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教材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注意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去培养,给学生动手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教学实验:分别用与一个圆柱体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只等底(高)不等高(底)的三个圆锥体,分别装满沙先后倒进圆柱体后观察比较,学生在动中生趣,趣中思维,从而发现圆锥体与圆柱体只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V圆锥=V圆柱,V圆柱=3V圆锥,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对“等底等高”印象深刻,较好地理解与掌握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关系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通常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的面积。我们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引导学生质疑、寻找、探索,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解答方法: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拼成了如下图形:
  
  圆柱的表面积经过展开刚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三、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有独特的见解,能从不同方面考虑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找到这一问题的多种解法,但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模式,往往机械地按照这种固定的模式去解题,如不及时注意也可能形成一种运算习惯的心理,造成思维的呆板和僵化,为此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一条思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要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多种解法。
  比如:一个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把它平均分成8个小正方体,求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经过一题多解,找到独特的解法:24×。
  又如:一煤厂运进一批煤,第一天卖出,第二天比第一天卖出4吨,正好卖完,第一天卖出多少吨?有几个同学得出独到的解法:4×5=20(吨)。也就是这批煤有11份,第一天卖出5份,第二天卖出5份多4吨,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11-5=4份,即1份是4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想出的方法是错误的也不要责备,主要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可按最优化原理选择最佳方案,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我们能挖掘教材潜能,创造性地教学,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增长创新才干,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造的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南雄主田镇莲花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潜能 创新意识 挖掘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