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外一章) 章外 茶

  最近筑城南明河畔举办了四天声势浩大的“万人品茗”的绿茶盛宴。这场贵州的绿茶盛宴使得整个南明河畔处处人头攒动、阵阵绿茶飘香,煞是热烈,勾起我对茶事的种种回想。
  史载饮茶当始于秦汉。我国是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但先是以茶为药。《神农本草经》就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谓“荼”,就是指“茶”。后来才作为清热解毒的饮料。三国时,华佗在《食论》中就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国两晋时不但民间已有饮茶习惯,而且还传入了宫廷。至唐,饮茶之风更盛,客至必以茶示敬。宋时“此俗遍天下”(见朱�《萍州可谈》)。宋代皇帝徽宗还写了《大观茶论》,详尽介绍了制茶工艺。可见当时制茶工艺已相当发达。
  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生活中已是不可少的饮料。所谓“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列酒而单列茶,可见茶的重要性、普遍性。我平素烟酒不沾,却爱喝茶,是受我祖父的影响。记得儿时我就经常跟随祖父去茶馆喝茶。其实,那时的我并不在茶,而是茶桌上的瓜子、花生、糖果之类,还有就是看热闹,如观看“堂倌”用大铜壶在两尺远处注开水入茶碗而滴水不漏。
  我的故乡茶馆甚多,到处可见,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茶馆文化丰富多彩。我在茶馆里经常看到的茶客有提鸟笼的,有卜卦算命的,谈生意的,拉琴卖唱的,还有说书的,如《杨家将》、《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之类的传奇故事,我就听了不少。遇上赶场天,茶馆里的川戏清唱,也吸引不少路人观赏,热闹非凡。还有不少社会新闻我都是在茶馆听到的。总之,茶馆里三教九流的各色众生相都有,简直就是个小社会。茶馆也就成了这个小城镇的“窗口”。
  令我难忘的是,我在茶馆也有过一次人生的历练。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面临失业,在友人的指引下,我便到成都少城公园的茶馆里去寻求教书工作,不少知识分子在那里游说竞聘,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当时的“六腊之战”(即每年寒暑假都在那里竞聘)。我因不谙世事,不善言辞,结果是落聘而归。至今还有辛酸。
  在中国,茶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茶馆本是供人歇息、娱乐及消遣闲暇的场所。中国古代茶馆还有调难解纷的习俗。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写卜家兄弟与牛浦吵架,被郭铁笔拉进茶馆,“劝开这一场吵闹”。在我的故乡也常看到群众有了冲突就相约去茶馆“讲理”,俗称“吃讲茶”,就像作家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中所写的情景一样。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也逐渐悟出茶有着高雅的文化内涵。单就饮茶而论,要说简单也简单,只要将茶叶放在杯中,用开水一泡就可生津止渴,这是谁都会的。但要讲究起来,那就是一门学问。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写妙玉请宝玉、宝钗、黛玉饮茶时,从茶杯、茶壶、直至泡茶的水都十分讲究,那就不是一般俗民的饮茶解渴了。
  有人说,茶不在饮,而重在品,这是有道理的。古人品茗能品出高雅的韵味来。杜甫就有诗云:“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可见慢慢品茶,才能品出茶的诗韵来。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品出茶韵,我认为那是要有文化修养的。鲁迅就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须有“好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殊的感觉。所谓“好功夫”,也就是相当的文化修养。
  茶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之中,比如待客,日常生活中都是敬之以茶,客人来了,先是让座,接着就是上茶,主人都会恭敬地说“请喝茶”,这就蕴含了中国人的礼仪习俗;据说毛泽东饮茶时是将茶叶慢慢嚼了吃下,有人以为是节俭或是爱好,其实那是湖南某些地方的习俗。
  茶与很多文人都有亲和力,一些有名的文人都对茶情有独钟,他们以茶为题材入诗入文,如“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陆游),“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杨万里),“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白居易)都是咏茶的好诗。还有像诗人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杨万里说饮茶后如醉如痴;张岱则自称茶淫;宋代诗人陆游一生嗜茶,他涉茶的诗就有两百多首,他在83岁时,就在《八十三呤》中说:“它年犹得作茶神。”现代作家周作人说自己饮一次茶,“可抵十年尘梦”;鲁迅不但喜欢饮茶,也善于品茶,十五岁时就抄录了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广州时“一杯茶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朱德元帅也是一位茶道高手,他1960年登庐山时,写了一首咏庐山云雾茶的绝唱:“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常年饮,延年益寿法。”曾传诵一时。这些都是茶界佳话,也是茶文化高雅的表现。
  当今,饮茶的地方除了茶馆而外,还有一些高档次的茶楼茶座,若非白领或公款消费,一般百姓是光顾不起的。茶馆才是平民百姓常去的地方。我发现在这些地方差不多都有电视机和音响,茶客边喝茶边欣赏节目,十分的惬意,这又为平民化的茶文化增添了现代化的元素。
  
  敦 煌
  
  敦煌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那里有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我曾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有幸去了一次。
  我们乘车从兰州西行沿着丝绸之路,途经武威、酒泉、嘉峪关等地到达了敦煌。
  在兰州,就听人讲,敦煌,敦者盛大,煌者辉煌。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早在公元前111年的汉代就已建成。传说汉代名将霍去病、卫青奉命北伐匈奴,汉武帝接到捷报后,便赐名敦煌,这是汉武帝对北伐之师的崇高褒扬。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则是汉家军队攻下凉州,扬我大汉武威而得名;酒泉是因汉军攻下坚固城池,汉武帝赐十几坛美酒犒赏主帅,主帅又令部下将美酒倒入园中温泉,传令三军共享泉酒而得美名。
  敦煌曾经是中原通往西域和西方的边关重镇,如今城西南有阳关遗迹,西北有玉门关,那就是当年中原与西域分界的标记。当今敦煌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那里有莫高窟和莫高窟中的藏经洞。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的鸣沙山东麓,洞窟的大门外有一座五彩牌坊,牌坊上耸立着郭沫若题写的“石室宝藏”四个苍劲大字。穿过林阴道,便可见到密如蜂窝的洞窟。据介绍,洞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三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一个叫乐樽的和尚云游来此,在傍晚时光见对面山上金光闪闪,便认定是万佛显灵,于是,即开窟诵经。从此,历代虔诚的佛教徒便不断在这里开窟造像。据统计,一千多年间,共建洞窟500多个,目前尚保存完好的有492个。整个窟群南北绵延1 600米。在庞大的洞窟中,共计有壁画45 000多平方米,彩塑2 000多身,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交通、作战、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方面的内容,保留了大量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贵资料。这些壁画彩塑的精湛技艺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典。
  莫高窟中藏经洞的发现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那是公元1900年5月26日,一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在清理洞窟时无意中发现的。这个洞窟满藏古代文书、经卷、画卷、织绢、彩塑等价值连城的文物有50000件之多,被誉之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可悲的是这个愚昧的王道士并不识货,为了蝇头小利便引来了外国人对藏经洞文物的疯狂掠夺,先后掠走了数万件之多。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述:“王道士完全不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未能保住这批国宝,确实可怜又可恨。
  莫高窟的确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那五彩缤纷的壁画,惟妙惟肖的雕塑,虽然不少是佛教故事,但却充溢着人间的生活气息,令人看得眼花缭乱,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古人的壁画与雕塑对话,内心激活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莫高窟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创造的人文奇观,那么鸣沙山和月牙泉则是造化的奇特景观。在这里没有青山绿水,也没有鸟语花香,只有方圆数百里的茫茫沙原。鸣沙山全是积沙而成,连一根草也看不见。听人说,常常是白天几阵大风使沙山沙落峰隘,眼看大山成了小山;而经夜风吹拂,次日一早又还原成了大山。我和几个老师结伴登上山顶,排坐下滑,不仅沙随脚落,还能听到轰鸣声响,情趣横生。原来鸣沙山就是因为沙可鸣而得名的!奇特的是造物主不仅创造了沙山鸣响的奇异景观,还在沙山下安排了一泓清泉,水面呈月牙状,长约200米,宽约50米,在沙丘围抱中,状如新月,故名月牙泉。尽管鸣沙山的沙子不停地往湖里滑落,但月牙泉亘古至今,从不干涸。据说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奇特现象,连科学家也未能说得清楚。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与莫高窟壮美的人文景观,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正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魅力所在。

推荐访问: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