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_“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摘要: 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课外 阅读 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想读。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彰显出来。
  (一)榜样激趣
  首先,教师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并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谈课外阅读的收益,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有榜样示范、有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气氛自然火热起来。
  (二)故事生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如学习《伟人细胞》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男生贾里》其中的一些有趣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班级中顿时刮起了“伟人”风,生起了“秦文君”热,掀起了课外阅读的高潮。同时,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青少年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例如,前一段时间,不少媒体热炒重拍《红楼梦》,可谓童叟皆知,这时可以向学生简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学生为了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阅读兴趣顿生,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
  第二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诱使学生乐读。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逐步感兴趣、有一种想读的欲望之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并发展为爱读、乐读。
  (一)创设自由的阅读空间
  首先,取得家长支持。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阅读课外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及网络资源。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尽量调到课外活动前,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利用电脑课或课余时间,自行上网阅读。
  再者,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在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一个极好的形式。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借书还书时间。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在班上就可读到至少几十本书。
  (二)组建和谐的阅读小组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学生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近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及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第三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善读。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才是阅读目标和归宿所在。
  其次,要养成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都准备一本字典,这样学生阅读时遇到生字词就能随时查阅字典解决。“字典是不说话的老师”,学生能随时查阅字典,就等于身边随时都有一位教师在辅导他,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加深理解文意大有裨益。
  (二)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与“略读”并举。读书要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也就是说,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有选择地读几本书效果反而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需要不求甚解地读――“略读”。“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
  其次,“速读”与“跳读”同行。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一种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跳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因此也可称为选读法。跳读是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无关的统统抛开,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两种方法并举可谓相互补充。
  总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让学生走进广阔的书籍世界,探求知识,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尽情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让学生可以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推荐访问:花柳 时新 东风 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