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本中的话轮转换框架 太戏剧化了什么意思

  摘要: 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分析戏剧文本是一种新兴的戏剧文体学批评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戏剧文本的语言结构来解释剧中人物关系是如何描写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刻画的以及剧情发展是如何设计的。本文以《天边外》的两个片段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人物性格特点和剧情发展情况。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戏剧文本意义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剧中人物说话的内容,还取决于由话轮转换机制所控制的会话交流方式。以话轮转换为理论框架的戏剧文体学批评方法不仅能帮助读者和观众解读剧本,并且还使解释显得有理有据。
  关键词: 戏剧文本话轮转换《天边外》
  
  文学文体学是文学和语言研究的交叉学科,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文学文本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随着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文体学的分析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戏剧文体学相对而言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戏剧文体学将语言学作为一种手段,对戏剧语言进行分析,力图指出戏剧作品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及加强表达效果,从而帮助读者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两者的关系角度深入理解,合理解释和充分欣赏戏剧作品(俞东明,1993),其目的并非是对戏剧文本作出新的阐释或者解释,而是解释读者或者批评家对戏剧文本的阐释是如何产生的,并且现在戏剧文体学更注重从语言和文学内容两者关系的角度去解释和欣赏戏剧文本,而不是对戏剧文本进行纯文学内容的静态描述,即将戏剧当成诗歌一类的文体去分析语言上的比喻、象征等修饰手法,将语言鉴于上下文之外(Short,1989)。戏剧文本的对话性特征使其区别于小说、诗歌等文学文本。戏剧语言通过其动态的对话关系来展示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因而很适合用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欣赏戏剧文本。
  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着手,以语用原则为理论指导,分析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悲剧《天边外》中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帮助读者有意识地从话轮转换的角度更好地解释和分析戏剧文本。
  
  一、戏剧文本中的话轮转换理论框架
  
  美国学者塞克斯等人对自然对话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话轮转换理论(turn-taking system)。他们发现自然对话是被某种机制所控制的,而这种机制就被称为话轮转换理论。话轮转换理论旨在研究会话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和如何结束的;话题是如何建立、维持、发展和转换的;人们这样安排自己的对话有何目的和意图等。塞克斯(Sacks, et al.,1974)研究指出对话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不断转换,却很少出现重叠或冷场现象。事实上,在戏剧文本中对话并非严格按照话轮转换机制进行,比如常常出现一个人长时间独占话轮现象、打断现象及答非所问现象等。话轮转换模式及其变异现象在文本中是有目的的(Short,1996)。在戏剧文本中,为了揭示人物性格,展示戏剧冲突和剧情发展,剧作家会设计不同的话轮转换模式,并且戏剧文体学主要是通过戏剧文本中这些非同寻常的话轮转换模式来分析和欣赏戏剧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剧情发展。
  为了实际分析的方便,笔者认为剧本中出现的任何一个话语(utterance)都是一个话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戏剧文本中的话轮转换模式。
  
  (一)话题控制和话轮长度
  戏剧对话的本质是交流互动,意义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说话的内容,还取决于人物之间的会话交流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王虹,2005)。在自然会话中人们说话被打断而话题被对方控制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在戏剧对话中如果某个人物长时间控制话轮,那么他的性格特点也最突出,因为剧中人物说话的多少能够显示他的戏剧分量和性格特点。关于话轮长度,有学者认为,话轮长度应指话语延续时间长短(俞东明,1993)。由于实际操作的困难,因而笔者认为话轮长度可以按照字数的多少来计算,这也是一种科学、合理、可行的计算方法。
  
  (二)话语打断
  根据Sacks(1974)提出的话轮分配规则(turn-allocation rule),话轮转换通常出现在话轮过渡关联位置上(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即某个话轮可能终止的位置,否则,即属于故意打断话语的现象(李华东,2001)。在自然会话中,话语打断现象是非常常见的。由于戏剧对话是由剧作家事先安排好的,戏剧对话很少出现打断或者重叠的现象。因而如果出现打断或者重叠的现象,一定是剧作家巧妙的话轮模式安排,是为了展示人物间的特殊关系。笔者同意一些学者的观点:独白现象属于打断现象,因为独白者根本不考虑上一说话者说了什么,更谈不上是否等到话轮过渡关联位置才发话(李华东,2001)。
  
  (三)话题转换
  话题是人们交谈的实质性内容。塞克斯(Sack,1974)指出对话中本来进行得很好的谈话会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一个话题下又会有子话题出现。话题转换隐藏着交谈双方的目的和动机。有时交谈双方出于礼貌合作的原因进行话题转换,向着对方感性趣的话题转换将会话进行下去。有时是对一方不愿意面对或者感到尴尬的话题进行转换,而不是直接拒绝谈某个话题,这也是出于礼貌合作的考虑。
  
  (四)话轮类型
  一般来说话轮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发话(the initiative turn)型话轮和反应(the response turn)型话轮。但是戏剧对话或者自然对话中有些话轮很难归属到这两类话轮中,因而笔者同意一些学者的观点:将那些很难划归为发话或反应类型的话轮分别称为反应后发话(initiative turns after response)、打断(interruption)和独白(monologue)(李华东,2001)。所有这些类型的话轮数相加就是话轮总数。但为了分析方便,本文将只讨论发话和反应这两种话轮类型。
  
  (五)话题控制策略
  根据Sacks,et al.(1974)话轮分配规则,一个话轮结束时候,会出现三种局面:1)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然后放弃发言权;2)听众里有人自我选择并获得发言机会;3)说话人继续说下。另外根据国内一些学者(李华东,2001)的观点话轮控制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会话者选择下一个谈话人或让出话题控制权的策略,另一类是会话者抢夺话题控制权并延续自己话轮的策略。那么上文提到的打断和独白现象就是第二种强行的话轮控制策略。自然会话中的利用前置语控制话轮,利用话轮未结束提示标志语(如but;however;I still want to say)控制话轮,控制话轮长度控制策略(如my opin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points),以及用一些副语言特征控制话轮在戏剧文学中也非常常见。
  以上总结的话轮转换模式比较适合分析戏剧对话,或者可以更具体地说,以上总结的话轮转换模式是从戏剧对话的形式上进行解释读者或批评家们对戏剧文本已有的阐释和欣赏。此外还可以从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及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来解释对戏剧对话内容已有的阐释和欣赏。
  
  二、从话轮转换的角度看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一)故事梗概和样本选取
  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描写的是一个美国农民家庭的不幸生活。剧中两位男主人公安朱和罗伯特是一对淳朴、简单的手足兄弟。在女主角露斯出现之前,他们按照各自性格决定各自将来人生轨迹。安朱身强体壮,天生适合当个农民,也是大家默认的接管父亲农场的最佳人选。然而罗伯特天生体弱多病,并不适合留在家务农,但是他充满幻想,渴望自由,他最大的梦想是追寻“天边外遥远而陌生的美和东方的神秘和魅力”,他酷爱读书,富有诗人气质。安朱率直、务实,但他缺乏想象力,对文学、诗意和美也没有深刻体悟。他们兄弟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友好相处,深厚的手足之情并不预示着悲剧结局。然而他们都爱着邻家姑娘露斯,当露斯向罗伯特表白爱情后,安朱被迫离开农庄,跟随舅舅去天边外追寻梦想。罗伯特为了爱情留在农庄。此时兄弟俩之间的关系虽未反目成仇但已渐渐恶化。年轻、幼稚的露斯生活阅历肤浅、狭窄,被罗伯特的诗人气质吸引,将其理想化,梦想着和罗伯特一起能够享受甜蜜的爱情和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婚后发现罗伯特不擅长农活,他的“那些诗意的废话”并不能给她带来面包更不用说玫瑰了。露斯不堪忍受罗伯特对她的拖累,于是又爱上了安朱。可以说露斯是既爱他们兄弟俩又恨他们俩,爱他们的优点,恨他们的缺点。最后罗伯特贫病交加,悲惨死去,安朱用航海赚来的钱做粮食投机买卖生意,最后血本无归。露斯过早衰老,等待死亡。他们之间错综的爱情关系将剧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罗伯特双重人格的特点也逐渐明晰。以下样本选自该剧三幕六场中最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剧情发展的片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对选取样本的定量分析
  该样本片段选自第一幕的开头部分(Eugene O’Neill, Complete Plays 1913-1920 :575-578),这是安朱在自家农场围栏旁遇见正在看书的罗伯特的一段对话。笔者选此片段,是由于该片段的对话中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争吵但是该片段最能体现兄弟俩的关系和性格。该片段的主要话题讨论的是关于罗伯特将跟随舅舅远行天边外追寻梦想的计划。这个主要话题一直维系到两人对话结束。从话轮数、话轮平均长度和话题转换情况来看,很容易得出安朱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引导着整个对话话题的发展方向,而罗伯特却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争得发言机会罗伯特不得不抢夺话轮试图引导话题发展。在此对话中虽然安朱处于主导地位,但并不代表他们兄弟两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也有高低之分,恰恰相反,他们俩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将这个主要话题一直维系到对话结束。从话题转换的角度可以看出,在此次对话中安朱在短短的二十四个话轮中进行了六次子话题转换,而罗伯特只进行了两次子话题转换,这也可以看出安朱对话题的领导和控制作用。这也可以从两种发话和反应话轮类型来进行分析,在整个对话过程当中,安朱在二十四个话轮中有六个为发话型话轮而罗伯特在二十三个话轮中只有两个为发话型话轮,可见安朱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在控制话题方面占有极大的优势。一般而言,在对话中出现发话型话轮的位置常常出现话题转换,这从表1中很容易得出。
  从以上对话轮平均长度、话题转换、话轮类型和话题控制方面的分析,虽然所选片段只是整个剧目的开头部分,但是罗伯特的性格已初见端倪。罗伯特的双重人格的性格特点也正如他在对话中不善于控制话题一样显示了戏剧的荒诞性。在这整个对话当中,罗伯特显然是在安朱的影响下将对话进行下去,这也和他的性格特点相符合。安朱认为罗伯特适合读书做学问:“You should have gone back to college last fall,like I know you wanted to.You’re fitted for that sort of thing――just as I ain’t.”而罗伯特却是这样认为的:“You know why I didn’t go back,Andy.Pa didn’t like the idea,even if he didn’t say so;and I know he wanted the money to use improving the farm...”其实罗伯特内心真正渴望的是继续读书深造,而他的决定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也正是他的双重人格(内心想法和外在言行的不一致)的特点所导致的。他常常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行动,仅仅因为父亲怕花钱不愿让他回学校继续深造,他就真的放弃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且罗伯特双重人格的性格特点还体现在该段对话的结束部分――提及对露斯的感情时他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态度。在这时他其实是想向安朱吐露对露斯的情感:“Wait a minute,Andy! There is something I want to...”,Andrew:“Yes?”Robert:“No...never mind...it doesn’t matter,it was nothing.”Andrew:“Maybe I can guess...what you were going to say...but I guess you’re right not to talk about it.We can’t help those things,Rob...”但在整个对话中他仅有两次话题转换的机会,这里是其中的一次机会,但罗伯特并没有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这仅仅因为安朱不愿他提及对露丝的感情,而罗伯特也真的就放弃了这次机会。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可以分析得出,在整个对话当中罗伯特一直受安朱的影响和控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罗伯特的双重人格的性格特点影响着他的一些重要的人生决定。
  表2的样本片段选自第一幕第二场,这是在罗伯特向大家表露自己和露丝的恋情并且此时安朱因爱着露丝而却未得到露丝负气准备跟着司各特舅舅出海远航时的一段对话。准确地说,这不能算是一段对话而应该是一段激烈的争吵。在激烈的争吵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尽显无疑,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下文将以表中统计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段对话中戏剧剧情的发展情况。从表2中的话轮数和话轮平均长度很容易得出梅约的“舞台效应”是最高的。Jean Alter在1979年提出“舞台效应”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戏剧人物的相对重要性有两个标记,一是人物出现在舞台上的时间长短,二是在戏剧对话中说话时间的长短(王虹,2005)。在这段对话中很显然梅约占支配地位,不但体现在占有比其他人物多得多的话轮数量上,而且体现在他比其他人说话时间要长得多。在梅约的二十七个话轮中有十一个话轮是发话型的话轮,是几个人物中拥有发话型话轮数最多的人物,并且他在对话中话题转换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大,这都体现了梅约在这段对话中的支配和主导地位。梅约的支配地位还反映在对话中,他常常在话轮快结束时使用附加疑问句的形式来选择下一位应答者,特别是向安朱施加压力,追问他离开农场跟随司各特舅舅出海远航的原因,其实梅约也知道安朱离开的原因但他仍然使用这种话轮转换的方式来逼问他,尽显了家长的权威和支配地位。这也显示了戏剧人物之间荒诞关系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次对话中,安朱的话轮数仅次于父亲梅约,他的话题转换的次数也和父亲相等,他常用话题转换的方式来回避父亲梅约追问他临时决定离开农庄跟随舅舅出海远航的原因。在这里人物之间的关系最具戏剧性的要数罗伯特和安朱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变化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借助剧情的发展近乎演变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从表格中数据分析得出罗伯特的话语打断次数位居榜首,在高达七次的话语打断中,多数是用来安抚安朱歇斯底里地回避父亲梅约的逼问。但是安朱几乎从未领情,每次不是用“Shut up ”就是用“Stop”来阻止罗伯特的安抚。这段激烈的争吵主要是由罗伯特为了爱情临时改变主意留在农庄而放弃跟随舅舅出海远航的机会引起的,因而罗伯特略显理亏,他的所有话轮几乎都用来安抚争吵中的大家,没有新的话题出现,他的话题转换次数也就为零了。和罗伯特戏剧分量差不多的要数梅约太太了,她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话语打断都用来安抚怒发冲冠的丈夫,因而在她的几次话轮中也就没有发生话题转换。同样司各特虽然在话轮平均长度上略占优势,但是他的发话类型均是反应型的,很显然他都是在别人的支配和引导下发话的,所以他也就从未打断别人的争吵也没有提出新的话题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
  
  三、结语
  
  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运用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解释性地分析了剧本《天边外》两个片段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性格及剧情发展情况。在分析中笔者并没有对《天边外》中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作出新的解释,而只是运用这种新兴的戏剧文体学的方法解释读者或文学批评者对《天边外》剧本已有的阐释是如何产生的。实践证明语用学中话轮转换模式能够为戏剧对话和戏剧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作出有依据的解释,并且该分析方法建立在戏剧人物批评和戏剧对话分析可复制的基础上,因而更显得客观些。
  
  参考文献:
  [1]Eugene O’Neill.Complete Plays 1913-1920.The Library of America.
  [2]Sacks,H.,Schegloff,A.&Jefferson,G.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50,1974.
  [3]Short,M.H.(ed).Reading,Analysing and Teaching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 man Group.UK,1td.,1989.
  [4]Short,Mick.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Poems,Plays and Prose[M].Edinburgh Gate:Addison Wesley Long man Limited,1996.
  [5]李华东.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6]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俞东明.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A],199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轮转 戏剧 框架 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