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教电视片制作技巧】 广西科教电视

  摘要: 本文作者运用电视制作理论,对有关科教电视片的制作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出了制作科教电视片的一些技巧,特别是关于声音的录制、画面的运动摄制与声画的协调,强调了在科教电视片制作过程中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 科教电视片特点制作技巧
  
  近年来,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崛起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多媒体教材的普及与开发提供了强大优势,但电视手段却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在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手段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媒体教材的普及难以实施,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21世纪成为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的人越来越需要终身学习,于是廉价、具体、形象且技术含量高的科教电视片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目标。
  
  一、科教电视片的特点
  
  科教电视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视听教材,是以形象化的手段阐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传播各种科学技术知识的,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科技博览》节目等。它与其它纪实片、故事片和艺术片等不同,在拍摄和制作技术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科教电视片用于进行科技知识传播,因而要求镜头严谨,画面构图形象逼真。
  (二)科教电视片是利用电视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其科技内容,因而必须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结合。也就是说,介绍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要更多运用画面图像,恰当使用动画与特技、以及声音与音乐等艺术手段,来发挥电视手段的长处,同时还必须注意艺术夸张的适度,在表现趣味性的同时把握教育性。
  (三)科教电视片每一个镜头画面要求主题鲜明、表现准确、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使人看后容易形成整体概念,既有细节又有轮廓,有较强的条理性。
  (四)科教电视片的构图、镜头的运用,要根据片子的主题内容和科教特点来掌握,一定要具有专业性。
  制作科教电视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容丰富全面,表现手段角度多种多样,制作中稍有不慎或在某一点上失误,往往会影响全局。因此,摄制人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了解和熟悉科教片的技术特征,通过电视画面,把科教片的专业技术特点具体地表现出来,并运用画面动感构图,提高画面主体形象,使画面更具吸引力。
  
  二、科教电视片的制作技巧
  
  科教电视片的制作方法很多,笔者在参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归纳了科教电视片制作的几点技巧,以期对众多的科教电视片制作者有所帮助。
  (一)科教电视片在拍摄中现场声音的录制
  科教电视片在制作时,有时需要运用现场效果声来表现其内容的真实性,但是优质现场效果声录制难度较大,因此在录制现场音时要根据现场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处理好每个环节。
  1.话筒的选择。话筒又称传声器,是声电转换的换能器,又是拾音的关键器件,按照指向性可分为无指向性、双指向性(8字形话筒)、心形指向性、超心形指向性及锐心形指向性等类型的话筒;根据换能方式可以分为动圈式话筒与电容式话筒。不同种类的话筒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运用时可依据声音的种类及所处环境等因素加以选择。
  根据语言声和音乐声的频率范围不同,在录制时应分别选用不同的话筒。语言声选择普通的话筒即可。音乐声因其动态范围比语言声的动态范围大,若选用电容式话筒则容易导致话筒内放大器过载而产生非线性失真,因此在录制时应当选择最大容许声压级较高的电动式话筒。
  环境不同,传音效果也不同。总体而言,室内一般自然条件较好,但容易存在反射声和混响声,一般采用心形或锐心形指向性话筒为佳;室外一般不存在这种干扰,但声音的响度削弱,而且存在风动气流噪声,以及受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所以,在室外则应选用结构坚固、防震性能好、温度与湿度稳定性好且抗噪能力强的话筒。在一些不便于录音者操作的特殊场合,颈挂式无线话筒常成为首选,因为它可以被放置在离声源很近的地方,比如可以挂在脖子上或夹在受访对象的衣领上。
  另外,在制作中有时需要环境声作为背景音乐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性,这时应当选用无指向性话筒。为保证科教片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制作时最好选用同一类型的话筒,以防止因音质、音色改变而引起观者注意力的改变,从而影响科教片的质量。
  2.录音区域的选择与调整。在录音前为尽量避免噪声和不必要的回音,常常需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在室内录音时,注意关上窗户和门,减少外界噪音的影响;话筒不要靠近变压器、焊接器等电器,以免受到磁场干扰。在室外录音时,背景噪音往往很大,尤其是风动气流的负面影响,所以需要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尽可能将声源置于无风区,并利用防风罩减弱风声。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可以使声源背对着风来的方向,运用反光伞或反光板等物体作为挡风物。
  适量回音的存在可以使声音丰富明朗。为取得合适的回音效果,在室内录音时应尽可能避开具有大量平滑表面物体的环境,以免造成声音的大量反射,如果条件确实不允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声源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减弱声音的反射效果。另外,对录音区域的物品摆放做适当调整也可以减少声音的反射。比如,在声源周围悬挂大衣、毛毯或摆放泡沫塑料与粗糙的纸板等物品,以及在四面光秃的物体表面挂上帘子或毯子都可以取得良好的吸音效果。
  3.录音技术要领。为了消除不必要的噪音,确保声音效果的清晰真实,录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用心形或锐心形指向性话筒时应把话筒对准并靠近声源,这样既能够使声源的录制效果清晰、响亮,又能够有效减弱和过滤环境噪音。
  (2)在科教电视片声音录制过程中,话筒常需要处于不出画的状态,此时可以使用吊杆解决这个问题。在使用吊杆时,第一,注意画面中不能投下吊杆的阴影,第二,话筒最好伸向摄像师的左前方,录音人员借助周围物体垫高自身并有意识地抬高双臂,从受访者上方对准嘴巴录音,如此可避免吊杆入画。
  (3)话筒应通过橡皮圈或其它消音材料安装在支架上,以免话筒活动时发出振动声。
  (4)录音对象转移或运动需要改变话筒位置时,摇动或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而且要注意保持均匀。
  (二)在科教片中灵活使用虚拟技术
  在科教片制作中,有大量抽象的难以用真实物体或场景表现的内容。比如化学中的高分子、生物学中的DNA等概念的表现常常受到限制,而用其它的物体或场景代替,科教片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虚拟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科教片的制作带来了一场重大的革命。它在科教片中具有以下功能:
  1.虚拟场景。虚拟场景主要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生成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使用建立及编辑的工具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并在环境中建立所需的物体,将物体放置在虚拟环境中的任何位置。再利用建模软件控制合适的贴图、灯光、模型等参数,给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贴画、加光影和润色,使其更具真实感。
  2.虚拟角色。虚拟角色是利用虚拟技术创建的动画角色。虚拟角色功能是利用实时动作捕捉系统(RealtimeMotionCapture)将场外一个真实演员的动作实时传送给三维动画软件制作的卡通人物,让它完全实时地模仿真人动作。卡通人物和主持人能出现在同一个虚拟布景中,并且能够互相配合,进行交互式表演。
  3.虚拟光效。光是塑造物体形象的基本造型因素,能够增强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及纵深感、艺术感。但电光源价格昂贵,散发热量大,而且有的电光源噪声大。利用计算机软件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虚拟布光即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利用虚拟布光还可制作虚拟阴影,即虚拟物体根据虚拟布光效果,在虚拟场景中的投影。
  4.虚拟出席。虚拟出席可以使外地的表演者与本地演播室中的表演者实时结合在一个虚拟布景中,面对面交谈和表演。
  5.虚拟制作。虚拟制作是在虚拟演播系统中完成,虚拟演播系统是由传统的演播系统的色键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虚拟制作主持人不用出门就可以置身于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风格的建筑物之中主持节目。也可以把相距千里之遥的两个人同聚于一个场景之中进行交谈。这样的场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只有小小空间的演播室变成世界大舞台。
  目前虚拟技术还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虚拟技术在科教片制作中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不受抽象内容的束缚和运动速度的限制,能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使真实状态下难以观察的现象呈现出来,将不同时空的事物会聚一堂。
  (三)科教片制作中动画的设计与画面动感艺术的运用
  动画设计与动感艺术虽然都是为营造运动效果,但它们的制作方式完全不一样。动画是利用人工绘制,或者利用仪器和设备制作的人为动态画面。动画设计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科学原理,用高度集中、简化、夸张、喻人等手法加以形象化,通过一系列动画制作的程序,在电视荧屏上具体、形象地演示出来。而动感是运用画面动感构图,把“死”的物体拍“活”,使“活”的物体更加形象、生动,在屏幕上出现运动效果,是提高画面主体形象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拍摄手法。
  1.科教片制作中许多实景难以表达、摄像机拍摄不到的教学内容可以选用动画的手段来表现。动画的设计过程如下:当一部电视片的剧本及动画镜头的内容被初步确定之后,动画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剧本认真细致地阅读分析,尽快了解剧本里有哪些动画镜头,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科学原理。然后经过周密的酝酿与构思,写出动画的设计稿。在设计稿里,应用文字和简图表现出动画的总体设计方案,如动画造型构图、动态过程、表现方法等。在方案确定之前,还应与编导一起切磋、讨论商定。
  2.动感对于画面的影响非常大,在科教电视片制作中应该灵活使用画面动感构图。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名画家达・芬奇所说,如果在画面形象中看不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一幅画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地增加”。这句话指出了运动对画面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电视片中运用动感的意义和运用动感对于一部好的电视片所起的作用。画面动感构图是人在不断地看视对象运动,为看清对象细部及规模而有意改变看视距离、方位、角度乃至看视方式的一种心理要求的表现形式。画面动感构图除结构、组织、安排静态构图中一切构图因素外,还有对象运动和运动表现两个基本构图因素需考虑。这两个因素组合会构成三种常见的动态构图形式:表现对象运动,摄像机静止拍摄;表现对象静止,摄像机运动拍摄;表现对象和摄像机都在运动。
  在连续拍摄的画面中,主要靠对象的运动来表现动感,这是一种运用得较为普遍的表现动感的方法。它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状态,如前进中的队伍、军舰在大海中航行、飞泻的瀑布等。而静的物体,若不作适当的处理和构思,画面就会显得呆板,没有生气。只要处理得当,构图得法,注意画面的空间安排,静的物体也可以给人以视觉上不同程度的运动感。具体方法:在构图时,在主体运动前方多留空间以促成前进有路的联想;或者根据内容需要,尽量使画面主线条呈倾斜或对角线形状,甚至使之成为不规则的倾斜用以在视觉的不稳定中产生运动感的心理因素。比如拍摄一匹雕塑的马,可以把“马”放在一幅画有“万里草原”的背景上。在拍摄时把“马”从画面的一侧移向另一侧,得到的视觉效果“马”就是一匹似乎能跑动的“活马”了。除了移动之外,还有顺、逆时针的旋转,滚动等,在实际中可根据科教片的要求,灵活运用。
  在电视片制作中常会遇到利用摄像机的运动来表现画面动感的情况,这体现为运动摄影。运动摄影效果是由摄像机位移、方位变化、角度变化、距离变换及透视关系变化等形成的,用来表现不断变化的空间和连续不断的时间。用它处理镜头,能增强教学效果,使单一枯燥的镜头“活”起来。其处理方法很多,在实际中只要认真地探讨它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再结合被摄体特征,就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雕塑马在“草原”上奔跑,摄像机架在“马”的斜前方(假定在“马”的左前方)。拍摄全景时,把“马”的位置放置在画面的右边,开机后,摄像机向前推移,“马”的形象逐渐变大,位置逐渐向画面的正中移动,就构成了“马”从远处向你跑来的视觉效果。
  画面内部物体运动和外部摄像机运动都能产生不同的活动视觉效果,但它们都有不足。如:画面内部只是造成了物体运动,但背景不动;画面外部则只是造成了镜头运动,而物体不动。如果将二者合二为一,使镜头物体综合运动,就会增强画面动势效果。如用长焦距镜头跟随拍摄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由于景深的关系形成主体实,背景虚,即汽车在虚影的背景衬托下奔驰,加快了汽车的速度感,如果这种效果还未达到要求的速度,还可以在前景深处,有意安排几个人骑自行车与汽车相对方向运动,从镜头前驶过,骑车人照样是一个运动的虚影,由于相对的虚影,就双重地加强了汽车的奔驰速度。在科教片制作中摄制人员可以利用这种视觉物性、心理感觉,艺术地创造许多这样感染力很强的画面,从而增强片子的视觉效果。
  在科教片制作中,灵活使用动感及动画,可以使整个电视片“活”起来,充满生机。
  (四)科教电视片制作中声画协调关系
  一部优秀的科教片无论是声音的录制使用,还是画面的拍摄,最终取决于两者的协调。这里所说的画面多指图像、图片,而声音则指口播解说、现场音响和音乐。
  1.科教电视片的受众大多都是知识型的青少年,他们对于声画结合点敏感且挑剔。比如,在科教电视片《梅花栽培》的样片中有一段介绍给梅树喷农药的过程。画面是种植梅花的技术人员高扬喷雾器对着梅树喷农药,声音除背景音乐外,解说词却正不停地罗列各种农药的名称和喷施这些农药的最佳时间。这显然是声画搭配不当,画面和声音的结合不紧密。
  2.科教电视片的声、画分别体现了传播中的确定性和证实性,并且它们传播要借助符号。但是按照传播学理论,声音、画面属于不同的符号传播,因此在实际中应正确处理声画搭配,让它们融洽交织,直接影响电视片的质量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制作的科教电视片对画面与解说,解说与音乐,以及音乐与画面之间的互补关系都有体现。比如在《梅花栽培》中,片子对梅花的性能与种植原理用了较大篇幅予以阐述,而画面因受论述的限制,只用了相当少的画面来过渡。为了突出整体传播的效果,在这部分突出了音乐,避免了较多解说带给受众的沉闷。这样声音、画面就基本实现了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作用,完成了信息含量丰富、含义明确的系统传播过程。
  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科教电视片,融合了许多技巧。笔者只是归纳了一部分,在实际制作中,还有很多制作人员应注意不断总结,不断地创新和突破,灵活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优秀科教电视片问世。
  参考文献:
  [1]郭林,柳首建.科教电视片制作技巧浅探.电化教育研究,2000.9.
  [2]刘兴红,许雄.电视科教片中的虚拟技术.中国电化教育,2001.11.
  [3]苗元华.电视教材制作中现场声音的录制.中国电化教育,2002.3.
  [4]金振福.浅谈画面动感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推荐访问:电视片 科教 技巧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