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天气_六安市金安区桑蚕病害防治现状及对策

  摘要 根据六安市金安区蚕桑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消毒防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蚕病综防具体对策,以期达到养蚕无病、高产、优质的目的。  关键词 桑蚕病害;防治现状;对策;安徽六安;金安区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263-02
  近几年六安市金安区各期蚕都有不同程度的蚕病发生,秋季发病更为严重,甚至一些自然村庄全面暴发蚕病,个别蚕户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导致蚕农大面积毁蚕改种、抛荒弃养、养蚕无信心、消毒不认真,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蚕户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事关养蚕业的兴衰。根据该区养蚕常发的病症,分析目前消毒防病现状,探讨蚕病防治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1 蚕病发生情况
  根据多年来对金安区蚕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统计和现场观察,发现该区蚕病有2个特点:一是发病面广,病类齐全,但发病区域有中心,病类有主次。金安区常见蚕病有白僵病、病毒类病、中毒症和并发性病,从区域上分湾区、岗区重于畈区。二是全年各蚕期均发生蚕病,但各蚕期发病率和发病种类有较大差异。从发病季节看,秋季重于春季;从各蚕期发病类型看,春季主要是白僵病、血液型脓病;秋季主要是中肠型脓病、脓核病、细菌病、农药中毒症。因此,不同地形蚕区、不同蚕期,其蚕病发病率和蚕病种类的明显差异,给该区指明了不同蚕区、不同蚕期消毒防病的重点、消毒方式、药品的选择和标准剂量,可为消毒防病提供依据。
  2 消毒防病现状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使栽桑养蚕进入到千家万户。各种蚕病病原物分布广泛,主要隐藏在死蚕的尸体、蚕沙、丝缕尘土等有机物之中,并以此种形式广泛分布于养蚕场所及环境中[1-3],重点分布于蚕具缝隙、簇具、蚕室地面及室外堆放过蚕沙的地表层;其次分布于室内墙壁、屋面及桑园。藏身于这些有机物中的病原物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强,存活时间长,致病力强,消毒时很难彻底杀死。广大蚕农大多缺乏蚕病发生蔓延、消毒防病及药品应用的基本知识,消毒防病的意识淡薄,消毒不彻底,甚至不消毒,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重养蚕前消毒,轻回山消毒
  绝大多数蚕农都能做到养蚕前的蚕室、蚕具等打扫清洗,进行药物消毒,但没有茧后的回山消毒意识,消毒不及时或根本不消毒,到下次养蚕前才进行洗刷消毒。特别是对养蚕用具、簇具、蚕沙等处理不当,放弃了病原物就地歼灭的机会,造成病原物扩散污染,直接威胁下期蚕作的安全。
  2.2 重蚕室蚕具消毒,轻环境消毒
  目前蚕户一般是蚕室与生活住房兼用,只有极少数蚕户有专用小蚕室,而贮桑室与簇室仍为生活用房。消毒时往往只消毒养蚕急用的房屋与蚕具,大蚕期和上簇时要占用的住房及周围环境不消毒或仅作简单处理,造成病原物回流扩散污染,为蚕病发生留下隐患。
  2.3 重药物添食,轻蚕体蚕座消毒
  目前用于添食的蚕药只能控制和防止细菌类蚕病和蝇蛆病,对病毒病只能延缓病势,对真菌类病反而有害。一味重视药物添食,却忽视日常防病卫生和蚕体蚕座消毒,蚕匾蚕具一直用至上簇,不洗不晒,地面及贮桑场所不经常消毒;蚕沙到处倾倒或直接施入桑园与农田;病死蚕乱抛喂鸡;除沙用具与采叶用具混用等,造成人为扩散传播病原物,令中减少或不除沙,不能适时提青分批及淘汰末蚁蚕、迟眠蚕、弱小蚕等不良蚕,引起混育感染发生蚕病。
  2.4 重消毒形式,轻药品质量及剂量
  药品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包装物不合格或封口不严,失效更快,尤其是粉剂、生石灰等极易吸湿变质失效,蚕农缺乏验质知识,通常是估量使用,这样只能是形式上消毒而达不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有些蚕农惜本有意克扣用药量,也达不到彻底消毒的目的。此外,由于蚕药市场混乱,绝大部分是劣质低价不合格的蚕药,用此药消毒无法达到消毒目的。
  2.5 不了解消毒程序,操作不当
  蚕农大多不了解消毒原理、程序和方法。一是忽视了药物消毒前的打扫清洗这一重要环节,甚至有少数农户不经清洗就直接药物消毒,由于病原物未能充分暴露而大大降低了药效。二是不注意消毒期间温湿度的影响,忽视药消后蚕室蚕具要封存,消毒后的室具又乱拉乱用,造成串染病原。即使蚕期精心饲养管理,仍会暴发蚕病。三是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簇具中病原物的量最多,致病力最强,如不先进行药物消毒就打扫清洗,就会造成病原物大量扩散,加重环境及水源等污染。
  3 蚕病防治对策
  养蚕无病即丰收,在影响蚕作安全的各种因素中,消毒防病是核心,其次是营养、环境条件和优良蚕品种等综合因素的配合。因此,务必将消毒防病贯穿到养蚕全过程。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各项综防措施放在首位,主动扑灭病源。切断一切传播途径,确保养蚕无病、高产、优质。
  3.1 提高蚕农养蚕水平,及早诊断控制蚕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为广大生产者所掌握,才能应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开展科普教育,提高蚕农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广播、电视、办培训班等方式作技术讲座或针对蚕事实际,编制系统性通俗易懂的蚕桑知识小册,分发给每个蚕农,提高蚕农群防、综防意识与养蚕技术水平。实行蚕病早期诊断,及时控制病势。蚕病需防患于未然,一旦肉眼能明显观察到往往很难控制[4-6]。因此,建议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预知检查,早期诊断。一旦发现病原及时发布蚕病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病势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蚕病造成的损失。
  3.2 彻底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病原的存在是蚕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病原来源一是上期染病的蚕室、蚕粪、蚕具等。二是野外染病昆虫。控制蚕病须从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入手,做到养蚕前、中、后期都要严格消毒。养蚕前后消毒是消灭病原的极好机会,要对蚕室、蚕具、簇具及环境进行全面消毒。但蚕期中消毒要经常、持久地对蚕体蚕座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预防消毒,要根据各种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消毒操作程序严格进行。同时要加强桑园治虫,防止交叉感染。
  坚持小蚕共育,狠抓共育质量,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淘汰末蚁蚕;加强眠起处理,严格提青分批,淘汰迟眠蚕、弱小蚕等不良蚕,防止混育感染;消毒处理好病死蚕、蚕沙,消除传染源。同时,做好大蚕期的气象条件调节,预防农药中毒,消除蚕病的一切诱发因素,消除感染机会。
  3.3 加强技术服务,整顿蚕药市场
  必须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坚持统一消毒,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养蚕村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统一消毒联防措施,坚持消毒规范,质量第一的原则,达到蚕室、蚕具、簇具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的目的。
  建议对全区蚕药市场进行清理整顿,蚕药凭一证一照经营,强化进货渠道管理,对各蚕药销售网点进行不定期抽检化验,一旦发现不合格蚕药立即取消经营权,确保蚕药质量。只有确保蚕药质量,才能达到室具消毒彻底、蚕病防治有效。
  4 参考文献
  [1] 李明权,蒙天海,杨秀进.合成药剂的配制及其对家蚕病害的防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29.
  [2]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3] 对当前家蚕病害流行与控制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03(1):18.
  [4] 钱忠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9):117-118,133.
  [5] 吉英.对家蚕化学病害的分析和探讨[J].四川蚕业,2010,38(1):52-53.
  [6] 孙帆.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96-97,101.

推荐访问:桑蚕 病害 对策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