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的校外教育论及其当代启示|福泽谕吉名言

  摘 要: 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很丰富,对教育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其校外教育论做一些初步的再认识,并对其校外教育的现代启示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收稿日期:2006―03―26
  作者简介: 史淑丽(1977―)女,汉族,河南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
  生,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也是缔造日本近代文明的著名领袖之一。他终生从事教育及著述活动,积极宣传西方“天赋人权”思想及近代西方文明,为在日本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理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及推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思想比较庞杂,在此本人仅就他的校外教育思想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教育按照场所来分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且是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福泽谕吉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提出了这一点,并对它做了详尽的阐述。他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作是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 应该是这三种教育的总称,理想的教育在于使它们协同地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应该说福泽谕吉是很重视学校教育的,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目标,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福泽谕吉的时代,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发展很快。对于相应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当时日本的教育来说是个突出的缺陷。福泽谕吉看到了这一缺陷,并对社会与家庭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做了阐述。
   福泽谕吉非常重视日本年轻一代的教育。他认为,如果不想让一个孩子的天赋白白丢掉,使其素质得到充分琢磨并放出光彩,就要靠教育。他说:“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育人更重要的事了。这是因为教育就像植树者的工作一样,如果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庭院里的松树也会横生枝杈,园中的牡丹也会尽失富贵之相,有时它们亦难免因虫害而枯萎凋零。只有经过植树者矫枝培根,四季勤劳,才能使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色香宜人。”
  
   一、福泽谕吉的家庭教育
  
  就家庭教育来说,福泽谕吉比较强调习惯的养成。他说:“习惯比一般的教育更具有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家庭就是一所习惯学校,父母就是教师,它远比学校式的讲授更具有力量,效果也相当明显。”这是因为由于血亲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较一般老师的讲授更为亲切。另外,家庭教育较学校教育更能得到家庭财力上的保证,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福泽谕吉认为,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良好的家风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根本。他说:“教育儿童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作为根本,才能培养出美好的德育习惯并持久不懈地促使其成长。家风不好而想使子女心灵、道德美好,培养不周而想使子女身心活泼,犹如投身污泥而望其一尘不染,不事耕耘却望芽苗成长一样,简直是一种奢望。”因此,“对尚未成熟的幼儿,家风是最好的教师。”
  其次,他要求每个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先规范自己 ,然后再去影响孩子,他要求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循序教导。
   福泽谕吉认为,在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中要特别重视身教,而不是言教。他指出,“德育贵在身教不在言教。不言而喻,教育的最重要阶段是幼年少年时期。尤其是德育,由于以培养习惯为主,所以必须在他心地未开辟之前,千方百计地向善良方向引导,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只靠教师的讲授不足以奏效,父兄的训诫也难以成功。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只有教育者的躬身实践,为孩子做出榜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福泽谕吉在家中既是家长,又是成功的家庭教师。他待家人一律平等,培养孩子的温和、活泼的性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儿童生活自主能力。他反对枯燥无力地说教,主张用家庭的风尚去熏陶、影响孩子。
  再次,他还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福泽谕吉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各种习惯的形成。因此,他认为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幼儿习惯的教师。这种家庭教育比就学后的学校教育更加有力和有效。因此,他说:“幼小时期耳濡目染所养成的习惯影响最深,不易矫正。人的贤与不肖完全取决于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应慎重从事!”他进而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必须端正。如果父母高谈大道理,而自身行为鄙劣,其子女也不会以父母的言语作为教范,而受父母的恶行所熏染。如果父母的言行都不正确,其子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比孤儿还不幸。”这样,家庭教育做得好,就能极大地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
  
   二、福泽谕吉的学校教育
  
   经过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后,便开始步入社会的学校。福泽谕吉认为,学校教育只有三四年或七八年时间,那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在学校学到的除读书明理外,不可能希望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到足以终身受用的居家处世的知识。故只有社会才是增长知识,培养道德的大学校,它较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因此,福泽特别强调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在说明社会教育时,他比喻道:“社会恰是知识和道德的大教场,假如在这个教场中,去看区区之学校,不论其什么样的学制、什么样的教则,都只会改变人心的某一部分。”社会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他认为,社会影响恰似人周围的空气,会流到学校,时时处处对学生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人们从风声水色中体察自然界的意义。农事的丰歉,商界的兴衰,车夫的悲哀,都会给学生留下无形的影响。在社会的教场中,无论什么身份、阶层的人,都会无意地对别人,特别是他周围的人发生影响。况且这种影响具有比学校影响更大的威力。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言、其行,就是一部好的社会教育的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社会教育是长期的,他对于人的作用永远也不会停止。如果在实施学校教育时,不考虑校外教育的重要影响,那么必然脱离实际,失去主动,影响它的效果。因此,福泽谕吉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变革,纯洁社会风气,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投身社会,接受社会教育。
  福泽谕吉对校外教育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对我们当代也有很大地启发。在当代社会,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是很科学,一提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归罪于学校教育,指责学校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其实,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态,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便是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他对孩子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当代。
  
   三、福泽谕吉校外教育论的现代启示
  
  人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的本质是他的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学校不再是封闭的,不再是一个令人觉得高不可攀的象牙塔,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变革很快就会反映到学校中来,引起学校的关注,学生也不单纯的从学校汲取知识,他们可以从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社会实践知识,这些社会实践知识难免会和学校的教育发生冲突 ,如何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对我们的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实施学校教育时,不能不考虑到校外社会的影响,以免在社会影响面前失去主动,影响教育效果,这点福泽谕吉跟我们也阐述的很清楚。另外具有时代意义的是只有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类”意义上的人都是如此。因此,只有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建构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一方面,社会教育既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还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另一方面,社会教育更注重各种教育方式、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整合性,不仅重视受教育者当前的发展,更重视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不仅培养受教育者当下的“片面”能力,更注重培养受教育者长远的全面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家庭是人所处的第一个环境,“人”的发展始于此。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长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时间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活动。从出生到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和开端。家庭教育虽然不具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等特点,但它具有启蒙性,能开发出孩子潜在能力。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自是十分重视,父母也会主动去学一些教育理论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指导,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十分尽心的,这点我们感到很欣慰。的确,父母(包括家中的长者)的言行对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
  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思想作风对子女会产生无形的影响。如果父母思想修养水平比较高,对子女能够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往往品学兼优;如果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这样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往往很差。福泽谕吉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很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式的教育是由各方面共同努力而实现的,我国的教育的目标也不单单是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的,他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和家庭尤其要担起自己 的责任,共同来办好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福泽谕吉著.王桂主译.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滕大春著.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4〕李申申著.简明外国教育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论及 校外 启示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