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习回报

 武汉学习回报 高岩 2013 年 10 月 21 日至 23 日,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美丽的江城——武汉隆重举行。我受学校委派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规模较大,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馆和洪山体育馆同时进行。按照大会安排,我们被安排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欣赏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6 节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数学观摩课。16 节课,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教学模式以及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和教学联系得那么紧密、那么自然、那么得体。教学中,这些执教老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话语权还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合作中交流,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探究问题,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收获,让孩子们处于一次次的喜悦之中,课堂始终荡漾着欢乐、喝彩,气氛十分和谐、活跃。这样的课堂,不仅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的另一面--------活泼、灵性和阳光。

 讲课教师们都是各省的省级教学能手,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彩纷呈,其饱满的教学热情、富有智慧的课堂评价、精彩细致的课堂点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听课者,我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把自己听课的感受梳理,与大家共享。

 这 16 节课有《垂直与平行》、《积的变化规律》、《圆的周长》、《7的乘法口诀》、《展开与折叠》、《抢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百分

 数的认识》、《重叠问题》、《最小公倍数》、《有余数的除法》、《秒的认识》、《烙饼问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在这 3 天的时间里我认真地倾听这些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并仔细地做了笔记。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的合理的情境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 3 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广西省的何佳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首先何老师先出示了一个魔方,在其中的两个面给贴了一个孙悟空的图像,让学生感知同一个平面,出示动画让学生想象两根金箍棒掉到地上会是什么位置关系,并把它画出来。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幅到黑板上展示,根据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让学生感知相交和不相交,在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垂直。最后出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练习题。整堂课环环相扣,非常精彩。还有陕西省吕蒙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首先播放龟兔赛跑情景,让学生讨论龟兔赛跑用没用时间?用的时间长还是短?过去的钟面能不能表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物钟表比过去学习的钟表多了一根针。从而认识到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

 样的情景创设,不但让学生在动画中复习了过去学过的知识,而且认识到学习秒的重要性。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本次观摩课,执教的教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时间的空间。使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如广东省的骆奇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在师生同玩“尾巴重新接回”游戏与探索奥秘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概念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探究、发现、质疑、交流、反思、归纳等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最小公倍数。又如青海省的翟丽萍老师执教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也是用数数的游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体验,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自主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所听的这些课大部分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如安徽省喻巧月老师执教的《抢数》一课,甘肃的鲁成文老师的《烙饼问题》这一节课,鲁老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怎么烙饼最省时。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还有内蒙古的张文清老师的《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对周长的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体验中学习数学。余老师准备了大小

 不一的很多圆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量周长,量直径,算直径与周长比值,让学生感知,周长是直径的 3 倍多一点。

 纵观这 16 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引路人,是学生的参谋。学生被充分尊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大大提高,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了精彩。

 三、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来自北京的薛铮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节课。因为薛老师的这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她能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施老师先给学生看动画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引导学生观察 2 秒,4 秒,6 秒,8 秒,能飞多高?感悟速度不变,上升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教师随即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非常精彩。整堂课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

 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广东省的骆奇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骆老师出示了一个正六边形和一个正四边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猜想转动尾巴所在的正四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和身体才能重新接回?经过一系列的猜想与验证,使学生知道,接回的次数是他们的公倍数,第一次接回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课堂设计独具匠心,非常有特色。安徽省喻巧月老师执教的《抢数》一课,采用“顺推”的方法,即归纳探究的方法,根据所抢的数分两种情形展开:是 3 的倍数和不是 3 的倍数,从简单情形入手,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多次运用化归的方法解决。对于是 3 的倍数从强简单的 3 开始,通过操作与分析,理解问题,发现取胜的策略,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接着重点让学生根据“抢 3”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去研究“抢 6”,再研究“抢 9”,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深入思考,归纳得出“抢 3”的倍数时的取胜策略。对于不是 3 的倍数,重点研究“抢 4”,发现它和“抢 3”的联系,再研究“抢 8”,归纳出不是 3 的倍数时的取胜策略;再总结出一般取胜策略,并让孩子在具体的“抢数”游戏中得到验证。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五、 务实求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次观摩活动,上课

 教师们都非常重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河北省代宇星老师执教的《7 的乘法口诀》以星期为话题,提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引发学生的思考。吉林省梦繁冬老师执教的《展开与折叠》,也是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想把礼物拿出来,不想把盒子弄坏,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将正方体沿棱剪开,形成一个六个面相互连接的平面图形,从而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这样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的充实,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使学生知道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

 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这里应该有掌声”、“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几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特别是北京市薛铮老师的评价语让我深刻的印在脑子里,如“你可真会借鉴别人,补充自己啊!”“观察的角度越全面,得到的结论越完整。” “看谁能读懂别人,启发自己。”“多会反思啊!”等等。

  3 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这些教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

 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我将以这次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访问:武汉 回报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