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高校教师流动 耗散结构理论

  摘要: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高校教师流动规律性,在高校人才管理开放性条件下,教师流动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指出高校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坚持开放办学,防止近亲繁殖,实现人才的有效管理,在学校形成人才的永远负熵流,才能使学校人才充满活力,实现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教师;教师流动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普里高津1969年在世界理论物理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新理论,从而引起了科学领域的一场“哥白尼”式的新革命,这一理论在之后被人们不断发扬光大,它不仅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被广泛运用到医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因此由于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为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使他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高校教师流动属于人才管理的内容,这无疑可以借助耗散结构理论的有关内容,为高等教育人才管理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分析高校教师流动与耗散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同一性,因此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教师流动是可行的。
  
  一、开放系统是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高校教师流动的前提条件
  
  在普里高津看来物质要形成耗散结构必须是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形成的,只有在开放系统下才能形成系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于是他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ds=des+dis(其中ds是系统总熵,des是系统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所形成的,又称负熵流,所以des 来新的思想、观念、多元文化,他们的融合,可以促进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由于老教师不断的流走,新教师不断的进来,不断的补充新的血液,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在转变教师观念、思想等方面产生作用。在教师流动中形成新的教师耗散结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的发展。(2)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有助于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根据市场竞争的观点,每一次教师的流动,都会对教师们产生心灵的振动,刺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流入学校来说,因为有了新的教师的加入,必然要造成对原有教师的冲击,促使原有的老师不断努力,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否则将会受到威胁,无形中增强了老师的积极性,改善了原来的教师结构,提高了教师素质。对于流出地来讲,为了补充新鲜血液,也会给原有教师流出了空间,使一部分老师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特别有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使年轻教师很快成长起来,也会给条件差一些的学校教师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师的循环流动。(3)有效的高校教师流动有助于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是人生的最高需要,也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流动中往往都是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在流动中容易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空间,找到新的目标和追求,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许多教师在新的空间里如鱼得水,能较好的施展才华,个体的能力不断的得意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学校中也不断的涌现出新的教学精英。在流动中,不断满足了教师们更高的物质要求,也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许多教师都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既提高了教师自身,也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4)有效的高校教师流动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高校管理混乱,水平低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形式,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甚至以权压人,校长搞一言堂,实行家长作风,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必然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只有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学校校长充分尊重教师,学校其他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提高管理能力,使学校管理部门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部门。各教育主管部门同样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关心学校教师,为教师更好的发展献计纳策,真正为教师服务。
  
  三、非线性作用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教师流动管理新机制形成的体现
  
  普里高津认为系统内部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简单的线性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而简单的线性作用只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最多表现在量的积累上,不能形成耗散结构。相反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是推动系统向前发展的动力。通过非线性作用,实现系统本身的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同时也可以是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产生自组织,形成有序结构。相互作用的系统因素,有助于耗散结构的形成。
  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管理,而是复杂的非线性作用,通过这种非线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作用,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流动有其必然性。任何高校都不可能阻止教师流动,相反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通过引进教师促进学术繁荣。当前各个高等学校每年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进人才,对人才进行一定的优惠条件,给予优惠的政策,比如说住房、工资、津贴等来引进人才,壮大自身学校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有的学校还要求引进人才规定来自不同的学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来自不同学校的人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心灵的共鸣,促进学校发展。(2)通过学术交流实现,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当前许多高校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常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让短暂流动的教师专家、学者给本校师生带来精彩的讲座,让师生们受益匪浅。由于这些专家往往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讲座都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容易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3)高校还通过学校“送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流动。教师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吸收别人的优秀营养,必将对自身产生积极作用,当这些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时,不仅仅带回去是知识,更多的是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变化,一个老师产生一种思想,那么更多的教师将会产生无数的新的东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必将推动学校发展。
  
  四、涨落导致耗散结构质的变化,促进教师队伍提高,也是教师流动的现实需要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涨落是耗散结构形成新的有序的一个重要条件,涨落的不断发生,将会导致变革的不断形成。也许一个微小的涨落,将会带来对原先现状的偏离,当偏离不断被加以放大时,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个连续的整体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在影响,正如米歇尔・沃尔德罗所说“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样的关联敏感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微笑的不会总是微笑。在适当的条件下,最小的不确定性可以发展到令整个系统的前景完全不可预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或者鲶鱼效应。人们很难想象巴西亚马逊河的意志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美国的龙卷风,通过一个小鱼的运动,解决了鲶鱼的运输问题。这就是涨落导致物质发生质的飞跃。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教师流动同样也会产生“蝴蝶效应”、“鲶鱼效应”。人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别人对自己产生的巨大作用。如果,我们教师每天都能听君说话,那作用可想而知,但教师们怎么才能有这种机会呢,那就是只有教师队伍不断流动,“请进来,走出去”,经常举办高水平的讲座、学术交流等。但是当一个学校教师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条件下时,就不会有涨落的发生,也就不可能有教师队伍质的飞跃,只有通过教师流动,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教师队伍中产生新的东西,新的东西越多,经过积累,必将产生质的飞跃,使学校产生跨越式的发展。从这一点上讲,教师流动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必然结果。所以,今天的高校,要不断的更新教师队伍,促使教师流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管理规律。高校通过举办讲座、访学、吸引新教师等方式引起教师队伍的涨落,形成新的教师队伍耗散结构,促进教师队伍在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师队伍才会充满活力、永生不衰。
  总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对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其运用的价值却更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化学,甚至是生物学、管理学。他为我们今天在管理学上指出了新的方向,在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具有借鉴作用,在学校教师队伍管理中,就是要形成耗散结构,让教师在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下、在非线性条件下形成教师队伍的巨涨落,最终形成新的有序教师结构,保持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促进高校自身实力的提升,保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耗散 高校教师 流动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