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_让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摘 要: 教师的经验是在了解、体验自己的教育叙事,以及在教师群体中交流反思故事的过程中成长的。教育叙事是教师认识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教师叙述教学经验的途径。本文对三次教学《坐井观天》进行了教育叙事,阐述了小学语文教育叙事的体验性和启悟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叙事 《坐井观天》
  
  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谈论教学的体验。教师所讲的教育故事又不同于一般经验总结,它是教师叙述自己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目的是把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从实质上讲,教育叙事是一种行动方式,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它让教师自觉地运用教育叙事开启新的思维角度,架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从而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一、教育叙事的特征
  (一)体验性
  叙事是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总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故事里有真情,故事里有真理,故事里有“真我的生命”。新课程正在走进教师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在日渐改变着师生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教育叙事不仅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内心体验,重视教师意义感受,让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反思和探究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教师生活故事,不仅包含着教师当下丰富的内心体验,蕴藏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变化,而且隐含着教师远大的教育理想。所以,教育叙事必须在经验中穿透经验,在故事中穿透故事。只有这样,教育叙事才会唤起感人的影响,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让人在感受教师灵魂深处颤动的同时,领略到育人过程中摄人心魄的感人力量,从而激起强烈的共鸣,引发他们对教育问题和事件的积极思考,促进整体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二)启悟性
  教育叙事的启悟性与诗歌鉴赏中的启悟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它着眼的是学生主体的经验世界,着眼的是“悟”,而“启”又体现了感情背景的广阔性、丰富性。因此,所谓“启悟”是指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启悟的过程是教育者传播智慧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发挥悟性作用的过程。在教育叙事中,启悟性指的是对叙事的一种整体的直观感觉,它突出的是感悟,激发的是学生心灵的飞动及想象。
  (三)创造性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对学生来说,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创造性这个概念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而且是指向学生主体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学生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信等,而不是其成就。在教育叙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和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说:“教师教任何课(不限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句话说,‘教’是为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教师应敢于突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学框架,摆脱传统习惯造成的“心理定势”,永远好奇地实验新的想法,追求新的印象。
  二、三次教学《坐井观天》的教育叙事
  (一)自己独立的教学设计
  1.青蛙坐在哪里?谁飞来了?“井沿”指什么?
  (教师用语言描绘什么是“井沿”。)
  2.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①青蛙问小鸟什么问题?②小鸟是怎么回答的?
  (2)第二次对话:①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里怎么想的?又说了什么?“大话”什么意思?你说过“大话”没有?用“大话”造句。②小鸟是怎么说的?“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
  (3)第三次对话:①青蛙又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笑了?②最后,小鸟是怎么说的?为什么笑了?
  3.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后自我反思]
  1.整节课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中进行。2.所有问题均由老师提出,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围绕着课文内容打转转。老师问,学生就从课文里找答案。表面上热热闹闹,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多。3.整堂课,学生没完整地读一遍课文。4.对重点词语进行了重点理解。但有些过于纠缠。“井沿”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插图等指出即可。5.“明白了什么道理”的教学,没有在课文学习中一步一步作好渗透和铺垫,孤零零地作为一个环节提出来,显得有些突兀、生硬、跨度大。
  (二)自我反思后的二度设计
  1.学生提出问题
  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板书)
  2.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读书找答案,把问题一一解决。
  (1)放课件,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坐在井沿上。
  (2)自由读,青蛙和小鸟因为什么事争起来了?
  (3)合作读,三人小组分角色读课文。(其间,学生为争角色,浪费一些时间)
  (4)扮演角色读。
  (5)边讨论边读:①青蛙笑了,为什么笑?指导朗读青蛙的话。②小鸟也笑了,为什么笑?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3、课文拓展
  (1)放课件,(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看到广阔的草地和蓝天。)让学生说,青蛙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所用时间太长,孩子越说越远,离“天空实际很大”的主题也越来越远。)
  (2)小组讨论,青蛙还会回到井里么?(没有讨论的价值,学生的认识分歧不大,基本趋同。一会儿就谈完了。其中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青蛙生活在水里,他到陆地上怎么生活?然后,一些学生忙给他解答。有一个学生提出,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要保护青蛙。一些学生谈怎样保护青蛙。讨论甚是热烈。孩子特别有兴趣。在饶有兴趣的讨论中,下课铃也打响了。)
  [教研组意见]
  1.努力体现课改精神,如,落实多读书、自悟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等。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好的,带问题读课文,学生较有兴趣。但质疑不只是对课题的质疑,这样的提问多少有些流于形式,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是为了教学进程服务。而且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了找答案的过程。3.阅读、讨论课文时,对文中提到的关键字、词还要做进一步强调,毕竟认字识字积累词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4.课堂上拓展要有度,如,跳出井口,说得太多,就与“坐井观天”这个“天”到底“是大还是小”的问题离得太远。5.收放要有度:过去备课,不备学生。现在也不能片面,认为备学生,就是让学生上课说话就行了。教师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调控,不能“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偏离课文太远。6.学习了课文,应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受点启发、有点提升。当然,这些思想上的收获,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让学生自己感悟获得,而不是设计成一个单独的环节生拉硬套地进行。
  (三)同伴互助后的三度设计
  1.重点词语的处理
  (1)放课件、看插图或让学生贴教具模型(如井、小鸟、青蛙):让学生从图上指出那是“井沿”。
  (2)读书质疑,把不明白的词语或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先与同学讨论,把与同学讨论的问题及所得汇报给大家,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如,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并指导朗读有关语句。怎样才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朗读的处理
  (1)分角色读课文。(形成一定小组机制,值日组长迅速分配角色)
  (2)青蛙笑了,为什么笑了?怎样读?联系自己的经验谈对“大话”的理解。
  (3)小鸟笑了,怎样读?为什么这么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无边无际”。
  (4)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喜欢的角色,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演课本剧,配文画画等)学习课文。
  3.拓展延伸
  (1)想象,青蛙跳出井口。看见什么?说些什么?
  (2)续编,让我们编一段“小鸟和青蛙的第四次对话”
  (3)练习,你觉得以前井内的青蛙认识错了,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4)交流,再读课题“坐井观天”,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活中有那些属于“坐井观天”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4.作业
  (1)搜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词语或故事。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故事介绍给自己的家。
  三、叙事后的思考
  《坐井观天》是一则传统的寓言故事,我独立设计教学,进行教学,后来进行自我反思,结合自己对新课程初步的理解,二度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又根据教研组内同伴的意见,三度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但在自己教学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随着自我反思的深入,对课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更深入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叙事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经验的一种表达,所体现出来的,是“这一个”与“那一个”的区别,是一种独特性。由于语文教育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是丰富而多样的,参与其中的教师、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他的全部生活经验步入课堂的,而不是仅仅带着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看,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讲解仍占领着语文课堂。这既阻碍着师生双边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又剥夺了学生自主体验与感受的权利。以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的教育叙事策略,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并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故事,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人格借助语文课堂教学得以陶养,为学生个性的形成提供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支持。
  语文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平凡的,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开展教育叙事时,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无话可说,或没有什么值得叙说的故事。事实上,如果教师不坚持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落实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试图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那么教师的“叙说”就可能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就目前来看,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事物,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育叙事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既极具现实性、富有人文关怀又充满情感魅力的崭新领域。它不仅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师真实生命空间的宽广度,而且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言说自由、意义充盈的独特道路。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2,(4).
  [4]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5]张学凯.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7,(9).

推荐访问:内心深处 倾听 声音 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