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研究二十年回溯:香港与内地的视角


  摘要:新旧世纪交替更迭,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各种理论与学说交相辉映,共同形成颇为壮阔的图景。作为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在近些年同样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尝试从香港与内地学者的视角勾勒出近二十年香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脉络与发展轮廓。文章首先概述两岸三地在课程与教学研究交流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次,文章围绕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师教育、学科教育、大学教育等关键词,梳理、归纳两岸学者就香港课程与教学所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最后,文章基于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对两岸三地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提出殷切的期望与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香港;课程与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7;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4-0066-09
  
  课程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多元的领域。Jackson的“课程研究手册”包含四个部分:(1)概念及方法学的取向;(2)课程如何形成;(3)课程作为一种形成力量(shaping force);(4)课程转型内的课题与议题。其中第四部分涉及阅读与写作、文学与英国语文艺术、数学教育、科学与科技、社会教育、外国语文课程、职业课程、艺术课程、体育及课外课程等。Connelly,He及Philion的“Sage课程与教学手册”则包括一些较新课题,例如移民学生的课程经验,科技在课程与教学中的角色以及教师教育作为课程的桥梁。
  香港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可说是80年代后期开始。90年代,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曾设有课程学系,另外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及香港教育学院亦设有课程与教学学系。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始有较多的研究生撰写与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博士论文,进一步丰富了香港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图像和景观。
  香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通常把他们的成果,以期刊论文及书籍形式出版。就期刊论文而言,香港在90年代出版下列学术期刊:《教育学报》(香港教育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出版)、《基础教育学报》(前称初等教育学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教育研究学报》(香港教育研究学会委托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教育曙光》(香港教师会出版)以及《课程论坛》(1991—2001由香港大学课程学系出版)。过去20多年,香港学者创造了不少丰硕的成果。
  自从90年代开始,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举行了“东南亚地区华人在社会的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1999年,在黄显华的积极统筹下,香港中文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台北师范学院(现改为台北教育大学)举办了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至2008年已度过十个年头。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世纪末两岸三地的课程改革,两岸四地(包括澳门)的学者互相交流的机会日多,一方面内地学者关注和发表香港课程与教学议题渐多,另一方面,香港学者在内地和台湾亦出版不少论文和书籍。就内地出版的书籍而言,黄显华与霍秉坤的《寻找课程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增订版)》,黄显华、朱嘉颖等的《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李子建、梁振威、高慕莲的《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的研究》,霍秉坤、于泽元、徐慧璇、朱嘉颖主编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为其中一些例子。
  此外,钟启泉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编“海峡两岸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其中一本(出版的成果)为钟启泉、罗厚辉、杨明全、徐国栋合编的《课程范式的转换——上海与香港的课程改革》。黄显华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主编“课程发展与学校更新系列丛书”,其中一本出版的成果为林智中、陈健生、张爽的《课程组织》。
  台湾方面,李子建与黄显华的《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五南图书),罗厚辉的《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黄显华、朱嘉颖合编的《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师大书苑),尹弘飚、李子建的《课程变革: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其中一些例子。此外,除了香港学者在台湾学术期刊发表的书籍章节外,李子建和单文经在《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2008年夏季刊(第四卷第二期)共同主编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专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两岸四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专栏,可算是近年两岸四地学者互相合作的创举之一。
  由于香港学者与大陆学者在大陆所发表的文章篇目较为庞杂,因此本文在简明分类的基础上扼要选择部分文章,力图窥一斑而览全豹,通过简明的提炼尝试概述在相关领域中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最新进展。显而易见,这种提炼从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研究者的一管之见。各位读者如果能在本文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不断完善,不断求索,这实为本文撰写的希冀与初衷。
  香港学者部分检索路径说明:
  1.用“课程”或“教学”作为摘要检索词在香港学者(包括香港的研究者以及在港就读的研究生)所发表的文章中进行筛选,剔除无关课程与教学的文章约5篇左右。
  2.用“课程”或“教学”作为篇目检索词在香港学者(包括香港的研究者以及在港就读的研究生)所发表的文章中进行筛选。
  3.删除上述两个阶段中重复的篇目并重新进行排序编码,共492篇。
  大陆学者部分检索路径说明:
  本部分对1988年至2008年间内地学者发表的关于香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检索方法是,“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香港课程”或者“香港教学”,同时采用“不包含”“单位”为“香港”的条目。通过这样的检索方法,得到有关记录为228条(检索时间为2009年3月16日)。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剔除明显不相关的33条记录,得到195条记录。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抽取和分析1988至2008年间香港学者和内地学者发表关于香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分类主要参考李子建、梁念明、尹弘飚在《基础教育学报》发表的主题索引。本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香港学者在大陆发表的关于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文章;其二是大陆学者发表的关于香港课程与教学的文章。
  在本文的每一分类中,这两部分的概述都对应出现,以方便读者对照分析,从而对内地期刊所呈现香港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
  
  一、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香港学者在大陆发表关于课程理论的文章相对较少。赵明仁、黄显华从宏观角度回溯了近20年西方学者对教学的理解及转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学基础成为普遍观点;教师学习作为重要概念进入教学研究者视野;教学研究中更多关注概念之间的结构性解释。靳玉乐、于泽元则明确指出现代教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主义和一元性等弊端日益凸显,后现代主义的范式转化推动教学研究更为强调多元理解并致力于实践问题

推荐访问:回溯 教学研究 香港 二十年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