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教师管理的启示|老子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本文借鉴老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教师管理提出三条建议:促进教师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顺其自然释放教师潜能;管理者要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给教师更多的时空与信任,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关键词: 老子思想教师管理专业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何引导教师们走上研究之路?加强管理,管人管心,心顺了一切都好办。因此,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眼光投向了老子,发现老子思想对教师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教师的发展是教师自然本性的发展
  
  “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产生万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是说,“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自然之物,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人性的本质也是自然的。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是说,“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善恶是社会道德的产物,是对人性的背叛。老子认为,人具有“朴素”的本性,犹如婴儿一般“无知无欲”。
  老子这种建立在对自然认识之上的“道”,从其发生学的意义上说,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的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种设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而在自然陶冶下所凝定的最初的文化体式又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这种文化体式在教育管理上要求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是促进教师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于一致。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技术型职业,而是一种理念型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展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目标,这是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所在。对教师的管理应该以提升教师的价值为管理的根本价值,以使教师成为人为管理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如果长期用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的、缺乏激情的姿态紧张地工作,教师对职业的厌倦和下意识的抗拒必然会蔓延。
  
  二、教师管理目标价值取向是顺其自然
  
  罗素说:“人生的幸福与艰辛,并不取决于我们的际遇,而在于我们如何对付它,在于感受它的性质与程度。”幸福是人类,也是每个人人生所追求的永恒的、终极的目的。由于学生要批量生产,因而教学趋于程式化、规范化、操作化、模式化,教师只要求按规定的套路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因而社会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么一种角色期望下,教育失去了思考与创造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职业智能只会萎缩而不会成长。
  老子反对道德形式主义,崇尚率真质朴,顺其自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认为儒家所宣扬的所谓仁义道德,本身就是自然法则遭到破坏之后才滋生的。与其遭到破坏之后采用这些形式主义,不如顺其自然。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老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无知”、“无欲”、“无事”、“无情”、“无争”的“无为”境界。他并不是否认一切道德,而是认为道德的极致便是自然无为。他提倡:“生而不有也,为而不恃也,长而不宰也,此之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道”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已有;“道”资助万物却不自恃己能;“道”长养万物却不居心主宰。最后获利的还是“道”自己,老子将这一品格称之为“无为”。老子认为,依天而论人,这些特性也应该为人类所取法。
  人性是不可抗拒的,不可逆转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总体上是沿着人心目中向往的方向前进的,始终是在人性的框架内生成和延续。对教育幸福的追求,任何一位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都不会放弃。对教师的培养违背人性,对抗人性,尽管可能达到“批量生产学生”的目的,但由于它是强制性的,非人道的,必定会压抑教师的人性,扭曲教师的人格,付出沉重的代价,因而它是不会太长久的。
  
  三、教育管理行为模式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教师培养目标价值取向既然是顺其自然,那还要不要管理?答案是肯定的。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下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这里讲的“无为”,不是不要管理,不要作为,而是指不必要的作为,强作妄为的意思。这里的“不言”,也不是不要说教,而是不要强行说教,不乱加说教。“道”生养万物,但其并不含有意识性,也不带有目的性,而是顺任万物自我化育,自然生长。因此,教育管理就应该遵循这一自然法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而是顺乎自然规律去从事教育,以促成人们自生自成,自我化育。老子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这样一来,老子对管理者就寄予了非常高的要求。
  首先管理者要知“常”,要加强本身素质的修养。老子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也就是说管理者只有凭借清净寡欲的品质来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情况,通晓万物的自然法则才能够包容万物,达于天道,达到“明”的地步。在老子的心目中,教师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有道之人。他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老子》第二十七章)
  其次管理者要有自知之明,留人以时空。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涤除”,就是洗出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能无疵乎”,就是大概能够不犯错误了。如何才能做到不犯错误?老子认为关键是要做到“自知”,因为教师本来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有道之人。他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三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管理者只有做到不固执己见,给下属留有可支配的时空,让下属发挥其聪明才智,管理者才能成功。然而就是成功了也应该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
  最后管理者要坚持“贵柔尚弱”的原则。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第二十三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世间万事万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常常相互转化,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发展。他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第五十八章)那么,在教育管理中该如何来把握这种转化呢?老子依据“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提出了“贵柔尚弱”的管理原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老子》第七十六章)他将这一现象与“道”联系起来,提出了“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认为道的妙用,在于它制造万物,辅助万物,支配万物,用的就是柔弱之法,即顺应之法,潜移默化之法。“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老子》第五十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老子认为,如果管理者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利于无为而治。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如若不然,遇事傲骨峥峥,盛气凌人,锋芒毕露,则容易招灾惹祸,导致管理的失败。
  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人道化、个性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对教师的管理应尊重人性、提升人性,使教师更有尊严地生活、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克服对教师管理的异化现象,使教师管理回归其本真,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因此,要使新课程改革从保护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一切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越过每个阶段都潜在“死亡之谷”,如果能从老子思想中吸取其合理的营养成分,培养教师的可持续胜任能力,给教师更多的时空与信任,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08级研究生)

推荐访问:子思 想对 启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