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寿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市场需求分析

  摘要: 青海省地处西北内陆的青藏高原,与沿海省市相比经济落后,人口基数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因而寿险的有效需求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发展青海省的寿险市场,扩大其需求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青海省寿险市场有效需求影响因素
  
  青海省地处西北内陆的青藏高原,与沿海省市相比,经济比较落后,青海省县级区域状况较差的地区有15个,占38.46%;区域经济较好的地区仅占23.08%。青海的人口基数小,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因而寿险的有效需求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发展青海省的寿险市场,扩大其需求有一定的作用。
  
  一、人口影响因素
  
  1.赡养(抚养)率。
  人寿保险除了给投保人提供保障外,还能给被抚养人提供保障,因而赡养(抚养)率对寿险的需求存在影响。抚养比是指15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即幼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依赖比之和。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我省人口逐渐向老龄化发展。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分年龄看,0―14岁人口123.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2.28%;15―64岁人口395.7万,占71.39%;65岁及以上人口35.1万,占6.33%。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寿险的需求。高的赡养(抚养)率意味着对具有储蓄和年金功能的寿险产品有更多的需求。但是青海地区由于保险主体过少,缺乏竞争力,保险的创新积极性不是很高,没有更多更好地把这类寿险产品推向广大的农牧群众。
  2.期望寿命。
  更长的预期寿命体现在更小的死亡概率中,期望寿命与寿险需求的正相关说明人们的寿命越长越倾向于购买寿险,这是因为预期寿命越长保险成本将在一个更为长的时间段上进行分摊,保险的现金价值也将在一个更长的持续期内进行折现,从而给消费者更小的保险成本。2008年我省全年死亡人口3.39万人,死亡率为6.12‰。比我国2008年死亡率为7.06‰的死亡率要低。这说明青海地区人们的预期寿命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但是青海的寿险的投保率很低。目前我省的三家寿险公司对于寿险这一方面只是一味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对于条款解释不到位,不注重售后的相关服务。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寿险的信任,人们保持传统的养老观念,对寿险产生反感。
  3.失业率。
  失业率影响雇佣者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寿险的有效需求。由于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青海省外出务工的大批农民工因失业不得不回家,加之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寿险的有效需求。
  
  二、社会影响因素
  
  1.受教育程度。
  高的教育水平与任何寿险需求都是正相关,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风险意识越强,对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带来的好处的认知程度越强,从而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就越强,其购买保险以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愿望就越强烈。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规避风险的意识就越强烈,通过购买寿险来寻求规避风险的动机就更强。另外从购买水平来看,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收入水平也较高,购买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受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正相关。
  青海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青海的普通高校只有8所,学生数不到10万。特别是在青海的农牧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保险意识也很差,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寿险,从而也不去购买寿险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障。
  2.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某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习俗乃至家庭都有重要的影响,宗教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宗教信仰会影响到人们的风险观念和保险的制度安排,因此会影响到寿险的需求。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3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79%,其中信仰伊斯兰、藏传佛教等教人数居多。伊斯兰教的信徒有史以来就不认同寿险,因为对寿险的信任有悖于真正的意愿。穆斯林对寿险的需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目前我省民族寿险的发展在初级阶段,广大的少数民族对普通寿险的认可程度不高。
  3.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可以取代私人保险,如果政府部门能提供更多的退休金,公共机构能为过早死亡的人(有经济收入的)的家属提供更多的补贴,那么相当于增加了家庭的净收入。家庭净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寿险需求的减少,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保障体系对寿险具有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努力为城乡群众解决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困难,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全国率先”。如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低保全覆盖,比全国提前5年;2003年率先将全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比全国提前4年;2005年率先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2006年6月起,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比全国提前3年;2006年9月,率先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在对困难群众的住房救助方面,青海2006年推出《廉租房管理办法》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实施全面住房救助,比全国提前了1年。2008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33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6亿元。
  4.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由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和社会因素等决定。具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的经济体一般具有更高的寿险需求,寿险消费者在地域上的集中减少了经营成本、保费的收取、保单鉴定和索赔处理的成本,有利于寿险产品的营销。此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寿险需求的增加。截止到2008年底,青海省的城市化率仅为40.86%。目前,青海省只有一个大型城市(西宁市)和两个小型城市(格尔木、德令哈),城市数量只占全国的0.45%;城市密度0.04个/万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8%,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分城乡看,城镇人口22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86%;乡村人口327.8万人,占59.14%。我省近60%的人居住在比较分散的农村,比全国的乡村人口占全国的54.3%还要高。随着社会的发展,青海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严重地影响着我省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5.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寿险的有效需求。另外,高收入者由于具有非常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用足够的财富来弥补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所以其购买保险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况且高收入者购买保险往往是出于“投资理财”而非“防范风险”的目的。低收入者有很强的寿险自然需求,但是由于收入水平有限,不得不将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这使其很难拥有更多的购买力用于保险消费。中等收入者在基本生活需求具备一定购买力后会选择购买其它的商品,但是由于其经济基础并不稳固,很可能在某一时间因为疾病、退休或者其它的原因而成为低收入者,为了转移风险,会考虑将全部剩余购买力用于保险消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逐步改善。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内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日趋突出。从收入水平的绝对额差距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绝对额差距仅为85.10元,但到2007年差距扩大到7592.28元,年均拉大261.8元。这不利于我省寿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影响因素
  
  1.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寿险需求的增加,其原因有两个,第一,随着收入的增加,被保险人的消费增加,另外被保险人的人力资本随之提高,赚钱的能力提高。为了保障被保险人未来的预期收入,保障家眷的未来预期消费,人们需要购买更多的寿险。第二,寿险产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奢侈品,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会拿出收入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购买具有投资性质的寿险产品。但是,在青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2.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受益者未来消费价值的减少,从而减少对寿险的需求。带有储蓄性质的寿险产品在长期内提供给被保险人货币的收益,而货币的不稳定对这些产品的未来收入流具有负面的影响,使得保险金的贬值大大超过了保费的贬值程度,从而导致寿险实际保单价格提高,实际收益率下降。结果是一方面投保人的实际投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如果其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随通货膨胀变化而变化,寿险保单收益率的吸引力下降。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寿险需求下降。青海省的价格指数普遍上涨,特别是2008年末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9.9%,食品价格上涨19%。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寿险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之楚,刘晓敬.我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04.
  [2]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3]梁来存.收入水平对居民保险消费的影响研究.消费经济[J],2006,(4).

推荐访问:青海省 寿险 市场需求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