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转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或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对比研究

王晓丽

(龙口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烟台 265701)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相对不足[1]。临床研究[2]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患者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但呈现年轻化发病趋势。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以T2DM类型为主,临床诊治工作的医疗负担较重。T2DM患者病情进展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按2020版《ADA糖尿病诊疗指南》[3]推荐,对高血糖症状明显、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的患者,应尽早采取胰岛素治疗。而临床实践发现,基础胰岛素治疗存在血糖变异性大、低血糖风险高、作用时间短等弊端,部分患者起始治疗阶段可能出现血糖水平异常波动、不良作用明显等问题。对血糖控制不达标患者,在排除患者用药依从性低、饮食管理不当等可能性的情况下,亟需优化治疗方案或更换治疗策略,以提升整体疗效。本研究对T2DM患者转德谷门冬双胰岛素(IDegAsp)与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T2DM患者临床指标方面的临床价值,以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以期为T2DM患者基础胰岛素治疗后的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龙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
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4.18±3.75)岁;
身体质量指数(BMI)22.1~27.4 kg/m2,平均BMI(25.14±2.03)kg/m2;

既往治疗方案:仅基础胰岛素4例,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缓释片7例,仅预混胰岛素12例,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缓释片17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
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3.78±3.19)岁;
BMI 22.5~27.3 kg/m2,平均BMI(25.08±2.15)kg/m2;
既往治疗方案:仅基础胰岛素2例,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缓释片8例,仅预混胰岛素11例,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缓释片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龙口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T2DM的相关诊断标准[4];
②此前接受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达标;
③无本研究所涉药品相关禁忌证;
④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实质性病变;
②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
③存在精神疾病者。剔除标准:①治疗期间依从性较差;
②失联;
③患者自行退出研究。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中,既往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者,服药方法与剂量不变,仍继续用药。对照组将既往胰岛素治疗方案转为BIAsp30治疗,具体方案如下:既往按“1次/d”(QD)注射胰岛素者,总剂量[0.5~1.0单位/(kg·d)]不变,胰岛素类型更换为BIAsp30[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33006,规格:100单位/mL,3mL/支(特充)],均匀分配至早餐、晚餐前;
既往按“2次/d”(BID)注射胰岛素者,直接转为等剂量BID方案。观察组将既往胰岛素治疗方案转为IDegAsp治疗,具体方案如下:既往接受QD方案者,胰岛素类型更换为IDegAsp[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227004,规格:3 mL∶300单位(畅充)],总剂量不变,均匀分配至早餐、晚餐前;
既往接受BID方案者,直接转为等剂量BID方案。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监测餐前血糖水平,血糖调整目标为4.0~7.0 mmol/L。每周电话随访1次,了解每日早餐前、早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凌晨3:00等关键时间节点的血糖测量数据,根据数值变化调整胰岛素给药剂量。两组患者均至少完成 3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胰岛素方案调整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早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其中,HbAlc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上海华臣生物试剂公司,型号:M-2000PT)进行测定,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预先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的采血管中,即刻送检,对应检测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
早餐前与晚餐前血糖水平由患者自行测定。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BMI变化情况。④比较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事件(以凌晨3:00血糖检测结果为依据)与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早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HbAlc水平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P<0.05。HbAl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 例数 早餐前血糖(mmol/L) 晚餐前血糖(mmol/L) HbA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9.00±0.91 4.58±0.24* 8.75±1.21 4.48±0.53* 8.59±1.18 6.36±0.84*对照组 40 9.06±1.20 5.37±0.79* 9.08±0.70 5.32±0.29* 8.65±0.77 7.39±1.05*t值 0.252 6.051 1.493 8.794 0.269 4.845 P值 0.802 <0.001 0.140 <0.001 0.789 <0.001

2.2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情况比较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单次剂量标准、每日用药剂量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单次剂量标准(U/kg) 每日用药剂量(U/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0.27±0.04 0.18±0.05* 13.87±4.52 10.17±3.14*对照组 40 0.28±0.06 0.23±0.07* 13.95±4.18 11.56±3.06*t值 0.877 3.676 0.082 2.005 P值 0.384 <0.001 0.935 0.048

2.3 两组患者BMI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BMI指标比较(kg/m2,±s)

表3 两组患者BMI指标比较(kg/m2,±s)

BMI:身体质量指数。

组别 例数 治疗前BMI 治疗后BMI观察组 40 25.14±2.03 24.37±1.84对照组 40 25.08±2.15 24.52±1.79 t值 0.128 0.370 P值 0.898 0.712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情况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情况比较[例(%)]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重要方法。在明确诊断病情、积极监测餐前与餐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以血糖监测数据与疗效评价结果指导胰岛素方案的优化,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相关指南[5]建议,对基础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的T2DM患者,基层医生需根据HbAlc水平与血糖监测结果,合理进行不同的口服降糖药联用与起始胰岛素治疗。但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的实际效果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胰岛功能差、血糖水平偏高等[6]。为持续改善T2DM患者的整体疗效,在制订降糖治疗方案时应慎重考虑胰岛素治疗的介入时机与应用方法,密切联系患者的胰岛功能情况与血糖监测数据。而对于经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治疗未达到预期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需评估现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及时更换药物或优化用药方法,避免血糖水平不稳定导致病情进展。

BIAsp30与IDegAsp在T2DM患者降糖治疗中有重要应用。BIAsp30由30%速效门冬胰岛素、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组成,兼有速效与中效胰岛素特性,注射后约10~20 min可发挥降糖作用,血药浓度高峰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3 h,按BID方案给药,基本可满足T2DM患者的降糖治疗目标。李玉秀等[7]研究发现,双时相BIAsp30能够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老年、中青年患者均适用。IDegAsp由30%速效胰岛素、70%长效胰岛素,分别以稳定可溶形式存在。与常规预混胰岛素相比,IDegAsp能够通过构象改变稳定发挥效用,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且用药前无需混悬。Kalra[8]指出,IDegAsp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理论层面分析,BIAsp30与IDegAsp均具有稳定的降糖作用,而对于既往基础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T2DM患者,在优化降糖治疗方案时需更为慎重,权衡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BIAsp30与IDegAsp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BIAsp30治疗,IDegAsp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降低HbAlc水平。上述结论与Haahr等[9]和Onishi等[10]的对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提示IDegAsp在T2DM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降糖作用差异的具体原因,可能与IDegAsp中的长效胰岛素延长持续作用时间有关,而HbAlc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如BIAsp30、IDegAsp的双重控制效果可能存在差异,血糖绝对值变化幅度不同引起的HbAlc改变差异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观察组餐前血糖水平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而对照组仍有部分患者血糖监测结果稍高于目标值,考虑与BIAsp30持续作用时间、半衰期等有关。胰岛素用量管理是优化降糖治疗方案的重点,在兼顾降糖效果与风险控制方面有突出作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取每周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优化策略,以随访时患者提供的血糖监测结果为依据,合理调整下一阶段BIAsp30或IDegAsp的用药剂量。对比发现,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应用IDegAsp可减少胰岛素的整体用量。此外,本研究从治疗前后BMI变化及各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价BIAsp30、IDegAsp的安全性,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BMI与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IDegAsp用于基础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BIAsp30、IDegAsp对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但IDegAsp方案整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指标,促进HbAlc水平降低,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胰岛素的整体用量。

猜你喜欢降糖用量胰岛素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钛工业进展(2022年6期)2023-01-13快乐降糖“穴”起来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中国化肥信息(2019年6期)2019-08-27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中国生殖健康(2019年2期)2019-08-23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降糖“益友”知多少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2016年5期)2016-12-24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期)2016-01-14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人间(2015年11期)2016-01-09

推荐访问: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