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青年学生与公共外交】青年中国说完整版

  “与世界对话”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系列品牌活动,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为国内的大学校园媒体记者,活动旨在为国内的大学生记者打造一个与国际高端政治家、企业家、学者以及各国青年领袖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期让大学生媒体记者进一步了解世界,报道世界,并向世界展示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与世界对话”活动自从2008年7月开始举办,参与第一场活动并与中国学生记者代表对话的是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2010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举办了20余场活动,分别邀请过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政治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萨尔斯顿教授、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教授等知名学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罗马尼亚、古巴等近10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团。 在这20余场“与世界对话”的活动中,共有来自100多所高校的上千名学生记者参与其中,他们通过现场讨论、提问、对话、采访的方式与嘉宾交流,学生记者代表们的表现给参与活动的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英国前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在2008年10月24日参加完“与世界对话”活动后就在其个人博客上撰写文章称:中国――包括中国青年――正变得更有自信。这次他能够与中国青年代表们面对面,坦诚地交流思想,并对此进行报道,也是这种自信的体现。他听到的来自中国青年的不同观点,来自中国的未来,代表了中国的光明前程。
  美国国防事务理事会前主席、托马斯・杰斐逊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迈克尔・汤普森在2009年8月10日参加完“与世界对话”活动后这样描述中国的大学生:“我很喜欢中国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很相似。不过,中国学生对于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关心程度比美国年轻人要很多。你们很棒,你们将为中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在“与世界对话”活动中,中国的学生记者代表在展示自己自信开放的一面的同时也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 在面对外国政治家(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时,中国的学生记者提出的问题涉及频率最高的内容是:“西方国家为什么不了解中国”、“今后会不会加强对中国民众真正的了解与尊重”;其次是质疑“西方国家在民主与人权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再次是询问或质疑其在台湾、西藏、新疆等涉及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态序。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青年,对于西方政要当然都很重要,但有时学生记者的提问往往不注意措辞,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例如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在2008年10月24日参加“与世界对话”活动时,某位学生记者就不断追问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时遭到藏独分子的阻挠且英国政府没有起到保护圣火传递的作用,最后米利班德大臣在回答完问题后不得不补充道:“我觉得中国青年的这种想法很危险,就是所有西方国家都故意与你们为敌。相信我,没有一个西方国家会这么想。” 这种缺乏外交风范的行为就体现在每次问答中,有些学生记者把自己当作外交家、政治家、评论员或者是某个群体的神圣代表,却惟独没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学生。在每次问答中,充斥着自大,要么流露出自卑,或者是弱者“勇敢”的挑战甚至是挑衅,而单单缺少了睿智而平等的交流。失去了“中国的下一代领导者们”在西方政要面前展示风采的机会。
  “外交无小事”,中国青年在世界面前的每一次亮相都会成为别人塑造未来中国形象的契机。“与世界对话”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这个活动让国外的同龄人以及政治经济学术界的意见领袖更真切地感知中国,使中国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更加具体化、人性化,进而缩短中国青年与海外世界的心理距离。 整体来看,“与世界对话”活动的举办给中国青年学生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了解中国青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帮助修补和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我们知道国家形象的改变、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建立在社会大众的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带有民间性质的公共外交更有用武之地。欲维护国家间长远稳定的外交关系,必须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青年的对外交往互动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中的一种长效的机制。
  青年学生的公共外交,和国家外交或政党外交等外交活动不一样,并不着眼于当前实际或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未来的收益,着眼于争取世界对本国青年的了解和认同,从而让国家间友好关系稳定持久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通过让他们参与各种形式的青年外交活动,培育他们的各种实际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使之成为国家良好的公民,亦能担当起国家未来的社会、政治和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重任。为此,类似于“与世界对话”的青年外交活动应作为今后我国公共外交发展的重点加以支持、培植,使之健康发展。
  
  (作者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图片由作者提供)

推荐访问:外交 青年学生 对话 “与世界对话”:青年学生与公共外交 中共与世界对话 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