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莫让星云 “民生新闻”莫让农民边缘化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在媒体也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随着2004年—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次锁定“三农”, “三农问题”更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但在“民生新闻”的整体格局中,有关农民的报道还远未达到“半边天”的程度,除了数量少,还表现为农民在现有的报道中不但不是主体、主角,甚至被边缘化。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小康…… “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党和政府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对农业和农民的关怀,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由此看来,作为媒体,在争打“民生新闻”牌的热潮中,缺少了农民的“民生新闻”,也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民生新闻”。
  何谓“民生”?何谓“民生新闻”?《左传·宣公十二年》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句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现代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民生新闻”应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为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六成以上,绝大多数生活还不富裕,仅处在脱贫阶段。此群体基本处于“弱势”群体,更需关心、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和投入了大量发展资金。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台了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等大政方针。这些都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等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加广阔和鲜活的新闻素材。然而,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和对“民生新闻”的狭隘认识,以及过于追求对经济指标的增长,再加上一些新闻工作者怕苦、怕累,不愿深入农村基层采访的惰性,致使关于农民、农村、农业的有关报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很小。即使有,也大多是“报喜不报忧”,增产增收的多,体现问题的少;领导扶贫慰问的多,反映矛盾的少等等。再由于,目前,农民相对认识低,获得信息渠道少,致使关于“三农”的民生新闻成为“民生新闻”中的短板。
  要让农民在“民生新闻”中不被边缘化,不失去话语权,首先应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从政策上对面向农民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一定新闻话语权倾斜。通过政府议程来影响媒介议程,将媒体的注意力多一些引向农民和弱势群体。通过新闻媒体实事求是的信息传播,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以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工作安排,也通过新闻媒体来自最基层的实际报道,使上级领导和部门及时了解情况,为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提供第一手材料。
  其次是各新闻单位要搞好策划,不断创新栏目和提升责任感。新闻定位精准,能够对新闻民生化起到推动作用。因为“民生新闻”不是一种标签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新闻态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记者编辑的一种职业情怀,是怀揣这种情怀的行进方向,而这方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对“三农”问题的报道力度,既是国计报道的使命,也是民生报道的责任。从民生视角来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培养新型农民等,都要摆在民生报道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所以,要扩充“新农村报道”版面,让这种新闻情怀得以最大化释放。
  再次是加强培养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树立新闻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鼓励他们多深入农村基层采访,以平民的视角和学习态度,去抓有深度、有广度、更鲜活的新闻报道。
  此外,对于农民来说,新闻媒体的运作机制和过程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因此,从政府到新闻媒体单位都有必要对他们开展适当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在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解决问题与应付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之在关心新闻报道中,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境况,以此来关心自我。□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燕翎

推荐访问:边缘化 民生 莫让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