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绩效考核自我评价 [怎样有效利用平时考核制度]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利用平时考核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解决的方式与建议,并指出有效利用平时考核制度的意义。   关键词: 平时考核 权重 反馈   
  平时考核制度是考核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学习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平时上课的出勤、表现,平时的作业成绩、实训成绩,以及平时课内设计的成绩。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制度,可以避免只凭一次考试就判定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现象出现,并且能更加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常常教师会因为主观原因而未能有效利用平时考核。
  1.平时考核中常见的问题
  1.1考核权重太小。
  通常一门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两个部分。某些教师任课时将平时考核的权重设得比较小,占30%或者20%,甚至更小。这样的权重根本无法鞭策学生,夸张点说,就是“形同虚设”,因为权重太小无疑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学生依然只指望通过期末考试来决定结果。
  1.2考核方式虽然详细,但是不易实施。
  很多教师都注重平时考核的利用,并将考核的要求列成书面的条文告知学生,譬如迟到、早退扣多少分,课堂睡觉扣多少分,不交作业扣多少分,等等。这些条文详细,并且学生也容易了解,问题是,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连讲授课程内容都已十分紧凑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还能每节课抽时间去点名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管理课堂中的睡觉现象呢?如果只是偶尔地执行,就又很容易让学生有侥幸的心态,认为大多数时候都是安全的而无需在意。
  1.3平时考核成绩反馈迟,或者干脆没有反馈。
  教师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并在最终计算学生成绩时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考试之前都无法知晓自己究竟得到多少平时分,因而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或者不注重当初老师告知的平时考核方式,这样也就无法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
  2.如何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制度
  2.1提高考核权重。
  考核权重犹如天平的砝码,你将砝码放置在哪一边,天平就偏向哪一边。如果将平时考核的权重降低而将期末考试权重提高,那么学生就只会指望通过考前抱佛脚通过考试,虽然教师在平时可以少批改作业而轻松点,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外,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强调的,就是学生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高校,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方法去教学生如何应付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为那样就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初衷。教师在授课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上进心,或者说,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态度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去衡量,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上课的出勤,听课的认真程度,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的积极程度,等等。如果不提高平时考核的权重,那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呢?
  2.2平时考核方式应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
  所谓力求简单且易于执行并非让教师偷工减料,而是指考核的方式与条文不应过于繁琐而又能激励学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戴士弘教授提出的高职课程教学“6+2”原则中,主张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现在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得以施行,我校也在2008年时全面推行并沿用至今。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平时考核的执行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教学项目之中。
  例如,我在上数控专业英语一课时,教学总项目为翻译机床的一份简易英文说明书,而每一个子项目就是机床不同部分的操作说明的翻译,如操作面板的使用、后处理程序的导入、各程序代码的说明等。我要求每个子项目的翻译都要上交学生手写的翻译成果,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在本次课堂平时成绩的依据。在任教MasterCAM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中完成一个项目的刀路设置然后上交,以项目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由于是使用软件完成作业,学生难免会通过拷贝来敷衍老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最多的时候曾设计过50多个项目,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上课都是做其中一个项目,并且不重复地轮换,这样基本上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做不同的题,拷贝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虽然设计50多个项目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这些都是辛苦在前,轻松在后,而一旦这些项目形成了题库,日后只需要逐渐地增添就行了,只要上同样的课程就可以反复利用。
  2.3平时成绩反馈需及时。
  教师在平时考核时经常没有做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平时成绩的反馈。也许对教师而言,平时成绩早点或迟点告知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对学生而言影响就不一样。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交的作业得到的成绩还是很在乎的,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体现在分数的高低,而且体现在由作业建立起来的师生互动。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轻,任课的班级数不多,基本上有充足的时间去批改每一次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每次拿到发回的作业都很好奇老师打了多少分,并且会跟坐在附近的一些同学相互比较、议论。发回作业后,在课堂评讲作业的时候学生都很认真地听,希望找出自己失分在什么地方。随后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后问到完成作业的思路与方法,可见学生都想在下一次作业中表现得更好。
  而与此不同的是,有些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任教几个班并且上两三门课,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备课、做PPT课件、写教案,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有时只能按学号分单双号批改,或者布置一次作业之后要推迟一两个星期才批改完毕发回给学生。一开始还有学生在交上作业之后追问什么时候能够出成绩,什么时候能够评讲,拖了一两个星期后,问的学生就很少了,如果三四个星期还没有发回作业,学生就基本上不会再去追问作业的成绩。在下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明显大大降低,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潜意识中已经不对作业抱有期望,纯粹当作是一次要完成的任务而已。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意味着“回报”的多少,那长时间不评分、不评讲、不反馈就意味着没有“回报”。因此,我认为,不论是作业、课程设计,还是课内实训等这些课内或者课后的任务,评价结果的反馈需及时,不然,学生的兴趣与士气很容易在漫长的等待中消耗殆尽。
  3.结语
  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士气,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因为有效地利用平时考核可以督促学生长时间对课程保持同样的积极行为,而同样的行为重复得多了,才能逐渐内化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态度。比起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获得高分,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保持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的意义更大,因为前者只影响学生一时,后者则能影响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考核制度 平时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