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随文练笔”于无形之中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文练笔”作为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将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但审视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却存在不少弊端,无的放矢、流于形式、节外生枝等现象比比皆是,让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随文练笔”黯然失色,事倍功半。为了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教学意图,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详述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
  一、立足文本,掌握练笔的技巧性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唯有“读书”和“练笔”的融合,才能达到“神”之境界。立足文本,掌握练笔的技巧性,既能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悟水到渠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能锻炼学生的文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创设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文本内涵,创设良好的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其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篇文章学到“情之深处”时,学生自然会有一种不写不快的感觉。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最佳时机。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具体事例充分感悟了“中华不振”四字的含义后,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资料袋”的拓展——关于上海外滩公园发生的“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真实事件。这一文本的补充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洋人的嚣张气焰,中国人的软弱无能,使他们迸发出了一句句激昂四射的话语,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尊。随后,教师借机穿插了小练笔:从租界回来后的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学生们激情澎湃,文思飞扬,妙语连珠。的确,学生练笔之后的交流出口成章,令人叹服。“随文练笔”,闪烁着智慧的灵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学以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文本中的经典语言、精彩语段,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赏词析句、涵咏语言,领会其中精妙,还应学以致用,鼓励“依样画葫芦”,进行练笔。长此以往,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自然得心应手、融会贯通,习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语言凝练,值得一学。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创设话题:如果你是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精彩的回答,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我要求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夸赞”。学生活学活用,写得有模有样:小儿甚聪慧,吾甘拜下风;妙哉,妙哉,小儿果不同凡响,日后必成大器……如此学以致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又仿照了古文的特点尝试练笔,可谓一箭双雕。如此“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定见功效。
  二、把握时机,找准练笔的切入口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挖掘文本的“慧眼”,立足教材,因文而异,找准练笔的切入点,启迪学生思维,开拓练笔空间,为孩子架起阅读与写作之间无痕的桥梁,让学生沉浸于思考的天地,驰骋于想象的国度,遨游于情感的世界,达到“学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1.抓“情节空白”处——启迪思维,激活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现“空白”,合理补白,利用“空白”进行一些句式的训练,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发挥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如在教《卡罗纳》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心去读课文,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巨大悲伤。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提到卡罗纳的母亲在世时,每当考试,总是对卡罗纳千叮咛万嘱咐。这时,教师抓住契机适时地引导学生:卡罗纳的母亲会叮咛嘱咐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紧紧围绕着考试展开,教师便针对这一文本的空白处进行了扩充训练:清晨的时候,母亲会   ;当卡罗纳心情不好的时候,母亲会   ;当卡罗纳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母亲会   。以此,使学生体会到拥有母爱的卡罗纳曾经是多么幸福,从而衬托出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痛苦心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
  2.抓“思维发散”处——因势利导,丰富内涵。“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阅读教学活动中,抓文本的“思维发散”处进行恰如其分的练笔,尝试“加法”艺术,可以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有效实现教学疑点、难点的突破,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理解,强化效果。在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这几个画面后,因势利导,启发提问:老人与海鸥之间除了课文描述的几个画面外,还会有哪些幸福相处的场景呢?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描绘了海鸥为老人跳舞的一幕;有的呈现了海鸥互相抢食,老人出来劝架的有趣场景;还有的则写了冬日暖阳下,海鸥在老人肩头睡着的人鸟合一的和谐画面。学生练笔交流后,我又借机出示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中的一段话,与学生共赏:“……喂到得意处,老人抓一块饼干,丢进自己缺牙的嘴里,一边慢慢嚼,一边对海鸥嘟嘟哝哝说半天。于是,海鸥便会撒娇似的张大红嘴对他嚷嚷,翅膀扑得白光乱闪……”如此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还激发了学生阅读原文的欲望,丰富内涵,达到了“教无痕且学无痕”的境界。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方能汇成江河。“随文练笔”,无论是只言片语,还是点滴体会,日积月累,必将厚积薄发,收到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效果。“随文练笔”,搭建起作文与阅读的桥梁,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文本,把握文本,采菊“东篱”下,就能走进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古城小学】

推荐访问:悠然 南山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