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条件 [从“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案例说起]

  一、“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案例   【案例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   “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汇报进行的前一周,我把学生分成了温度组、水组、空气组三个小组进行实验。一周后的实验汇报课上,学生按课前分组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
  温度组、水组的实验成功,学生顺利地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正当我为实验课进行的顺利而暗自高兴时,问题出现了。空气组的代表说:“我们采用了水隔离空气,预想放过量水(水把大豆种子完全淹没)的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不会萌发,放适量水(水刚刚浸到大豆种子)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能萌发,但没想到两个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都萌发了,我们的实验失败。”
  对于实验的失败,我也没有预料到。看着垂头丧气的同学们,我紧张地思考着:为什么会这样呢?短暂的沉思后,我想到水中溶解了微量的氧气,大豆种子应该就是靠这些氧气萌发的。我没有急于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探究实验失败原因:“谁能分析空气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生1:“水把大豆种子完全淹没,是不是水不能隔离空气呀?”
  生2:“不对,水肯定能隔离空气,我们人闷在水底就不能吸到水面上的空气,时间长了就会闷死。”
  生3:“也不对,鱼在水中生活不会闷死呀!”
  生4:“这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过,水中溶解了少量的氧气,鱼儿就是靠水中的氧气生活的。”
  生5:“啊!我明白了淹没在水中的大豆种子应该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萌发的。”
  当学生手舞足蹈地向我解释实验失败的原因时,我欣慰地笑了,并及时地表扬了他们面对失败毫不气馁,积极寻找失败原因的精神。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我又继续提出问题“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无奈地说:“如果水中没有溶解氧气就好了。”
  生2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能把水中的氧气排除就好了。”
  “这个方法很好,动了脑筋想!”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位同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排除水中的氧气来完成这个实验呢?”我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
  几分钟后没人回答,看来学生的相关知识还跟不上,看着学生一个个没精打采的样子,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同学们我们可以将水煮沸,赶跑水中的氧气”我及时地说。
  很快学生就制定出新的实验方案,其步骤如下:步骤1,将水煮沸3min―5min,排除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步骤2,将水冷却后加满培养皿。步骤3,放入大豆种子,加盖密闭,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看着学生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也像灌了蜜一样甜。
  【思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化解生物实验“失败”的危机?
  【案例分析】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的得出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实验,一旦在某方面有了新的观点又会采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由此可见,实验在整个生物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生物实验课中“老师我的实验失败了……”的声音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学生在实验中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准备不充分、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技术不过关或缺乏恒心和毅力等,都可能造成失败。失败影响孩子的激情,失败挫伤孩子的信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化解生物实验“失败”的危机呢?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生物老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在实验前精心布置、实验时细节指点,而且要在学生面临失败时,和他们一起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引导他们化解危机。
  二、教学体会
  下面是我完成“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课后的几点体会。
  1.关注无形价值,享受积极体验。
  在“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实验空气组的实验失败了,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提出问题:“谁能分析空气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究实验失败原因――水中的溶解的氧气使大豆种子萌发。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失败中总结,在失败中成长。
  对于学生的实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评判,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有形的成果,艺术作品、小制作、小论文、实验成功,我们要欣赏要表扬;无形的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激情、主动性、实践能力等我们更要称颂更要追求。基于以上认识,我着力表扬了同学们勇于尝试、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重拾信心。
  2.寻找转化因子,失败背后有成功。
  找到失败的原因后,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设法转化失败,于是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小心翼翼地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信心还不是很足),这个失败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转化成了“如何排除水中的氧气的问题了”。
  失败的背后也许就有成功,关键在于寻找转化因子。在遭遇失败时,或听之任之,或草草了事,都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出现失败时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失败,以积极的心态回顾与分析所做的事,在过程与细节中寻找问题所在,设法找到“失败后应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的转化因子,从而化解实验失败的危机。
  3.补充课外知识,挽救濒危的成功。
  当我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排除水中的氧气来完成这个实验呢?”时,没有学生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学生还不了解。此时,如果我再一味地坚持要学生自己解决,这个实验就要陷入到另一个失败中。因此,我及时地告知:将水煮沸可以赶走水中的空气。从而化解了这另一个可能出现的失败,使学生终于获取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有限的,有时候有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可相关知识跟不上,眼看就要陷入另一个失败中,真让人着急。这时候,教师就不能仅仅做“顾问”而袖手旁观,而应该做“实践者”投身学生的实验中,及时地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该出手时就出手”,救学生于“危难”。
  失败是人生必经的历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实验课中实验的不成功,乃至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成功,几乎每一个学生都遭遇过。教师应正确引领:正视失败,而不逃避;发掘失败的价值,而不湮灭;积极转化失败,而不垂手侧立、无动于衷。这样他们在遭遇失败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在课本、在课堂难以发现的生动现象,从失败中学到的远远比成功中学到的多。他们会在失败中感悟,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形成良好品质。

推荐访问:萌发 种子 说起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