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抓住学生主体不放】 抓住责任主体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有真正的发展,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做到备课与上课抓住学生主体不放。   【关键词】教学 主题 备课 上课
  
  Brief talk about one point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forever in teaching
  Ma Mingfen
  【Abstract】The idea of the new course is that everything that teachers have done is for each student’s development. How to make each student develop truly?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s to prepare for lessons and make students keep the main body in class.
  【Keywords】Teaching Subject Preparing for lessons Giving a class
  
  俗话说“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提升的主要平台,是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主要舞台。因此,我校倡导的教学主题是“聚焦课堂,提高效率”。怎样才能聚焦课堂,提高效率?其措施之一就是要做到备课与上课三不放,即:①抓住基础知识不放;②抓住学生主体不放;③抓住启发互动不放。现在我就备课与上课“三不放”之抓住学生主体不放谈谈自己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强调教师要以人为本,多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备课方式教学策略,通过挑战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在备课之前,我们应该先思考备什么,怎样备。备课的前提是我们准备让学生做什么。所以备课不是为自己确定行动步骤而是为学生确定行动步骤。在为学生规划学的同时规划教师的教,即备课要首先把学生摆在前面,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揣摩学生的需要及学习过程的障碍,哪些地方学生容易接受,哪些地方学生会有困难等,甚至教师应和学生讨论,征求学生意见后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才更有效率。例如,之前我在准备如何进行期末复习时,当我为每课复习的方式犹豫不决时我就问二班的李蕾阳,他想了想说“咋说呢?我觉得必须在课堂上记住,要不效果就不好。”他提出的宝贵意见实在可行,我决定采纳。而且,每个班的孩子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身心特点也不同,我们也就不能用同一个教案去应付不同班级的学生。就我而言,我教了同一年级七个班的学生,每次去不同班级之前我都要仔细备课,想想这个班的学生、这个班学习的状况,上课时应采取什么方案等等我都要一一考虑。同时,教师也要备自己,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材的需要充实自己的不足,要有较强的教学基本技能,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增强驾驭大纲、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要全面,能学习与所学科目相关的新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渊博的人。
  当然,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倾注全部的心血去学习,去钻研。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每位学生活生生的存在、全方位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什么我们过去的一些教育内容非常好却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只是死死的盯住教材和教参,无视学生的存在和感受,没有进入学生的世界。我们必须了解并且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对于学生不欢迎、感觉很别扭的内容,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重新组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如讲故事、即兴表演、观看音像资料等作为课堂亮点能活跃气氛,增加课堂情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校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弋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因差役的到来而顷刻间毁灭。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大儿子被抓去服兵役,小儿子因为一点小过失而被投进监狱,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没了。接着弋老师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秦怎样的统治?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将学生带入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轰轰烈烈,没有实际效果。课堂教学应是民主的课堂,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这种氛围怎样创造,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说什么想法,老师在课堂上都要认真倾听。因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不断生成的。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策略方式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与差异性,都是学生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只要注意倾听学生,就能从中提炼、生成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就可能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例如在学校教与学活动过程中,余老师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就抛出问题:该词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作者写景写人以达抒情的真实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最后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阐发观点:①消极成分――失落感;②积极成分――所有风流人物被历史冲淡,人生如此(美酒,月夜)该知足了。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自由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始终带着渴望、带着创造的冲动去探寻文本的意义,从而让教学成为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让学生深受鼓舞,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守望教育[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8
  2 林崇德.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 任长松.走向新课堂[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不放 浅谈 主体 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