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英语点读app免费_大学英语教学的“陌生化”研究

  摘要: 陌生化,是西方文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主张,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美学领域。本文依据陌生化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通过教师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陌生化,以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惯常模式造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麻痹状态,给学生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调动教师积极性,实现教学互补。
  关键词: 陌生化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互补
  
  1.引言
  “陌生化”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来强化审美,在文学、翻译、美术设计等领域被广泛运用。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陌生化”理论的研究却很少。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陌生化”,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教师多创新,从而保持教学的“陌生感”、“新鲜感”。
  2.关于“陌生化”
  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马佐尼、黑格尔分别提出了各自对“陌生化”的认识。亚里士多德最早强调赋予平常事物于不平常,给观众新奇感。意大利16世纪美学家马佐尼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学理论观,强调诗应采用令人惊奇的题材,给读者超乎寻常的冲击和震撼,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进一步发展“陌生化”的诗学理论,认为惊奇感有助于艺术的起源并推动它的发展,文学领域只有更新惯常使用的、失去新鲜感的抽象表现,才能产生具体的生动。在此基础上,俄国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认为“陌生化的实质是在于不断更新对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那种狭隘的实用、认知、交流等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摆脱无意识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各种控制,使人们即使是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感受到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为之震颤,为之激奋,重新回到观察世界的原始感受之中”(胡经之、王岳川:224)。另外,布莱希特1936年在《中国戏曲艺术的陌生化》中也提出了与传统戏剧理论对立的“陌生化”,就是将众所周知的对象表现为陌生的对象,还要通过作品布局和人物塑造,以及演员表演、背景设置及音乐等的陌生化来制造陌生的效果。总之,戏剧要做到使观众吃惊,必须依靠对熟悉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
  不难看出,“陌生化”理论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加工变得不熟悉,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奇特,从而对它发生兴趣,产生去仔细观察了解的强烈愿望。如果把这一理念应用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保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呢?
  3.“陌生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功利。或迫于考试,或迫于就业,为四级证书而学,为学位证书而学,相当多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有的干脆逃课,寄希望于各种辅导班来通过考试,觉得英语课枯燥、没用。
  保罗・弗雷勒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体验,需要围绕理解与沟通展开,而大学英语教学更需要有引导、启发和尊重。因此,教师改变自身惯常思维,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学习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将陌生化的视角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探讨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创新这一问题。
  3.1教师自身思维的“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谈到:“当感知变成习惯性的动作时,它就是机械的了。”(拉曼、赛尔登:290)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教师是所要教授课程的主体接受者,对于这些知识再熟悉不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与这种感知的机械性作斗争,首先要清空自己大脑中的熟知的知识,把它们陌生化,以摆脱习以为常的自动化。只有这样,才会有独特的、新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入学生的思维状态,努力感受学生刚接触这个新知识时的感觉,才能在课堂上想学生之所想,以最佳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思想才容易沟通,达到师生和谐的最佳状态。而教师在经历了这样一个陌生化过程后,对所传授的知识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和学生一起分享,比起单纯的外在输入,更有效果。而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
  3.2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现在市面上,教材自配光盘、配套参考书,比比皆是,网络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单纯就知识点而言,学生均有据可循。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继续照本宣科,无非是参考资料的重复,教师重复早已烂熟于心的句法、句义,味同嚼蜡;学生面对刻板的英文单词、枯燥的句法,兴趣索然。英语课堂因此没有生机,缺乏活力。长此以往,不仅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会丧失教学热情,有再强的责任感也会力不从心。英语教师需要将零零散散的知识点普遍联系,灵活串讲,有效整合,实现课本知识“陌生化”,避免学生“见木不见林”。
  课本知识离不开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光盘、参考书再丰富,还远远不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有责任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应时、应景的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通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欣赏、为人处世之道的分享等,英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巩固语言点,学生则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原本枯燥的知识点,慢慢学会联系自己的积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探索相关学科的愿望,变有限的“死”知识为无限的“活”资料。其实,基本内容没变,通过尽可能全面地广泛联系,改变了它所呈现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对英语教学材料感受的难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迫不得已”到“自觉”、乐意地学英语,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3.3教学方式的陌生化
  英语教师固然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但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相关内容更重要。如果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为学生吸收并转变为学生的积累,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那种只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结果造成,学生背了不少单词、短语,就是不知道如何用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阅读的文章不少,却就是懒得动脑做进一步思考,形成英语学习中的“浅阅读”状态。
  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除了穿插基本阅读技巧、基础知识的传授,保证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意思外,英语教师还需要通过图表、提问等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谋篇布局、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或说或写,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融会贯通,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其中,问题的设置,必须是贴近现实的、真实的。所提问题越真实,与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越容易作出积极反应。回答问题,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分,只要学生认真思考过,就给予足够肯定,培养起他们养成遇事积极思考的习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将单纯的“传输――接受”模式变为“接收+归纳总结+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思考,成为信息再生产的主体,而不只作为信息传输的授受者。这就是教学方式的“陌生化”。
  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有助于教学情境“陌生化”。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角度谈陌生化理论,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和周围的事物、人物在我们的眼里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对它已习以为常,对它们陌生化就意味着把它们放在一段距离之外”(范方俊:125)。将学生熟悉的书面文字的形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它换成动漫或图片演绎的形式,以这种形式的陌生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距离感,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4.结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进程中随时出现的灵感,并及时反思、总结,植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安排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还要勇于承认自身不足,给学生一定展示才华、拓展兴趣的空间,这么做,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形成有效互动,以“教”促“学”。就是说,学生愿意学习英语,愿意参与英语教学中来,对老师是一种无形的促动,促其改进教学方法,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具技巧,以“学”促“教”。原本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尽全力促进学生有兴趣学+学生乐意学促进教师更出色地教”模式,原本教、学双方缺激情、少动力变成了教师、学生相互促进,这就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陌生化”和教学方式“陌生化”要创造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4.
  [2]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66.
  [3]保罗,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
  [4]拉曼・塞尔登著.刘象愚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0.
  [5]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8.
  [6]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一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125.
  [7]李开复.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http://blog.省略/s/blog_475b3d56010000j8.html
  [8]段建军.西方文论选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201.
  [9]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出版社,1989.
  [10]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滕守尧著.艺术社会学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
  [12]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世君.文学史精品课程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1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Samuel G.Freeman New Classroom War:Teacher vs.Technology English Digest,Volume84.
  [16]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推荐访问:陌生化 英语教学 研究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