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之功退却秦晋雄师_秦晋殽之战

  摘要:《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古文的第一篇。这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后面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基本背景知识的介绍,教材研究和学习指导三个方面,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可操作性的层面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左传 教材 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只身来到秦营。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抓住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双方的利害立言,终于说服了秦穆公,于是秦郑讲和,秦单独罢兵撤回。在这种形势下,晋军也只好退兵,郑围解。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烛之武睿智、得体的外交辞令。自古以来,谋臣辩士的伶牙俐齿缓解过无数兵临城下的危急事态,造成过许多流血飘橹的战争惨祸。唇齿之间,似雄师浴血厮杀;一言之用,使形势瞬息万变。在这不见血的较量中,说客运用了胆略智谋――不怕牺牲,冒死进言的无畏与自信,练达世事、洞察人情的机智与经验。苏秦、张仪是辩士的代表人物。而烛之武辩说的特色是稳重老练,人情人理,只见老臣之忠心,不觉丝毫虚诳与欺诈,令人由衷信服。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古文的第一篇。这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后面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基本背景知识的介绍,教材研究和学习指导三个方面,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可操作性的层面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左传》知识
  
  《左传》亦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它是专门解释《春秋》的。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此书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为《春秋经》。总计约18000字,分条记事,不相联属,文句简略,一般不能说明所记事件的原委。加以措辞隐晦,如无注释,极难通晓。
  《左传》是先秦时期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体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此书的作者,旧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但自唐宋以来,不少学者提出怀疑,众说不一,尚无定论。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迄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共计259年,比《春秋》多了17年,而所记史事,与《春秋》也有出入。《左传》以《春秋》作为大纲,充分利用当时所能获得的大量文献资料加以补充、编排、整理,详细记载了历史事件的原委以及有关逸闻琐事,内容比《春秋》丰富得多。
  《左传》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历史,而且还系统地叙述了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的历史;不仅记载了春秋时代的许多历史事件,而且还保存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史事和传说。同时,此书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早在西汉时,《左传》所记载的许多史实,就曾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此书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上,文辞优美,生动形象,结构严谨,其中有不少名篇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因此,《左传》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杰出的编年史书,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中的文学因素极为丰富。首先是对庞杂的历史材料善于进行剪裁和安排,使许多历史事件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使某些历史人物具有传奇色彩。如鲁昭公二十七年写专诸刺杀吴王僚之事。其次是《左传》长于战争的描写。对重大的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鞍之战等,都是详写作战前双方的准备和力量的消长,略写战争场面,使战争胜负的原因一目了然。写小规模的战争,作者大都选取了与战争有关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逐步展示战争的过程,凝练集中,主题鲜明。如齐鲁长勺之战,楚宋泓之战等。再次是人物性格刻画生动,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叔向的睿智,伍贪的峻切,晏婴的幽默等。
  《左传》中熟为人知的篇目有《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等。
  
  二、教材研究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郑国70岁老臣烛之武在困难当头之际,不顾个人安危,运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巧妙的外交辞令,成功地退去晋秦虎狼之师,保全郑国的故事。课文中烛之武的形象令人敬佩,他的说话方式值得学习。课文叙事、刻画人物的语言上有特色。
  1.烛之武形象
  烛之武是本课的主要人物形象。他是郑国大夫,青壮年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到70岁,由于晋、秦两国包围了郑国,国家处于危急关头,才由佚之狐推荐给郑伯,并委以重任。见到郑伯,烛之武先是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表明,烛之武对郑伯多年来不用自己心存不满,并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是惟恐不能胜任的推托之词。这就使郑伯不得不先向他道歉,承认自己早先不任用他,到了兵临城下时才起用他是不恰当的。烛之武没有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过多地发泄怒气,也没有趁此机会讲条件,要官要钱,而是马上答应下来。他连夜只身来到秦营,见到秦伯。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利用他们利益上的矛盾,用郑亡会使晋强秦弱的道理游说秦伯,终于说服了秦穆公,使他同意退兵。这场唇枪舌战表现了烛之武非凡的识见,干练、机敏的性格。
  2.让人信服的外交辞令
  烛之武见到秦伯,说了一段话,秦伯听完后,马上改变了对郑国态度,决定撤兵与郑人结盟。烛之武这段话有强烈的逻辑性,紧紧抓住听者的心理,使人听后非常信服。他的这段话说了五层意思。一层说晋秦两个大国包围郑国,郑国弱小,不是对手,灭亡无疑。这让秦伯先在心理上占上风,获得将成为胜利者的满足。二层意在引起秦穆公的思考,郑亡真的有益于秦吗?秦郑中间隔着晋国,郑灭亡后秦不可能得到实际利益。这句话使秦伯一扫胜利者的骄矜,开始思考现实利益,对自己兴兵举措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第三层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引导秦伯考虑留存郑国给秦国带来的方便。结合第二层,郑灭亡对晋有利而对己无利,而郑存留对晋无利而对己却无所害,在这一层烛之武已为存郑铺垫好基础。第四层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引起秦伯对晋侯的不满情绪,并指出晋食言失信。不足以信赖。第五层进一步激化秦对晋的不满情绪。如果晋食言只是晋外交上不可信,作为秦今后有所防备就是。但烛之武下面说到晋的扩张野心却是秦所不能容忍的。秦穆公曾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后又送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在秦穆公看来,晋是通过秦扶持立国的,晋知恩不报也就罢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晋借助自己的势力进行扩张,况且秦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岂能养虎遗患?这样烛之武的话使秦伯心悦诚服,彻底攻破了他的心理防线,从根本上瓦解了秦晋联盟,为保国存郑立下不朽之功。   3.叙事语言准确、简洁,人物语言个性化
  这篇课文叙事语言准确、简洁、含蓄生动,给人以联想的空间。课文开头晋秦伐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这个解释我们得知,郑之所以被围兵临城下主要是得罪了晋,而不是秦。于是郑君臣制定了正确的退敌之策――派人说秦君。于是就有了烛之武“夜缒而出”。敌军围城,70岁的老人,用这种方式悄悄出城是很危险的,但这只不过是烛之武所遇的第一个危险。我们可以想像他出城后怎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走向秦军大营,怎样遇到秦军哨兵,怎样被带到秦帐中,秦伯又是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他……总之,作为将要被灭国家的臣子,在将要取胜国家的君王面前所面对的不是礼遇,而可能是杀身之祸。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对用勇敢、智慧保全自己生命,完成国家使命的烛之武油然生出敬意。一段人情人理的说词打动了秦伯的心:“秦伯说,与郑人盟”,自己撤兵回去了。晋人得知后,道义上、战略上、军事上都不允许做出什么举动来,也只好撤兵。
  课文所写人物不多,除烛之武,其他人物对话简短,但从人物寥寥数语中,可以略知人物性格。比如从郑伯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并没有真心向烛之武承认己过的意思,只是虚意敷衍,而他真正想说的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句话,出发点狭隘,语意尖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完全是政客的口吻。课文最后一段有晋侯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理智的国君。“仁”、“智”、“武”的推理层次清楚,道理合乎逻辑,说明他善于审时度势,使自己在道义上、政治上、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
  4.课文结构提示: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晋秦联军围郑国
  发展郑臣荐烛武退兵
  一层郑认输承认将亡
  郑亡能否有益秦
  二层秦想得郑不现实
  郑亡只能晋得益
  高潮国危方显英雄色
  三层郑存可做东道主
  唇枪舌剑退敌军多个朋友少困难
  四层秦助晋立国有恩
  晋许地食言失信
  五层晋贪欲扩张疆界
  秦将被削减实力
  结局秦晋撤兵郑围解
  
  三、学习指导
  
  1.重点掌握11个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课前训练重点所列出的“贰,军,辞,鄙,陪,东道主,行李,共,济,肆,阙,说,夫,微,之,焉”等11个词语。学习方法是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释,然后查课文注释。可以从字的本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方面分类学习记忆。对于要求归纳义项的4个词,则需要一方面辨析本课中的不同用法和意义,以及词性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所用的义项,分辨出最常用的意思,逐步掌握这些词用法的规律。最后做课后相关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2.多次诵读课文学习语言
  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是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因此要多次诵读课文,尤其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一段。读这一段要模仿烛之武的语气,说郑秦事,句子较长,句式错落,语气和缓,娓娓道来;说晋国事,句子较短,句式多以四字句,句式较为整齐有力,语气激越,用以引起听话人的重视。诵读时,还要注意读出句读,读准句子内部的间歇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逐步达到背诵。
  学习这篇课文重在学习运用烛之武说话的艺术,表述自己的一个观点和意思。因此可以选一个或若干个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分层叙述,人情人理地说或写一段话。
  3.练习点评和拓展阅读
  学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手法,评点全文,也可以只评点烛之武说退秦师一段。方法是先从逻辑上理顺说理层次,然后研究这层意思用意何在,如何从心理上动摇秦助晋灭郑的决心。下面请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片段,方括号内即是毛的评点: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满怀自负。]玄德曰:“谁能当之?”[倒问一句,妙甚。不但不似己为英雄,且似并不知曹操为英雄者。]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自以为英雄,又心畏玄德之为英雄,一向只是相以心待,不曾当面说出,今番酒后不觉一语道破。]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半晌装呆,却被一语道破,安得不惊!]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为甚说破英雄,便尔举止失措?曹操心多安得不疑?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掩饰过去。]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厂[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将闻言失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真是录警。]操遂不疑玄德。[竟被瞒过。]
  最后进行拓展性阅读,比如《史记》、《东周列国志》中的有关材料。

推荐访问:秦晋 雄师 唇齿 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