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图式解读和连贯语篇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诗歌

  摘 要: 翻译过程包括两个环节――理解和表达。理解是探求原作全部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的过程,表达则是用另一种语言如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借助图式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连贯模式,分析《春江花月夜》原诗,对比Charles Budd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探讨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概念意义和艺术形式特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
  关键词: 图式解读 连贯语篇 《春江花月夜》 英语译本对比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唐诗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高潮,它字字珠玑,结构整齐,富有音律之美,浓缩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把这些要素完完全全移植到目的语中,让译文同原作一样兼具音美、意美、形美一直是很多翻译家的梦想。诗歌的艺术特色、诗学价值和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艺术加工和抽象化、陌生化处理实现的。诗歌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一样要经过理解和文本重构,诗歌的艺术性和高度抽象性又决定这一类型的语篇有其特殊性。首先,诗歌文本一般具有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层思想感情;其次,诗歌以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诗学语言或含蓄或直接地表达这一深层含义。本文将运用图式理论模式探索解读诗歌的表层概念意义和深层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式分析语篇的特征和功能,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色,以期在译入语中以等值的形式和风格重构连贯的语篇。
  二、图式理论与诗歌意象的解读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F.Bartlett 1932年提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用来描述阅读理解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是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的。阅读过程中输入的新信息会刺激并激活相应图式下的旧信息,完成处理新信息和修正图式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中的信息处理包括“从下而上处理”(bottom-up processing)和“从上而下处理”(top-down processing)两个过程。读者在阅读时,输入的信息由最具体的底层图式(bottom-level schema)进入读者大脑中,经过大脑思考、分析和联想转化为最具概括性的高层图式(higher-level schema),高层图式被激活,这就是“从下而上处理”的过程;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根据高层图式进行预测,并检验预测内容与输入信息是否相符。当输入信息与读者预测一致,读者就获得了一个满意的诠释,否则读者需要重新处理语篇信息,直至达到满意的结果(Carrell& Eisterhold,1983:76-77)。
  底层图式是读者在日常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模块,较为具体;高层图式体现为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和艺术传统,较为概括和抽象,底层图式是高层图式的实现。底层图式是否广泛,读者是否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处理通过底层图式输入的信息,并概括和升华为高层图式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程度。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背景,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角反映着社会现实。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实验性最高的作品样式往往运用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语言抒发对现实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感慨。从这个层面上说,读者需要具备内容丰富的底层图式和具有相当解释力、与文化传统相符的高层图式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作。全诗共36句,分九韵,四句一韵,前16句写景,后20句抒情,结构整齐,平仄互押,“构成一种宛转流利,回旋起伏,犹如江水一般的滔滔不绝的气势”。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又以“江”“月”为中心贯穿始终,把客观的实境与联想结合,迷离惝恍,亦虚亦实。整首诗借景写愁,却不消沉,“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在抒情部分的第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中有两个意象“白云”和“清风浦”,两位译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Budd的译文里,白云只是作为一种自然背景,浦口也仅仅译作“河岸”,许译抓住了原诗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漂浮不定的白云经常用来指代游子,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浦”本意是“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是将行分手的地方。因此诗中“白云”象征远行的扁舟子,而不胜其愁的是思妇。许译把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作显性处理,为“cloud”和“beach”加上了“single”和“farewell”两个修饰词,让不理解汉语文化内涵的外国读者也可以读懂诗中作者要传达的思念之情。
  可以看出只有具备了与语篇文化相符的高层图式,才能在其观照下正确解读输入的具体信息,还原语篇的深层含义。下面的表格是诗中其他类似的意象和两位译者的译文,可以看出许译为每个意象附着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三、连贯语篇的构建
  按照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衡量一个话段或句组是不是语篇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看语段是否具有语篇特征脉络(texture),二是看语段在语域方面是否前后一致。”(李发根,2008)“语篇就是一段在这两个方面都连贯的话语:它与情景连贯,于是与语域保持一致(consistent);它与自身连贯,于是保持衔接”(Halliday & Hasan,1976)。王东风教授认为语篇的连贯包括文体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和语法连贯。这里的语用连贯属于Halliday和Hasan所说的第一方面,文体、语义和语法连贯属于语篇内部的连贯。好的翻译应该用目标语中具有同等价值和功能的连贯模式去替换原文的连贯模式。
  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初唐,这段时期虽不及盛唐的繁华与辉煌,但一个王朝刚刚建立起来,人们生活相对安定,对于未来更多的是憧憬,所以这首诗的整体风格是明快的。诗人借月映江流的美景,抒发了一种淡淡的人生哀愁和思妇游子相互思恋的深情。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淡淡的愁绪已经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期待,烘托全诗哀而不伤的感情氛围。许渊冲把它译为:
  How many can go home by moonlight who are missed;
  The sinking moon sheds yearning o’er riverside trees.
  Budd却删去不译,以“无限路”的满腹惆怅结尾,可见他对于作者生活时代的背景是不甚了解的,因而译文与语域没有构成连贯,造成语篇价值损失。
  第九、十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孤”字汉语解释是:单独。(《新华字典》)也就是“only,single”。许渊冲的译文用 “lonely”与“孤”相对应,因为此时的月光虽明亮却清冷,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Budd用 “white”“lustrous”“serene”勾勒出一幅宁静安详轻柔的画面,圆圆的月亮安详的像个睡美人,悬于天空中。通观全篇,汉语原诗运用“悠悠”“愁”“相思”“可怜”等词汇复现建构了语义连贯,写出了月的孤单,更道出了冷冷清辉下人的孤单,因孤单而相思,因相思不得见而生愁。因此可以断定许译更好地把握了原诗的思想感情。
  许译: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A lonely wheel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Budd译:For sky and river in one color blend,
  Without a spot of dust to mar the scene;
  While in the heavens above the full-orbed moon
  In white and lustrous beauty hangs serene.
  另外,《春江花月夜》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把客观实景同作者和诗中人物的联想融在一起,如梦似幻,因此翻译此诗不能以写实的口吻,把实景和虚景截然分开。比方说,张若虚在诗中多次提到海,首句便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是结合语篇的内部环境即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站在江海交界处写江写海,写江为实,写海为虚,虚实结合。作者巨笔一挥就把读者引向一个江海交汇,明月从海上升起的开阔辽远的境界。正如夏昆先生在《唐诗的江山》中写的那样:“后人评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张若虚的诗似乎不只是静止的画,而是流动的电影镜头。”Budd把它译为:“In Spring the flooded river meets the tide which from the ocean surges to the land.”是完全的写实,而许渊冲译作:“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the sea,And with the river’s tide uprises the moon bright.”一个as把虚实结合的文本风格展示出来了。
  总结起来说,诗歌的连贯体现在外部连贯和内部连贯,其中外部连贯指的是文本与外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一致性;内部连贯指语篇内部语义、思想基调和写作手法的衔接。翻译就是文本重构,最重要的就是连贯的重构。对比两个译文可以发现许渊冲的译文体现了两种连贯,较好地在译文中保留了原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四、结语
  本文以唐诗《春江花月夜》及其英译文为语料,探讨了诗歌文本解读的认知语言学即图式理论模式和连贯语篇的构建。读者通过底层图式获取具体信息,并激活高层图式,在其观照下预测和深入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底层图式的广度、读者想象力与领悟力、高层图式的概括性及与原语篇的适应性都会影响读者对文本表层和深层含义的解读。因此广泛的阅读、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是客观、正确、深刻理解原作的必备前提。关于重构连贯语篇,语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与语篇的特定结合方式及其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构建了语篇的连贯,译文必须重构这一连贯才能保留诗歌的艺术价值和诗学特点。
  
  参考文献:
  [1]Carrell,P.L.& Eisterhold,J.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In P.Carrell,J.Devine&D.Eskey(eds.).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Anderson,R.C.& Pearson,P.D.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In P.Carrell,J.Devine & D.Eskey(eds.).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Charles Budd.Chinese Poe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2.
  [4]常晨光,丁建新,周红云.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5]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吕叔湘编.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夏昆.唐诗的江山[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8]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连贯 图式 诗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