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唱团声音的训练|合唱团声音训练

  摘 要: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是一种借着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如何达到完美的音响效果,这就需要靠平时对呼吸、发声、共鸣、气息的控制、力度等训练。
  关键词: 合唱教学 声音训练 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技术技巧直接关系到合唱水平。众所周知,合唱作为一种音乐表演形式,除了以歌曲的内容和音乐本身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外,声音作为作品的载体,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歌声不但有助于作品的艺术表现,使其更具感染力,而且好的声音同样会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因此,没有好的声音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合唱艺术便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二者之间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因此,声音至关重要。
  合唱的声音训练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原生态合唱法除外),并非要求所有的合唱都不必分类型,不论是什么风格的作品都一律运用美声唱法。而是通过运用美声唱法进行造型训练,使声乐技巧和演唱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可在保持每个合唱团自身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音色。用美声唱法进行训练,非但不会影响不同类型合唱团自身的演唱风格,反而会使其技术更加全面。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现象提供了例证。据我了解,目前我国音乐院校教民族唱法的教师,很多都是用美声训练的办法给学生练声,然而到演唱作品时则运用民族唱法。许多学民族唱法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集体的音响是所有个别成员声音的总和。而这种统一的要求,是基于每个成员本身造成音响的一切有关器官、神经、肌肉都具有同样的发声活动动态才能产生。产生声音的器官分三个主要部份:呼吸、发声、共鸣。呼吸――发声的动力,是可以单独进行的。但仅仅呼吸是发不了声音的。所以一进入发声就必须与呼吸联系起来,没有呼吸就无法发声。而将共鸣为重点训练时,离开了呼吸和发声,就无从产生共鸣。训练虽有重点,但与各种有关活动都有联系。
  
  一、呼吸
  
  呼吸是歌唱发声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时,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歌唱声音。要想产生优良的音质、正确的音准和清晰的吐字,主要先决条件就要正确呼吸。
  在日常身心平静时的呼吸,因为需要空气气量不大,所以是一种毫不费力而无意识的呼吸。但在激烈运动或情绪紧张时,就需要较多的空气气量,那时的吸气胸腔就需要扩大,肋骨也需要扩张而提高;呼气时,胸廓立即收缩还原。一切有关动作要比平时呼吸的动作大得多。不过这两种呼吸都是下意识的动作,动作的大小是根据所需要的空气气量的大小而自然发展的。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鼻腔和口腔同时进行的。单用鼻子吸气,不仅快吸时来不及,而且不易吸深。口腔内部要稍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同时面部也要与提眉相配合,这样才能吸得深。最好不要想到是在呼吸,而是在口腔内部打开,硬软腭提起,在两颊和眉毛提起的情况两肋及腹部扩张,空气就会自然吸入。如果意识中想到是在呼吸,结果往往吸气浅而不易下沉。正因为呼气时要有控制,所以在呼气时(即歌唱时)必须保持吸气感觉和状态,用这样活动来支持声音。这种支持声音的呼吸掌握灵活时,呼吸便成为歌唱时声音的支持。当合唱演唱时,因为作品内容及艺术形象,发声器官自觉地通过感情的要求与这种支持声音的呼吸配合起来,就产生富有感情纯净而嘹亮的歌声。
  吸气不可太深,否则会影响发声的灵活,吸气过多会使有关呼吸器官变得僵硬,同时也影响音高的准确。在吸气时不宜有声响,有声响的吸气不易深沉,同样会影响呼吸的支持。
  
  二、发声
  
  由于声带受到了呼气时的气息影响,因而振动发声。歌唱时的发声并不像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欢呼、叹息等自发的动作而发声,而是依靠一切参加发声的有关器官,正确而灵活地配合动作,才能产生有一定音质、音高和音量的声音。
  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和“舒起”的区别在于声带的靠扰与否。“激起”时的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的。意识中想好所要发音的音高、音量、情绪及所要采用的韵母,对这几种因素所需要的器官形态都准备好,便以横隔膜的突然向内挤压,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音。而“舒起”时的声带并不靠得太紧,因而部分气息漏掉,音质较暗而沙,发音时有声母“h”声音。歌唱时主要的起声是“激起”。只有作品中某些内容的表达需要时,才用“舒起”(一般用得极少)。而“激起”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巩固。因此在合唱发声训练中的起声是以“激起”为主。
  在发声时,不但起声要干净清脆。每个音也要求收得干净,要断截分明。在若干短音发得较正确和理想时,就可接着发一个长音。在发长音之前不可重新吸气,一切有关发声器官、肌肉的活动,必须保持与前面准备好了的短音的状态完全相同。初练习的人往往短音发得比较理想。但一发音,便又失去了呼吸的支持,漏气很多。一切短音是为了长音做准备,要在短音准备好了的基础上发音。开始,并不容易达到很理想的境地,必须坚持练习,逐步掌握应有的要求。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习惯,不一定适合唱歌时的要求。如日常习惯中的头部前后位置,就不一定适合于发声。歌唱时需要的头部前后位置比日常生活的习惯位置要稍稍后一些。这样在训练时要求各队员在发音练习时试着将头部前后移动,找出某一姿态所发生的音量最大,并在日后的练习中,习惯地保持这位置。
  当发声练习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应该结合共鸣要求练习。因为发声和共鸣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加以结合,那在需要结合时又将形成一种新的困难,不要将不全面的要求形成一种习惯。要再改变这种习惯,又将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困难。
  
  三、共鸣
  
  歌唱时,人体的喉腔、咽腔、鼻腔、口腔、胸腔和前额及两颧都起着共鸣作用。发声时由声带所产生的基音,通过上述共鸣机构,如果这些机构形状的大小与通路适合于产生共鸣的条件,那么所发的声音因为共鸣所助,音量就大大增强,音质也大为改善。共鸣体大小及通路位置相符合与否,要随着音的高低和需要的音色而适当调整。
  在所有共鸣器官中,喉腔、咽腔和口腔都是可以加以调节的,是可以随着发音的高低和音色的需要而灵活地随意改变的。而其它共鸣器官的容积是固定的,但也随着音高不同要求而加以不同比例的结合。
  在调节共鸣过程中,除了器官的大小控制调节外,还要利用舌根、软腭和舌头的动作来进行调节。舌根过于退后即产生喉音;舌根过于向前又将失去共鸣,声音空洞;软腭过低,舌头挺起,又将造成严重的鼻音。
  在发音时,随着音的高低,舌根及软腭都应给以适当的调整。但这种调整是由许多有关肌肉和神经配合的复杂动作。不过在原则上低音所需要的共鸣腔较大,高音所需要的共鸣腔较小。同时低音偏重于下部工作共鸣,高音偏重于上部共鸣(软腭以上为上部共鸣而软腭以下为下部共鸣)。但低音却不能疏忽上部共鸣,而高音处也不能疏忽下部共鸣,上下部共鸣的比例是否适当,是依照所产生的音质优美与否为标准。
  合唱的一切表现要求,好与不好首先是依靠内在听觉来分辨的,没有好的内在听觉就无从要求好的表现。因此指挥及合唱成员应对提高自己良好的内在听觉进行不断的努力。特别是对指挥来说,更加需要先行一步,才能对合唱成员提出要求。指挥应当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声音训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离了这个目的的任何练习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对合唱成员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只有把这个目的和任务弄清楚,才能有效地进行训练。不仅指挥清楚,而且必须让合唱成员清楚,那么这种训练才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7.
  [2]林梭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
  [3]声学.教科书,1937.
  [4]俞子正等编著.声乐教学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5.

推荐访问:合唱团 声音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