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研究的实验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5-0060-05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从2002年开始将综合能力测试作为考生必须参加的一项科目。通过几年来的摸索、探究,出现了一些新颖的试题。因应试者包括没有选修化学的考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化学试题与加一科目的试题有较大的区别。试题的难度不高,但试题的取材范围广,这些给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命制创造了一个较宽松的条件。以下列举一些试题与大家一起分享。
  
  1 掌握科技发展的脉搏
  
  科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反映到试题中。这类试题的编制,首先要注意试题的科学性,同时又要求通俗易懂,便于考生作答。所谓科学性不仅指没有科学性错误,而且试题的构思要立于学术的前沿,在专家看来不失“身份”,在考生眼里耳目一新,深入浅出,易于被社会接受。如:
  (1)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被化学家描述为“交换舞伴的交谊舞”。下列图示可以被理解为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的是()。
  
  (2)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中取得的开拓性成就。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合成氨反应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④⑤③②① D.⑤④③②①
  试题以图示的形式将诺贝尔化学奖的内容深入浅出的展示在考生面前,符合高中阶段考生的实际情况。
  
  2 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理想的试题应言简意赅,但绝不乏味,其丰富寓意能启迪心智。试题凡不以巧言夺人者,必有内秀,这点是编制试题的一个较高境界,这类试题不仅仅是在提出一个问题,同时在揭示一个道理,令人感悟,发人深省,能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如:
  (2)为了开发新能源,某同学设想了一个利用氢能的方案,下面是流程示意图。请你判断这一方面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判断: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________________。
  试题描述了一系列能量的转换过程,要求考生判断该方案的可行性。这里考查考生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各种能量在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损耗的,使用该方法发电是得不偿失,是典型的挖肉补疮型的设计。
  (4)常温常压下将氢气和氧气混合在一起,即使过上几年,它们也不会化合生成水。然而只要给一个电火花,氢气就迅速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对比图2中的情景,漫画中的羊提供给石头的“能量”相当于图1中的()。
  
  A.E2 B.E2-E1 C.E3-E2 D.E3
  某些物质发生反应,需要条件,提供能量。宛如小羊作功把静止在山顶上的石头推到悬崖边,使石头快速滚下石崖,释放能量,两者同理。
  (5)某汽车以不同速率行驶时, 所产生污染物的种类及其质量见下表。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为某汽车行驶1km所产生污染物的质量
  A. 一氧化碳是汽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
  B. 汽车速率增大时,污染物质量增加倍数最大的是氮氧化物
  C. 汽车速率为80km/h时,产生的污染物质量相对较少
  D. 汽车速率越大,三种污染物质量也越大
  汽车尾气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染,这已是常识。如何来减少行驶汽车时废气的排放却大有学问,考生通过对试题提供的数据不难给出正确解答,同时也了解了尾气数量与汽车行驶速率的关系。
  
  3 注重试题逻辑关系的合理性
  
  试题要求眉目清晰、主题突出、逻辑关系合理、不横生枝节、不似是而非。这其实是反映了试题命制者对“考什么”、“怎么考”的掌握程度和提炼要点、组合知识的功力。试题命制应力争做到恰到好处。
  (6)在面食中加入香料不仅可以增加口味,还能增强酵母的活性,促使面团释放更多的CO2气体。右图表示5种不同香料各0.5g加入5份等量面团(每份含等量酵母)后对酵母活性的影响。由图可知()。
  A. 图中的横轴表示未加香料时无CO2气体产生
  B. 酵母活性的变化可用CO2气体变化量来反映
  C. 若产生等量的CO2气体,则需加入生姜的量最多
  D.芥末会吸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
  通过对题干和图片的阅读理解,在对图中的信息正确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理顺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气体的变化量和加入物质作用三者间的关系。
  (7)在1.013×105Pa下,测得的某些烷烃的沸点见下表。据表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时,新戊烷是气体
  B.在1.013×105Pa、20℃时,C5H12都是液体
  C.烷烃随碳原子数增加沸点降低
  D.C5H12随支链增加沸点降低
  试题要求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对选项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提供的数据是解题的依据。分析数据,总结出规律。
  
  4 合理地设置“陷阱”
  
  试题是一种测量思维能力的量尺,当然要有一定的迷惑成分。所以在试题的命制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设置一些“陷阱”。设计精巧的试题能够恰当地把握饶弯的分寸,并能在绕弯中合理地区分考生。但是如果弯儿饶大了就成了圈,考生进去后出不来,这就成了败笔。
  (8)如图,实验桌上放置的两容器中有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几天后,两者的体积都明显减少,且甲比乙减少得多。由此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甲比乙易挥发B.甲的沸点比乙高
  C.甲的熔点比乙小 D.甲与乙都能挥发
  乍一看来,似乎A是正确的,但没有注意到进行对比实验,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才有意义。考生如没有认识到这点是很容易“中计”的。
  (9)为研究和开发天然食用色素,某研究小组取等量相同品种的红枣,采用溶剂提取红枣中部分红色素,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不同温度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实验结果见上图。已知吸光度越大,红色素含量越高。下列分析较合理的是()。
  A.20℃时,红枣中红色素含量最低
  B.吸光度越大,红枣中红色素含量越高
  C.红色素可能在较高温度下不稳定
  D.温度越高,提取液中红色素含量越高
  解题首先要了解吸光度的含义,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试题中设置的“陷阱”是,必须分清红枣中红色素含量和提取液内红色素含量的区别。
  
  5 联系实践,注重试题的广度
  
  综合能力试卷的命题过程,实质上是各学科教师命题智慧的大交融,以往各自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了。各学科的命题的特点、优点为其他学科所学习、借鉴,从而丰富了本学科的命题思路,新题型的出现,逐渐在本学科的命题中也找到了一席之地。理科逻辑思维性强,文科人文精神突出的优势,逐渐为其他学科所采用。
  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大题的素材基本上都取自于实际生活中时常遇到的话题。对素材裁剪和组合如同人之衣衫,穿着不得体,就会不伦不类。试题素材得体与否,直接影响考生的思绪和思路。理想的试题的剪材总是与试题考核的意图相得益彰,既有效地引导考生作答,也能令试题产生一种恰如其分的美感。理想的试题既是一个提问者,又是一个倾听者,而后者更为重要。如何鼓励应试者去合理发挥,并不容易。举其要点而言,试题的设问要有足够的宽度,以便发散思考,同时又要适当的深度,以利于深入探究,还要有层次感,诱导思维的逻辑关联。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0)喝茶,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快乐。清香可口的茶汤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一)我国古代曾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这说明茶叶中某些成份能够()
  A.强筋壮骨 B.健胃消食
  C.清热利尿 D.提神解乏
  (二)经测定,茶叶中含有少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具有扩张血管、刺激心脑等作用,因此咖啡因可作为( )。
  A.营养品 B.中枢神经兴奋剂
  C.镇静剂 D.酒类添加剂
  (三)实验室可通过下列方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取一定量茶叶用适量溶剂浸泡,过滤后得混合溶液,蒸去溶剂得咖啡因。
  
  (a)请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提取效果最好的溶剂是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若要计算咖啡因提取率,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若该实验方法用于工业生产,应考虑的因素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四)咖啡因已成为制备很多药品的中间体,从茶叶和咖啡中提取的咖啡因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现已能够人工合成咖啡因,它的研制过程经历了_________(按顺序填写序号)。
  ①检验其结构是否与天然得到的咖啡因结构相符
  ②将试验规模放大,进行中试验
  ③实验室合成
  ④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咖啡因,测其结构
  ⑤商业化生产
  试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茶叶为主题,从茶叶的药效为入口,然后谈到提取咖啡因的方法与研制人工咖啡因的工艺流程。
  (11)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占全球总水量约97%的汪洋大海,希望从苦涩的海水中获取可以饮用的淡水。
  (一)海水淡化由来已久。二次大战时,一艘为盟军运送军事物资的商船遇难飘流到一座荒岛上。为了获取淡水,船员们将救生艇上的铜皮空气箱拆下,在空气箱上加盖一块边缘向内卷曲形成水槽的铜盖,做成一个简单蒸馏器。加热箱内的海水,水蒸气在盖顶冷凝后顺着边缘流进水槽,再滴入淡水桶内。根据上述的文字描述,为右侧简易蒸馏器示意图补画铜盖。
  (二)目前海水淡化有了许多新工艺,最广泛应用的为多级闪蒸法,其流程示意图如下。已知一级闪蒸室和二级闪蒸室内的压强分别是p1和p2,且p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实验田 能力测试 试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