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法对比 [英汉语法对比解析]

  摘 要:本文旨在对英汉的语法结构在时、体、语态、语气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把对语言间“异”的研究同语言见“同”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这中研究放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关键词:英语 汉语 语法 对比
  
  1. 引言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适当地对英汉两种语言语法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在每一个具体问题都得到更深的体会。使学生从理性认识的角度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传统的语法范畴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主要与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有关,包括性、数、格等;另一类与句子中的动词性成分有关,包括时、体、语态、语气等。下面分别就这两类范畴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英汉对比分析。
  2.英汉名词性成分中“格”的对比
  格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更不单单是一种形态变化;它本身也表达某些语义上的意义。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格标记形式对比,特别是两种形态差别很大的语言之间的格标记形式对比,必须以格这一语法范畴所表达的语法和语义意义作为对比的共同参照系。格对比可以从纵聚合和横聚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在纵聚合对比中,主要是表层格,因为格作为一个语法范畴,主要是指语言的表层格标记系统。而在横聚合对比中,我们有时必须以共同的深层格关系或句法功能为参照点,比较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格标记的名词在句子中的分布。汉语采用的格标记手段有五种。
  2.1 语序
  语序主要决定了汉语中的主格和宾格,在主格语中(汉语和英语都大致属于这类语言),主格和宾格基本上与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和宾语相对应。汉语句子中的语法主语位于动词前,是离动词最近的那个无标记的名词,这个名词是主格名词;而宾格名词是紧跟在动词后面的那个无名词。所谓无标记名词是指一个名词没有受到语用、语体、词汇或语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成为主语或宾语。例如下面三句话下划线的名词都是有标记的名词,不能成为句子的主语。
  (1) (A)我肉吃,鱼不吃。(B)我们下午就动身。(C)他在学校工作。
  因为句(A)中的“肉”或“鱼”成为话语的主题而提前到动词的前面;句(B)中的“下午”是表达时间才次,不能成为“身”的主语;而句(C)中的“学校”前面有一个前置次,表示地点,也不能成为“工作”的主语。根据他的这一定义确定的主语或宾语,有时与传流的语法分析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下面一句中:(2)来人了。他认为“人”是句子的宾语,“来”是一个无人称及物动词,是由不及物动词“来”(如用于“人来了”)派生而来。
  2.2 前置词
  前置词是汉语中用来表示格关系的一种常用标记形式,不过汉语中的前置词几乎都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仍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动词的含义。尽管一些具有相同语音和书写形式的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前置词,但前置词在汉语中是自成一类的词,具有共同的语法和形态特征。比如在句法中,前置词不能与表示时态体貌的“了”,“着”,“过”,“起来”等连用,不能成为谓语的中心词,也不能省略后面的宾语。
  在形态上,前置词不能以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尝试态。汉语中的前置词是方位性格标记,可以用位置,方向,目标等方位性特征来分析。这样,一个“前置词+名词”的句子成分的意义,是前置词的方位性特征和名词的格关系特征的总和,在下面句子中:(3)他们从山下往山头爬。“从山头”表示动作开始时的端点方位位置,“往山头”表示动作的目标方位位置。
  2.3 名词类
  汉语名词中的一个次类[+位置]名词也是汉语中的一种格标记,因为这些名词受某些汉语的动词或前置词支配。这样的一个名词在句子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标志,表明这个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可能是作为某个地点或时间动词的主语或宾语,或作为某个前置词的方位或时间宾语。这类名词在句中的具体语法功能,则要视动词的前置词的类别而定。例如某些表示存在、判断、描写、评论等意义的动词,常以处所或时间名词作为主语。如:
  (4)(A)到处都是烟。(处所) (B)昨天是元旦。(时间)
  某些动词和前置词常以处所和时间名词作为宾语。如:
  (5) (A)快到开会的时候了。(时间)(B)他们在水里扔球。(处所)
  2.4 屈折后缀
  汉语中的后缀有两类:一类是派生后缀,一类是屈折后缀。前者有“一前” 、“一边”等,如“饭前”、“旁边”;后者是带中性声调的“一上”和“一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较前者能产,而表后者表达的意思也比前者清楚。例如,“城里(城+屈折后缀)”表示“在城市中”,而“城里(城+派生后缀)”则表示“城市的商业区”,整个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特指城市中的某一部分,因此汉语中的屈折后缀“里”是内中格后缀。
  在英语中具体的使用上与汉语不相同。例如屈折变化作为一种格标记手段,在英语中主要用于人称代词,并主要用于区分主格与宾格,如he(主格)和him(宾格);而在汉语中则主要用于处所词,表示特定的方位格。而且前置词作为表示各种方位格的格标记手段,在英语中要比在汉语中用得多。汉语中一些处所词表达的方位关系,在英语中要用前置词来表达,如“城外”(outside the city),“空中”(in the sky)。此外,允许处所或时间作为茱萸的动词类别,在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相同。
  (6)(A)芝加哥发生了一场大火。
  (B)There was a big fire in Chicago.(C)*Chicago happened a big fire.
  (7)(A)Chicago saw a big fire.
  (B)芝加哥发生过一场大火。(C)*芝加哥看见过一场大火。
  这说明,汉语中表示“发生”的一类动词可以用处所或时间作为主语,英语则不能。另一方面,英语中一些感官动词(如 see)可以用处所或时间作为主语,而汉语一般却不可以。
  3.英汉动词语法比较
  动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们在句子中起着所要表达的对象做出陈述和说明的作用,是句法结构及言语交际的关键所在。英语动词主要表动作,其次表性质或状态。被称为Verbs;汉语动词主要用于描述人和动物的行为,动作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但也包括表示人和事物状态的形容词动词,动词的基本概念在英汉大致一致,而且两种语言的动词主要功能都在句子中作谓语或谓语部分的中心词。
  3.1 英汉动词时态比较
  时态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及动作完成的情况。英语汉语都有时态―时和体。“时”表动作的时间关系;“体”表动作的状态。在英语中,“时”和“体”必须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构成一种动词事态形式的语义总和,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英语时态的语法形式由谓语动词的特定形式来表现。即由to be, to have, to do, will等助动词的变化形式所构成。如:
  (8) I study English every day.(一般现在时)
  (9) She is reading a book now.(现在进行时)
  (10) I had already finished my homework by three pm. today. (过去完成时)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动词在构成时态方面的用法就要简单得多。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即意合语言,没有“时”和“体”融合而成的语法形式,它是由一些时态助词或副词来表示时态状况的。在传达时态方面的信息时,或是在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了”“看”“过”表动作进行的状态,或者在句子中使用表示时间的名词“过去”“现在”“将来”等或副词“曾经”“刚刚”“已经”“将要”等说明动词发生的时间。
  (11)昨天晚上我正看着电视,(表进行)他问我:“你作业已经完成了?”(表完成)
  (12)我过去是一个胆小的女孩,现在长成了大方的姑娘,将来我要成为一名警察。
  3.2 英汉动词语态比较
  语态即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主动或被动的关系,英汉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表现形式都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英语被动语态是利用动词的分词形式来构成即“助动词+过去分词”,同时,又可通过助动词的时态变化传递动作发生的时间信息。因此英语的动词语态仍离不开动词的变化。英语被动句分为被动形式的被动句和主动形式的被动句。
  A.被动形式的被动句:(13)A new house was built.
  B.主动形式的被动句:(14)The dish tastes good.
  汉语缺乏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其被动句是借助词汇手段来表现通过加上带有被动含义的虚词,如“被,叫,让”等来传达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也可分为“被”字结构和主动形式的被动句。
  A.“被”字结构的被动句:(15)它被我欺骗了。
  B. 主动形式的被动句: (16)这个案子正在调查。
  4. 英汉语气的用法比较
  按说话意图,英语动词要有不同的形式,称为预期。英语预期有三种:陈述语气、祁使语气、虚拟语气、不同的语气,谓语动词形式也不同。
  A.陈述语气,表陈述事实(17)She is my sister.
  B.祁使语气,表请求、命令、叮嘱等(18)Be care!
  C.虚拟语气,表假想情况或主观愿望。(19)If I were you, I will not do it.
  汉语中语气缺乏动词形态变化,不同的语气借助不同的标点符号和语气助词来表现,陈述句用句号,祁使句用叹号,后有“吧、啊”等语气词,疑问句中用问号,末尾有“吗、呢”等,感叹句用感叹号,后边有“呀、啊”等词,汉语中虚拟语气加上一些带有假设含义的次,“如果……”“要是……就”。
  (20)她学习努力。(陈述)
  (21)请他过来吧!(祁使)
  (22)你还好吗?(疑问)
  5.偏正结构的语序
  英汉偏正结构的语序有重大差别,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狗的尾巴”,“破旧的衣服”,“那天来的人”。而英语有两种语序,一种跟汉语一样,如the dog’s tail;一种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如:handle of the teapot, an attempt to cross the river。有一种解释说这种差异完全是英汉两种语言内部各自约定俗成的语序规则。英汉偏正结构有其共同点,就是“不可递性”。例如一座教堂和一所学校相邻,英汉都用偏正结构来描述这一场景:
  (23)汉:①教堂附近的学校 ②学校附近的教堂
   英:①the school near the church ②the church near the school
  但如果把学校变成一辆汽车,表达就会出现问题。
  (24)汉:①教堂附近的自行车 ②?自行车附近的教堂
   英:①the bike near the church.②?the church near the bike.
  如要描述一把壶和壶把的关系,有一种偏正结构根本不成立。
  (25)汉:①茶壶上的把 ②#把上的茶壶
   英:①the handle of the teapot ②#the teapot of the handle
  这种偏正结构的“不可递性”有其认知上的原因,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这个注意对象的参照物,通常把主义的对象称作“目标”,参照物称作“背景”。“目标”和“背景”是认知心理学的一对基本概念,例25①中,学校是“目标”,教堂是“背景”。25②则相反,具体把哪个物体感知为“目标”,哪个为“背景”。这是有一定规律的:固定的物体为“背景”,不固定的为“目标”;较大的物体为“背景”,较小的为“目标”;整体为“背景”,部分为“目标”。
  6. 结语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C. Fries认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有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通过对英汉两种语法相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与相同相异点,从而能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有时在表面上发现英汉语法差异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些语言的共同规律,要把对语言间“异”的研究同语言见“同”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这中研究放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来考察。
  
  参考文献:
  [1]刘小梅. 英汉语法对比研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傅新安、袁海君. 汉英比较语法指南[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杨自俭、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外国语[J], 1990第3期.
  [5] 徐子亮,汉外语法比较研究述略.语文导报[J], 1987第3期
  [6]张今、陈云清.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作者简介:王念婷,女,河南大学硕士,黄淮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及应用语言学。
  

推荐访问:英汉 语法 解析 英汉语法对比解析 简明大学英汉对比语法 英汉语法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