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的思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摘 要: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和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同步发展。
   关键词: 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收稿日期:2006―03―07
  作者简介: 1.吴地花(1976―),女,汉族, 籍贯:浙江省丽水市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04级在职研究生,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2.周 明(1972―),男,汉族,籍贯:安徽省亳州市,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05级研究生。
  
   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我国即将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其技能培训。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三步走战略目标、十六大以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农民富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真正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只有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减少的途径归根到底还是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民状况的介绍与比较,就可发现我们的不足,了解与国外农民的差距。
  
  (一) 国外农民状况
  美国很早就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随之锐减。二战前,美国农业劳动力 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22%,1950年下降到12%,1960年降到6.6%,1971年降到3.1%,现在只有2%。二战后,日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1950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47%,1960年,该比重下降到32.9%,1971年降到19.7%,1977年仅为13.2%,目前日本农村劳动力只有总劳动力的4%左右。而韩国由于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新农村运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和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韩国新农村运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农村劳动力只有8%,基本实现了缩小城乡差距、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因而韩国新农村建设的成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美国全部农民只有500万左右,平均每位农民可以养活50多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平均每位农民只能养活3个人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农民与国外农民的差距有多大。�①
  
  (二)中国农民状况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到2003年底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而我国耕地只有19.5亿亩,以目前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科技含量、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现有耕地只需1.8亿劳动力就可解决问题,那么剩余的1.5亿农村劳动力,加上现在每年新增加800万人,如何解决和安排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呢?�②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的紧迫性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就必须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为了快速而平稳地推进这一过程,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就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训是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培训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掌握从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从农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所有劳动力,同时还包括离开本乡到外地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0%。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2%,转移到采掘业的劳动力占8%。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劳动力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56%。�③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在我国全部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约占49.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1.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9.3%,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还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而发达国家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60%以上,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已经达到50%左右。据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只能带动17万人就业,而第三产业可以带动85万人就业�④,所以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应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战略性和近期的主攻方向,协调好发展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关系,并注意研究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跨梯度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使之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然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缺乏这方面的技能,解决途径只有对其加强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
  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都很低:2001年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进行统计,初中级以下程度农村劳动力约占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小学程度为31.1%,初中程度为49.3%,)高中及以上的占12.2%(高中程度为9.7%,中专程度为2.0%,大专及以上程度为0.5%),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⑤而大量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不能适应就业和城市生活的要求,这就导致出现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大批进城农民工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也就是说,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巨大,技能型人才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就业困难,致富无门。而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而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能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也影响了他们向非农业和城镇化的转移,难以实现在城镇稳定就业。而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还要落后,所以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信息社会和现代化的需要,需要大力加强对其进行培训。�⑥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这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台阶已经抬高,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已非常紧迫:一是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农村就业,迫切需要提高现代农业技能。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主要依靠传统经验从事生产,与现代农业集约经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偏低,农业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阶段农村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是结构性富余,农村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正在不断增长。二是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约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主要障碍在于职业技能的匮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是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做出贡献。三是产业升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用工的学历要求大多是初中毕业以上,不少岗位明确要求持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而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国家政策和措施
  200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特别是对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按照国务院六部门制定的规划,2003-2005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近亿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2004年至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2006年至2010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看,关键要能够形成政府、企业和劳动者都有意愿并且都能够从对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益处的长效良性机制。
  党的十六大和“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因而要重点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这些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二者的关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若只转移不培训,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就业或就业不稳定;若对其培训不转移,尤其中西部地区,地方经济不发达,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富余劳动力,他们同样不能就业,更谈不上脱贫致富,也同样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不利于推行新农村建设,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实现我国在2050年基本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雄伟目标,为了把我国这样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工业国,为了把“世界加工厂”变成真正的世界工厂,为了把“生产大国”变成“生产强国”,我们必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对其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http://www.nmpx.省略/gongzuoyanjiu/t20040819_24302.htm.
  ②③④⑤于法鸣主编.培训与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52、355、199、350.
  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405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富余 劳动力转移 思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