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优质教案(AB案)

 《灯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文章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又表达了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尤其是文题“灯光”的含义,值得体味与琢磨。首先,“灯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从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由他人的赞叹引发回忆;郝副营长在没有灯光的黑夜里划火柴充当灯光看书,书中画的正是孩子在灯光下读书的情景;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手中的书本,像明灯一样帮助战士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也因此暴露位置而牺牲;最后又从回忆转回到现实,回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其次,灯光特别是电灯,是新时代新生活的象征,“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正是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憧憬并为之奋斗的新生活的缩影。我们的祖国,正是由郝副营长这样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精神之光、人性之光的汇聚,才最终燃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作为本单元《革命岁月》这一主题下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四篇阅读材料。四篇阅读材料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体裁丰富,有小说、散文,还有歌词。从内容来看,这四篇阅读材料是对单元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几篇革命题材的文章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情感积淀。但《灯光》一文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背景。革命传统教育不是简单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我们应该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受到启迪和感染。

 文章的前后照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于了解“灯光”与“火光”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的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

 自读,对关键词句进行批注,理清关系,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后面的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阅读。在自读中关注整体,了解每篇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及事件,把握主要内容,再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体会每篇阅读材料的含义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关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A A 案】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灯光”,通过“概括发现——明确提示——聚焦研读——拓展阅读”的思路进行设计。在交流作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理清叙述顺序后,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两次聚焦“灯光”与“火光”,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再进行链接阅读,进一步体会革命情怀。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阅读起点,循序渐进,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扶放有致。这也是略读课文教学应有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直面“灯光”,了解故事背景

 1.导入:今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

 2.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

 (1)读准并理解“豫皖苏平原”“围歼战”等词的意思。

 (2)学生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短时间内明确学习内容,省时高效。同时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迅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概括“灯光”,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灯光”和“火光”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的插图灯光——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提问:课文围绕“灯光”和“火光”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引起回忆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设计意图】本文以“灯光”为线索结构成文,脉络清晰。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具象,也为后面的深度品读做准备。

 (三)聚焦“灯光”,感悟深意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灯光”和“火光”的,并试想几处灯光之间的联系。

 2.反馈交流,研读“灯光”。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1)引导学生关注“注视”“沉思”等动词,感受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美好的内心——关心孩子,憧憬未来。

 (3)小结:书上插图中的灯光,代表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已,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小组讨论:这火光虽然是微弱的,但我觉得这是(

 )之光。(简单阐述理由。)

 (2)反馈交流。

 预设 1:这是英雄之光,因为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预设 2:这是胜利之光,因为正是郝副营长的这种壮举,才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预设 3:这是生命之光,因为郝副营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3)相机指导朗读,感受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精神。

 3.思考讨论,明晰联系。

 (1)联系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预设 1: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

 预设 2: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火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用生命铸就的。

 (3)借助板书,体会几处灯光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灯光”与“火光”的两次聚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灯光之间的关系及与课题的联系,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联系“阅读链接”,体会革命情怀

 1.链接阅读《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1)学生默读文章,注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2)交流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谈谈从中体会到的感情。

 2.链接阅读第二、三个材料。

 (1)学生默读材料,想想又体会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

 (2)反馈交流。

 (3)建议在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3.小结:从《灯光》一文,再到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革命者的英姿,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设计意图】联系“阅读链接”,作适度的拓展,既可以进一步开展阅读实践,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升华情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

 【板书设计】

  【B B 案】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二侧重于根据预学学情,选择班会活动推进学习。按照“预学反馈——课本剧表演《灯光》——朗读竞赛——歌曲欣赏”的思路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利用班会活动的形式展开学习,突出关键问题的解决。通过小组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汇报、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充分自

 主的活动中对比深化主题,引导学生朗读阅读链接,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发学生的结构化认知,使原本陌生化的题材更立体、全面地展现在面前。

 “重温革命岁月”主题班会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在课本剧表演和欣赏中了解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课文题目之间的联系。

 2.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资料等方法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了解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不怕牺牲、乐观坚强等美好品质。

 二、活动内容

 以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互动采访为主要活动形式展开学习。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查找作家和战争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灯光》的几个部分,准备表演。

 3.选定主持人,布置背景,准备道具。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场

 1.主持人宣布“重温革命岁月”主题班会活动开始。

 2.班主任讲话: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课前大量的准备,今天我们将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举行主题班会。同学们将自己查阅的资料、排练好的课本剧,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大家进行分享。

 (二)交流、表演课本剧《灯光》

 1.小组汇报《灯光》的作者、背景等资料。

 2.默读课文,梳理排序。

 (

  )郝副营长点燃书本,指明方向。

 (

  )华灯下,又想起战友。

 (

  )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

  )天安门广场的灯引起回忆。

 (

  )战斗胜利,郝副营长壮烈牺牲。

 3.根据排序,梳理概括出广场华灯、插图灯光、战场火光三处灯光。

  4.聚焦三处灯光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1)表演“插图中的灯光”场景

 如: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主持人小结:是啊,郝副营长的注视和深思,那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2)表演“战场上微弱的火光”场景

 如: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分组讨论后,主持人小结: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这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会鼓舞着我们珍惜生活,好好学习。

 5.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示思考: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灯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持人小结:故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的,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寓意着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生活的美好。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指郝副营长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样他才毅然点燃了书籍,出现了战场上微弱的灯光,这更可以看出美好现实是革命先烈在战火中浴血奋战换来的。

 (三)朗读竞赛,感受人物品质

 1.学生分小组朗读竞赛:《毛主席在花山》和《狱中联欢》。

 2.台下同学评价亮分:

 出示评价标准:☆读出毛主席对群众的关怀之情。

 ☆读出革命志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谈谈对革命志士品质的了解和感悟。

 4.充满感情地齐背本单元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四)交流美好生活

 1.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2.交流自己对邓小平的了解。

 3.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美好生活。

 4.学生齐读王愿坚的话: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教师总结,学生感悟

 1.班主任:今天,我们在课本剧表演、朗读竞赛、采访心声、听歌唱歌中走进那段让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千的岁月,了解了这一个个鲜明的革命志士形象。更明白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吧!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吧!

 2.齐唱《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班会。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一、背景资料

 1947 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课文中歼灭 57 师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发生在 1947 年 9 月 11 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

 二、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 7 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 年 1 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