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建设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思考

吴立桥,师龙,刘学军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跑世界,截至2020 年年底,我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43 个,总里程达到7 655 km[1]。且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预计“十四五”期间将计划新增运营里程3 000 km。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质量贯彻落实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成为国防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是地下空间兼顾人防建设发展最早也是最主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民防空从指导原则到技术标准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成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现有地铁人防设备、设施的技术措施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技术样式、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体现不同时期的特征,但已逐步落后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成为轨道交通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掣肘。为此,本文分析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发展脉络,梳理现行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的高质量发展。

地铁兼顾设防的主要防护对象是核武器、常规武器、生化武器的袭击以及战争袭击后的城市次生灾害[2]。在城市防空袭作战中,城市地铁系统兼顾战时防空需要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较为通用的做法。

自1932 年,苏联在修建莫斯科地铁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地铁战时防护要求,在关于其建造初衷的相关文件中,将便于出行作为次要目的,主要目的为军事用途,从而在1941 年年底德军对莫斯科空袭最激烈的时刻,莫斯科地铁成为市民的绝佳避难所。面对冷战期间的核威胁,莫斯科地铁的深度继续加深,新的部分线路埋深达到地下100 m。到了1960 年,乌克兰基辅地铁1 号线建成使用,作为苏联建造的第三个地下铁路系统,在战时防护设计上和莫斯科及圣彼得堡地铁一脉相承,其超前的备战设防理念也为近期爆发的俄乌军事冲突中城市居民掩蔽提供了重要支撑。1965 年,北京地铁1 号线作为重要战备生命线工程开工建设,在当时“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国防安全战略思想指导下,北京地铁提出“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建设原则,使其具备有效抵御常规武器直接打击、核爆炸冲击波、放射性辐射及其他城市次生灾害的能力。随后,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参照北京相继提出了“战备为主,平战结合”的地铁建设方针,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地铁修建模式逐渐发生了转变,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过渡到经济建设上来。1984 年,广州地铁筹建处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的理念,使地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海湾战争之后,战争理念发生变化,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新型作战样式,人防工程建设发展理念也随之逐步明确。1996 年10 月29 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确立了人民防空“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建设方针,规定“城市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设,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3]。在此建设方针下,1997 年,广州地铁首段开通,随后深圳、南京、沈阳、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地铁纷纷上马,全国进入地铁建设时代。

基于上述工程防空实践经验,2005 年,我国颁布GB 50225—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为地下工程落实人民防空相关要求提供了技术参照。针对地铁兼顾人防规范化建设不足的问题,2009 年7 月14 日,我国正式颁布RFJ 02—2009《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给轨道交通工程落实人民防空要求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为当时城市地铁兼顾人防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地铁兼顾人防建设的主要依据。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成为地铁兼顾人防建设的基本模式。其中明确规定“轨道交通工程战时在拟定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常规武器袭击和袭击后的城市次生灾害作用下,应具有保障人员安全交通、转移和物资运输的功能,车站战时宜作为紧急人员掩蔽部,也可作为物料储备场所”,即轨道交通工程战时仍然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并对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的防护标准、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技术措施等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对于轨道交通站点落实防护要求主要采取平战转换的方式。

两本行业规范的制定使地铁兼顾人防的法律地位、防护要求、功能定位及技术措施都有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实现了轨道交通工程兼顾人防标准要求和技术措施的统一和规范化,促进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建设全面、有序开展。

尽管RFJ 02—2009《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等规范给轨道交通工程落实人民防空要求提供了一整套的技术保障,但发展应用过程中,仍在理论、技术、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将轨道交通车站划分为紧急人员掩蔽部或物资储备库的依据和条件不明确,与战时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也不明确。同时,即便应急状态下克服多重困难,严格按照平战转换预案全部完成转换,但整个城市地铁站点将被分割为相对独立的防护单元,难以在短时间能转换回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状态。这与城市防护体系构建理念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承担运输骨干”的需求是不一致的。

二是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简单地参照了普通人防工程的技术措施与技术样式,但轨道交通兼顾人防的要求使其明显区别于普通人防工程,使得轨道交通兼顾人防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在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或叠加防护设备、设施、系统来达成,即“附加防护设计”,许多情况下形成了人防功能设施与交通功能设施两套系统的局面,造成平时使用与战时功能脱节,缺少应有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不能保持人民防空要求的长期有效性。同时,囿于普通人防技术措施的局限,车站内部的空间环境被硬性分割,平时难以通达、开敞,极大地影响了地下空间平时的使用效果。

三是作为轨道交通实现人防要求重要技术途径的平战转换措施,无论是防护功能转换、设备设施转换还是内部环境转换,由于简单地套用传统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的技术样式,工程实践中经常发生临时转换不及时、平战转换不到位等问题。轨道交通工程同时具有平战两种功能,平时使用往往要求孔口多、空间大、空间通透性和空气流动性好,而战时防护要求则希望孔口少而紧凑、空间尽量分隔并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显然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冲突,必须根据需要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使这两种功能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的措施主要参考RFJ 02—200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人民防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而对于兼顾人防的做法,主要是按照人防要求安装结构口部防护设备,预留其他专业防护设备安装空间,必要时再按照平站转换方案进行临战转换,以达到落实防护要求的目的。但是现行做法存在转换时间长、储备设备量大、对转换技术人员专业要求高、多站点同步转换等难点。郑州地铁7·20 特大暴雨事故[4]的发生虽主要受罕遇强降雨天气的影响,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地铁兼顾人防要求中尚未实现快速转换,难以达到防护防灾一体化的现实问题。

四是轨道交通与人民防空分属不同主管部门,除设计、建造阶段需要协调沟通以满足技术规范的强制要求外,使用、维护、管理等环节则很难协同,特别是地铁车站的公共安全防护与人防设施的有机结合、建管用的统一协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从技术上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是地铁人防建设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4.1 城市轨道交通确立关键线路以运行为主的防护功能定位

城市工程防护体系由城市轨道交通、人防工程、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工程设施组成。现代城市工程防护体系系统架构,分工明确,地下综合管廊重点防护城市生命线网络,人防工程重点提供人员掩蔽,城市轨道交通则重点承担战时应急状态下的人员运输转移任务。因此,从系统角度出发,结合城市战略定位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关键线路战时以运行为主的防护功能定位,重点保障战时状态下城市轨道交通关键线路的正常运转,对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贯彻落实人防要求的主流发展趋势。

4.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人民防空要求深度融合发展

轨道交通站点与人民防空要求深度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高水平发展要求与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民防空要求相融合的现实需求,按照节能美观、轻便智能、平战一体的原则,发展地下车站内部空间组成形态优化方法,探讨车站内外空间可透视、可连通的设计方案与技术途径,在满足防护与安全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将空间水平与垂直分隔替换为透光、透气、柔性分隔等技术措施,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地下空间高品质发展提供有益示范和引领。另一方面,基于现代信息化战争打击速度快,强度大,精确度高、突发性强等技术特点,传统的平战转换模式难以与现代战争的快节奏相互适应。随着5G 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防智能化平战转换设备将与城市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满足现代战争对平战转换更高的时效性要求。

4.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防护防灾一体化融合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防护防灾融合发展主要包括防护与防火融合以及防护与防淹融合两方面。从防护与防火融合角度看,厚重的防护门具备相当的耐火能力,未来在满足防火及防火规范要求条件下,深度融合防火需求与防火需求,构建防护防火一体化的防护手段将成为趋势。从防护与防淹角度看,基于现有轨道交通兼顾人防的防护密闭性要求,轨道交通站点本身已具备相当的防淹能力,若能实现智能化的快速平战转换,及时关闭站点所有出入口,理论上可以有效避免类似郑州地铁7·20 特大暴雨事故的发生,实现防护防淹一体化的设防发展理念。

4.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管-用一体化融合发展

突破轨道交通人防建设、维护、使用、管理两套体制的传统做法,探究城市公共安全与防空防灾紧密融合的结合点、技术要求与组织形态,基于轨道交通人防设施平时使用管理与战时防护紧密融合、人防功能维护要求与轨道交通工程日常运维管理协调统一的模式与要求,促进平战一体化、建管用不分家的轨道交通工程人防发展新模式将成为人防未来发展主流趋势。

本文阐述了轨道交通兼顾人防要求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矛盾及对策,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兼顾人防领域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融合防护设计将是重要研究方向,在充分调研相关需求基础上开展推动融合防护设计研究,推动实现平时使用和战时防灾一体化综合运用。

猜你喜欢人防防空轨道交通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2期)2022-08-19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22年3期)2022-08-12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军事文摘(2022年11期)2022-06-24防空营打靶记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2年2期)2022-05-25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人防结构设计疏漏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6期)2022-04-18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10期)2021-03-16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3期)2020-12-25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5年5期)2015-12-10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访问:人防 兼顾 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