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这时候就不存在所谓的“毛估估”了。

推荐访问:亟需 回归 会计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