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它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习语 核心与精华 共性 差异
  
  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成语、比喻性词组、谚语、俚语、俗语、典故、惯用语、歇后语等。它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形式固定、形象鲜明、言简意赅却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世界上所有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习语,英语和汉语都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都拥有极丰富的习语。英语习语以其精练、短小、幽默、风趣且富于哲理性的特征而广泛地被英、美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广播媒体之中。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工具之一,它在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英语原版读物或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的时候,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英语习语。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没有习语,语言就会显得缺乏文采、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习语如果使用得当,纯熟流利,就可以锦上添花,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但如果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又会显得矫揉造作、不太自然。因此,广大英语学习者都必须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在不了解习语的来源及特征时,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习语已经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阅读和交流的一大障碍。在此,我想就英、汉两种习语进行一些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
  首先,我想谈谈英、汉两种习语的共同之处。
  英、汉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人民大众口头上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们的意思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但是它们的结构不一定和现代汉语一致,词汇也不一定和现代词汇相同。它们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的意义的词语,因此它们也就都具有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英、汉习语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习语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的结构形式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习语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固定、不能改变与替换的,否则会出现词不达意、啼笑皆非甚至与原意大相径庭的结果。例如,英语习语to have an axe to grind(另有企图)不能换成 to have a chopper to grind。汉语习语“欢天喜地”不能改成 “欢天笑地”。英语习语to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不能被改成rains dogs and cats。又如,“on the board”意为“在会上讨论”,而“on the boards”意思却是“登台做演员”。
  
  二、习语意义的整体性。
  
  虽然习语的形式有词、词组、短语、句子,但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即词与词之间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也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的。一个习语的意义不是组成该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含义。即使有的习语可以从词义和语法上加以分析,但仍然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如果把习语的各个成分拆散,就无法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如:“look out”意思是“当心、留神”;to burn one’s boats其意不是“烧毁船只”而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bea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on the carpet (受训斥)。所以在认识使用习语的过程中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避免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这是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都是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构成整体意义。
  
  三、习语的民族文化性。
  
  习语人民群众口头上习用的词组或短句,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习语好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如:虽然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常常用狗来形容或比喻坏人坏事,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而英国人把狗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人时说“狗腿子”或“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而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说“挥金如土”,英国人却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因此汉、英两种习语都反映出各自民族在生活习俗、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
  
  四、习语的生动及和谐性。
  
  习语常常利用比喻、声音的和谐、词汇的重复与对仗来达到生动有力、朗朗上口的效果。它作为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本身就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比如:习语里经常出现结构相似的词素的重叠,在这种形式的习语里,或者是两个词素的第一个辅音不相同,或者是元音不相同,但其余的音素及其组合方式均像“双胞胎”,例如:wiggle-waggle(摇摆,聊天,嚼舌头)。这类习语不仅说起来节奏感很强、琅琅上口,而且经常被用来强烈地传达说话者的赞叹、惊讶、气愤或蔑视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或态度。譬如:chit chat(亲切而舒适的谈话),ding-dong(精神饱满的,坚强的),dilly-dally(游手好闲),hocus-pocus(诡计), Safe and sound (安然无恙)。有的习语也会用到其他的修辞手段,如:比喻等。例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clear as crystal(像水晶一样明澈)。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尽管英、汉两种习语有着许多共同特点,但由于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语言又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习语又恰恰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把文化这个概念表述为:“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习语的构词和句子模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的修辞方法和组合结构与英美文化息息相关;而汉语习语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因为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所以英、汉两种习语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方面。
  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创造了语言,创造了成千上万条充满诗意的习语,因此英、汉两种习语必然反映出它们各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Kiss可以解释为“接吻”,根据西方习俗,接吻可以表达亲密、喜爱的情感,也可以表示友好的致意,在英语中有许多由kiss构成的习语,如:kiss something goodbye(永远放弃某事),kiss off(拒绝、解雇、开除、辞去)。有些习语与人们的饮食、服饰、住所等有关系,如汉语中的“老油条”、“大锅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英语中的turn one’s coat(转变立场),in the soup(在困境中),butter up(涂黄油)的含义是“巴结、讨好、过分恭维”。又如:“布衣素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俭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素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二、文学与历史的发展方面。
  中国与英美各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以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文学作品,这些方面的差异当然也会在习语上有所显示。例如英语习语中的“pound of flesh”,直译就是“一磅肉”,这个习惯用语的含义当然不是这样,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一部名著《威尼斯商人》。一个高利贷商人痛恨Antonio,但却借给他一大笔钱,条件是:要是不能按期偿还就要割下Antonio身上的一磅肉作为代价。Antonio果然中了高利贷商人的暗算,到期却不能筹齐债款,那奸商把Antonio高上法庭,名正言顺要割他的肉,在这生死关头Antonio的律师救了他,他说放高利贷的固然可以根据契约取Antonio的肉,但是决不能带上一滴血,因为契约里写明只是以肉来偿还贷款。莎士比亚的这部名作流芳百世,因而产生了用pound of flesh这个习惯用语来形容以借款人的惨重损失和痛苦为代价的债务,也可以说是合法却极不合理的要求。汉语习语中的“空城计”、“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来自历史名著《三国演义》。
  
  三、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仰方面。
  中华民族崇尚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谦虚、团结等,尊老爱幼,如“满招损,谦受益”;英美文化则提倡个人奋斗,敢于表现自己,如“God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众生平)等。中国人信奉佛教,习语中就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等。西方人则大多信奉基督教,习语中就有许多来自《圣经》,如:fall by the wayside(落在路旁)表示“半途而废”,而fall on the ground(落在石头地上)比喻“没有效果”。
  
  四、生活的自然环境与背景方面。
  英国的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水很深,岛屿众多,航行便利,对发展航海业和渔业极为有利。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海上运输在英国运输业中占有特殊位置,航海也的发展使得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习语,如all at sea(全在海里)表示“不知所措”;tide over表示“顺利渡过”;cool fish表示“厚脸皮的人”;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表示“在小范围里出名的人”。而我国的航海业一直比较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汉语习语中有许多都是反映农耕生活的,如:“树大招风”、“五谷丰登”、“草木皆兵”、“雨后春笋”等。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习语的产生与存在是受孕育其的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所以习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影响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习语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它所承载的文化进行理解,并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归化。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李发根.语言理论与翻译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汉语 习语 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