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下校训分类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

  摘要: 校训对于任何一所大学都极其重要。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院校,随着自身的规模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其校训英译的必要性也日益突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的语言特色可以使英译达到“广告词”般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校训 目的论 英译 宣传
  
  一、引言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淮南师范学院校训。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品牌与精神宣言,是其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凝聚基础上的理性抽象,是其办学理念、治学精神、价值追求的物质载体与行动指南,也是沉淀、传承于其师生员工并激励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不同层次、性质的大学特点和个性不同,不同类型、风格的大学校训侧重各有不同,但都集中体现了各自大学的特色、理想与追求。根据《大中学校校训集锦》(姚德义,1997)一书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校训大部分源自儒家经典著作,注重强调人的道德义务与人伦关系,强调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反映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她以“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为校训。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礼记・大学》,意即大学的宗旨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它强调的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明德,至善”提出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目标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这八字校训简洁精炼,内涵丰富,体现了淮南师范学院追求美德、崇尚完美、强调博学、尊重实践,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
  校训作为高校的声誉招牌和特色之一,可以向社会和外界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挥对校外社区的积极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从这一角度而言,校训就是一所大学最好的广告词。随着淮南师范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外交往的持续深入,校训作为广告词的宣传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学院已与英、美、德、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中澳合作办学已面向社会招生,单独的中文校训已经不能满足“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所以作为“广告词”的英译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的翻译。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赖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Reiss & Vermeer,1984:101;转引自Nord,2001: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包括功能等值),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原文的地位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调整翻译策略,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那些需要调整或改写;而且“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offer of information)’的一种”(Nord ,2001:25)。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笔者探讨“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英译探讨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皆源于《礼记》,凝练深邃,古朴典雅,韵味深长。“明德,至善”是目的,“博学,笃行”是方法,通过“博学,笃行”达到“明德,至善”。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师生成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知行合一,尽善尽美,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所师范院校的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国内许多师范院校的校训)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英文校训要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1.要再现中文校训的含义、风格和语言特色;2.要体现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大学宗旨;3.要注意横向对比,把中西文化差异考虑进去。国外高校校训大多“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体现的是宗教思想文化,主要强调对真理与学术自由的追求”(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郁怡汶,2007:129),而英文校训主要是为了适应和配合学校对外交往的需要,展现学校办学原则、办学理念、治学特点和文化内涵等,宣传对象以对外为主。4.要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英文校训的预期宣传目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斟酌再三后,把“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翻译为:Unto the Salt of the Earth via Knowledge and Integrity。
  笔者翻译的英文校训乍看与原来的中文校训出入甚大,但仔细研究后会发现译文不仅满足预期的宣传要求,还很好地回答了这则校训翻译前的考虑要点。首先,中文校训的含义、风格和语言特色通过“Unto the Salt of the Earth via Knowledge and Integrity”这十个字简洁地表现出来。“the salt of the earth”出自《圣经》。据《新约・马太福音》(Matthew)第五章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再咸呢?)在这里,“salt”转义为“the most valuable members of society;the finest type of humanity; a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having the best character”之意。这个短语被后世不断引用变成了一个典故性成语,正好能体现原文引经据典、古朴典雅的风格和韵味,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至善”的要求。其次,《英语词典》的独力编撰者,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的塞缪尔・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1709―1784)曾有一句名言:“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没有知识的正直感软弱而无用,缺乏正直感的知识危险而可怕)。在这里,“knowledge”正好对应“博学”;“integrity”巧妙地传达了“明德”;“knowledge and integrity”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宗旨,暗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意。诚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正体现在这两个词之中。再其次,译文中的两个介词“unto”和“via”的选择可谓匠心独运:既深化了“笃行”的意味,又体现了其它三个词中的动态含义,更把原文中的目的和方法的统一起来。最后,译文兼顾了与译入语校训的横向比较,照顾了中西文化差异。国外大学校训很多采用“介词开头”或“名词+名词”句型:剑桥大学的校训是“From here we receiv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哥伦比亚大学是“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普林斯顿大学是“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龚晓斌、兰夏,2007)。介词具有特指性,这三个校训都着重彰显了本校的存在及存在目的这一概念,使受众在阅读其校训时立即联想起这所学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是“Verity or Truth”;麻省理工学院是“Mind and Hand”;耶鲁大学是“Truth and Light”;杜克大学的校训是“Knowledge and Faith”。这些校训直击所要宣扬的理念,直接唤起受众头脑中的印象。(钟晓雪,2003)因此,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翻译的英文校训结合了这两类校训的特点,不仅形神兼备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风格和语言特色,更满足了在译语情境中完整实现预期宣传目的的要求,“广告词”的特点跃然纸上。
  
  四、结语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一所大学的校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其精神风貌。而一所大学的英文校训不仅承载着“大学精神”,还起着“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广告作用。因此,翻译校训时不能过分强调语言层面的“等值”或“等效”;翻译策略上也不应纠缠于“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译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达到其预期功能和目的。翻译“目的论”虽然不是新的翻译理论,但在具体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把“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则校训翻译为“Unto the Salt of the Earth via Knowledge and Integrity”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姚德义.大中学校校训集锦[M].气象出版社,1997.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郁怡汶.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钟晓雪.从校训看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精神追求[J].江苏高教,2003,(6).

推荐访问:淮南 目的论 校训 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