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教学中的恐惧心理与预防探讨_第一次次攀岩心理过程

  摘 要:心理训练是攀岩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影响攀岩训练的主要心理因素,探讨攀岩训练中恐惧心理产生的根源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院校更好地开展攀岩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攀岩 恐惧心理 训练方法 预防
  
  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的新兴体育项目,是指利用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助各种攀登装备做安全保护,仅依靠手脚力量控制身体平衡来攀登一些由岩石所构成的峭壁、裂缝、大圆石以及人工岩壁的体育运动。随着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日趋频繁,国外一些新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传入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休闲体育将逐渐成为学院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随之适应新形势要求和需要的变化。作为体育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应选择开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或潜在群众基础,并有较大市场需求的运动休闲项目。而攀岩运动不仅仅具备这些条件,而且还同时具备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内,部分院校已逐渐将攀岩纳入专修或选修的课程体系。攀岩与其它项目不同,攀登线路的多变性、技术动作的复杂性、高空作业的危险性使心理训练在整个教学训练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根据影响攀岩心理的主要因素,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受训者勇敢顽强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提高教学训练效果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攀岩过程中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1.1 内在因素
  攀岩过程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焦虑水平的影响。焦虑是一种中性物,既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具体产生何种作用,要依据人的主观状态和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特点而定。攀岩对训练者动作技术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当攀登到一定高度时,由于体力消耗很大,此时,官兵焦虑水平过高,就会形成烦躁、紧张、犹豫不决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致使肌肉僵硬,降低运动能力,反之,焦虑水平过低,无法唤醒技术水平的发挥。二、恐高的影响。恐高是初学者在攀岩中经常出现的反应,这里所说的“恐高”是指对较容易克服的垂直高度所产生的恐惧反应。受训者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心理准备,爬到一定的高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会产生悬空感,心理恐慌,注意力分散,导致动作技术变形,影响能力发挥。
  1.2 外在因素
  自然环境的影响:攀岩地一般都是高山、陡壁、峡谷等地形复杂的自然障碍物,即使在平时的训练有安全的保护措施,随时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岩块脱落、地形突变等。特别在实战中,不能确定岩壁的安全性,同时又会有敌情发生,给作战个体的心理注入了复杂的因素。这些不受人为控制的外界环境都会影响官兵攀登技能的正常发挥。攀岩项目的心理能力和技术、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长期地、系统地进行。
  
  2 攀岩心理训练方法
  
  攀岩的心理训练是指在攀岩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官兵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并通过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受训官兵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攀登行为的过程。在攀岩心理训练中根据目的的不同主要有四类心理训练较常用。
  2.1 唤醒水平的调节训练
  唤醒水平指集体总的生理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它与受训者的水平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唤醒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有着重要作用,它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一般说来,任务较复杂,协调配合、小肌肉群精细调节占主要成份的运动项目,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低的位置,以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性项目,应有较高的唤醒水平。在攀岩心理训练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或降低唤醒水平来完成各种心理训练,顺利进行攀登技术操作。
  2.1.1 提高唤醒水平
  攀岩项目因为是一项注重速度的项目,因此在训练前创设各种环境或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受训者的唤醒水平,有利于其进行技术操作,提高训练成绩。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可让受训者事先听一些兴奋的音乐,使其加快呼吸节奏和心率。(2)进行表象训练过程。即让其在大脑中模拟攀登训练时的场景,紧张的氛围会给受训官兵紧张的情绪,从而促使大脑皮层的兴奋。(3)还可通过赛前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员通过语言加上形象的动作模仿,形成对受训者的刺激,从而提高受训者的兴奋性。
  2.1.2 降低唤醒水平
  考试或比赛环境是一个激烈的情境,再加上攀登障碍的危险性,通常会导致攀岩者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的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是不利于攀登水平的发挥的,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降低唤醒水平,减小这种不利于因素的发生,应在在攀岩过程中经常使用。(1)控制呼吸。采用慢且深的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不仅有放松作用,同时可增加吸氧量供肌肉工作。(2)渐进式肌肉放松。受训者闭目,使自己的意识从脚部位放松开始,依次放松小腿、大腿、腰、腹、肩、颈,直至头部,重复五次左右。这样,精神的紧张会伴随着肌肉的放松依次得到缓解。(3)冥想。采用此方法时,先取得随意的放松姿势,并控制该姿势,腹式呼吸,把眼睛睁开,使自己寻求一种忘我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使肌肉得到较大程度的放松,降低自己的唤醒水平。
  2.2 促进技术掌握和发挥的心理训练
  常用的促进攀登技术的心理训练方法是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受训官兵通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在训练前,通过对攀登技术要领方法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把这些痕迹激活,可使动作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或者在训练后,对刚刚完成的练习进行技术“回忆”,使正确的动作在脑海里更加巩固。假如动作中出现错误,在回忆中伴随着对错误动作的“纠正”,避免下次练习时再次出现。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错误,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模拟通过某一支点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对动作进行修正,直到能够在脑中完成此攀登过程。这类表象训练不仅可帮助完成每次的攀登任务,而且还有利于攀岩训练者的智力开发,增加经验储备。
  2.3 集中注意力的心理训练
  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不为其他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尤其在攀登训练中通过难点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会大大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平时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可采取秒表练习和口令练习两种方式进行。(1)秒表练习法:注视手表的转动先看一分钟,如一分钟内注意没有离开过秒针,再延长时间到2分、3分,等到确定了注意力不离开秒针的最长时间后,再按此时间重复3―4次,每次间隔时间10―15秒。(2)轻微口令法:教员在平时通过极其微弱的、勉强能让受训官兵听清的声音发出命令,让他们执行,迫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种方法持续运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分钟。
  2.4 心理障碍调节
  心理障碍调节主要是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受训官兵的自信心。在攀岩中,产生恐惧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对保护者的信任度、对障碍的了解程度等。克服恐惧心理,就要先找到其产生恐惧感的原因,然后根据该原因进行相应的心理方面的诱导,从而使心理障碍得到克服。(1)对于因对保护者不信任而产生的恐惧感,就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让受训者与保护者形成良好的沟通,经常进行保护技巧的切磋,使他们彼此增强信任。(2)因对场地器材不了解产生的恐惧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安排一些有关的课程,让他们专门对场地环境作一个详尽的了解。
  
  小结
  
  攀岩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危险性的运动,虽有安全保护装置,但不允许官兵借助其攀爬,只能靠两手脚抓蹬自然物上突起的支点、菱角或裂缝,移动四肢向上攀登。面对陡壁、屋檐以及战场各种复杂情形,即使有保护,有时也会有冲坠、脱落等危险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因心理原因导致技术训练失误的学员,如何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恐惧显得尤为重要。在攀岩教学中应针对过度紧张的产生因素,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着手,合理安排方法步骤,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及诱导训练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训练,激励学员以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和战胜困难,从而达到克服过度紧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邓毅洲,廖志刚等.攀岩心理训练浅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60.
  [3]张宏春等.军体教学中过度紧张的消除[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8.
  [4]晋明朗等.攀岩技术初探[J].解放军体育学院院报,2002,(2):126.

推荐访问:攀岩 探讨 预防 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