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中“缺月”意象的文化内涵

纪晓华

古典诗词对月亮的描写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陈风》中便有《月出》借月色表达恋情主题,后来历代诗词创作中多有月亮意象出现,并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文化审美内涵。宋词中对月亮意象的描绘呈现为满月及多种残缺形态,最常见的是满月,这与上元、中秋等传统重要节日的时间是十五日有关,满月象征着亲人聚首、全家团圆。天涯孤旅的人在这样的节日里,会比那些在家中共享团圆的人们生出更复杂的情愫,更多的是表达情绪低沉、孤独失意的主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中秋时与弟弟苏辙分隔两地而引发愁思和喟叹的作品。

与满月形态相对的是“缺月”。宋词中对缺月形态的称谓呈现多样化,类似的词语还有“残月”“剩月”“新月”“如钩”“银钩”等。称谓不同,缺月意象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宋词中缺月意象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沦亡,黍离之悲

宋词中有不少以自然意象譬喻国运的作品,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以夕阳暗喻当时南宋前途堪忧的政治形势。缺月意象相较夕阳更添了一抹萧瑟意味,宋代南渡前后和宋元之交的词人经历战争乱离之苦,目睹山河破碎,留下了用缺月意象表达山河破碎的作品。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有句“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词人请辞归乡途中经过岳阳楼,登高临远间感慨今昔,借自身经历追念当年屈原美政理想的不得实现和个人境遇的坎坷,古今映照,悲愁相近。词中徙倚徘徊的主人公形象加之“缺月挂帘钩”的荒疏景象映衬,将忧愁国运与个人的政治失意情绪结合起来,词境更显寥落凄凉。南渡文人向子諲《秦楼月》下阕云:“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作者于暮春时节,结合时令、钦宗生辰和一系列伤感的意象,表达对靖康之难的痛心。结尾的“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将国破家亡的哀感与对南宋朝廷战争态度不积极的悲愤之情交迸而出。南宋词人王沂孙曾创作咏月词《眉妩·新月》,以南宋骚雅派词人的含蓄雅隽风格,借新月意象委婉地表达了黍离之悲。

宋理宗嘉熙元年,蒙古大军灭掉金政权后大举进攻南宋。宋军力不敌,失去大片领土,引起朝野惊慌,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年轻的词人陈人杰感于时事,创作了《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
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
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事发时,陈人杰方及弱冠之年,分析时势和国运的眼光却异常精准老成。借汉末刘表和东晋殷浩的典故痛斥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和将领的轻率冒进贻误了北伐收复失地的良机,致使政治局势艰难如严冰难融,表达了自己空有报国热情却不得于时的愤慨和遗憾。谈及国势,陈人杰指出北方的抗战志士数量寥落如“晨星残月”,其数小,其式微,国运日薄西山,恢复大业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

另有一位自署“雁峰刘氏”的越地女词人,宋朝末年被劫掠北去,于长兴酒库题《沁园春》一阕: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

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

《梅磵诗话》载此词创作于南宋景炎二年。宋代女性词人词作留存本来就不多,女性词作中的家国沦亡题材便更显珍贵。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已经呈现从女性视角审视山河破碎给个体带来的深重灾难;
刘氏的作品则是呈现百余年后的宋元政权更迭期间,女子如风中柳絮般身不由己的悲惨命运。刘氏之作相较李清照的作品,措辞更加直白,如泣似诉,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国破家亡、亲人离散、任人鱼肉、身世如浮萍般不能自主的女子的艰难人生特写。更耐人寻味的是,从这首词背后可以感到还有很多像刘氏一样的女子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辗转飘零,最终成为时代悲剧中的一粒尘埃。词中“缺月疏桐”一句,化用苏轼《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一句。缺月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却大不相同,一方面描写北方景象的荒凉萧瑟,另一方面也映衬出词人将这些景象收入眼底时悲凉绝望的凄苦心境。

二、离情别绪,思乡怀人

离别是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除了经典意象“柳”,宋词中的离别之作也常出现缺月意象。与满月相对,满月象征团圆,缺月便意味着分离。缺月意象表达的离情别绪主要有恋人之别、亲友之别、生离死别等,如秦观的《南歌子·玉漏迢迢尽》便是一首描写恋人离别之作。据南宋曾慥《高斋词话》载,此词为秦观于蔡州临别赠予歌妓陶心儿之作,因女子名字中有“心”字,故末句“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一语双关,不但交代了双方离别时映衬彼此心境的惨淡景象,而且使用了拆字法,表达对女子的情真意切、不能忘怀。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近清明》写词人漂泊南国楚乡、思念远方恋人的孤独情绪。下阕起始句“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用空空的酒杯、无言的青山、门外的一钩残月三种意象组合,加重了异乡飘零的孤独凄清气氛,对恋人的深切思念跃然纸上。

宋词以缺月意象表达友人送别主题的词作,如赵蕃的《菩萨蛮·送游季仙归东阳》中“鸡声茅店炊残月,板桥人迹霜如雪”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
张炎的《甘州·寄李筠房》是与友人兼隐士李彭老分别之后表达思念之作,作于宋亡之后。其中“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句,凭高目之所及,尽是“西风断雁”“残月平沙”这样令人伤感寥落的景象,表达朋友分隔两地,无法再续以往诗酒唱和、把酒言欢的伤感,并已将家国沦亡之悲并入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另有一种特殊的离别,即阴阳两隔、追念亡者。此类主题追念的亡者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又有知交莫逆的友人。前者一般称为“悼亡词”,如袁袁去华的《虞美人·七夕悼亡》:

娟娟缺月梧桐影。云度银潢静。夜深檐隙下微凉。醒尽酒魂何处、藕花香。

鹊桥初会明星上。执手还惆怅。莫嗟相见动经年。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

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的日子,而作者于人间却只能面对妻子去世、形单影只的凄凉落寞。七夕望月,感叹人间的夫妻死别、永无再会之期,其痛切和遗憾远大于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柔美的月色映照下的人间,此夜却有正在追悼爱侣、情感不得圆满的人倾诉伤怀。

南宋张炎曾创作《琐窗寒》追悼友人,即同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人物王沂孙。首句“断碧分山”使用拆字法(王沂孙号碧山),指友人已逝,天人永诀;
“空帘剩月”表达的是友人离去后,同道中人越发寥落的孤清之感。王沂孙词体创作成就较大,是骚雅派典型代表词人之一,其于不惑之年而逝,对骚雅派的传承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张炎与王沂孙交谊深厚,志同道合,对王沂孙的词作也大加钦赏,在此词序中言及王沂孙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对其故世自然十分痛惜。

曹组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是一首在旅途中表达思乡之情的羁旅行役词。“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雁鸣声伴着窗边的残月,愈加勾起在萧瑟的秋夜中旅愁乡思的凄凉哀感。周紫芝《感皇恩·残月挂征鞍》也通过描写残月下羁旅夜行的辛劳,暗指仕途辗转的困顿不自主,因而生出人生如梦、避世隐居的念头儿。

三、润色恋情

借月色歌咏恋情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手法,宋词中借弯月意象表达两情缱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柳永的《凤栖梧·蜀锦地衣丝步障》:“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描写与恋人约会时的温柔诗意。岳珂的《生查子》中,“缺月故窥人,影转阑干角”,一对恋人甜蜜的月夜相会场景,残月似乎也被温柔动人的恋情打动,具有了情感,月色映照阑干似乎在窥视爱侣的幽期密约,为整首词增添了灵动和诗意的气氛。向滈的《小重山·翡翠林梢青黛山》描写主人公与一位女子的一次相遇,“一弯残月下风檐。凌波去,罗袜步蹁跹”描写了夜渐深浓,眼望女子在月色映照下翩然而去,引人遐思,意味颇似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四、词人独处时自我心境和人生况味的映射

宋代时,随着月亮意象文化内涵的逐渐固定化,月亮成为文人表达自我心境时,在诗词中普遍使用的意象之一,如苏轼于海南遇赦北还,自我剖白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也有经典缺月意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以“缺月”“疏桐”“孤鸿”和“漏断”烘托出一个政治失意、襟怀高洁的“幽人”形象。李纲的《永遇乐·秋夜有感》塑造了一个在秋雨初霁的深夜对月感怀的主人公形象。“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在微云缺月的静谧夜景中凭栏怅叹年华蹉跎、北伐无望的悲哀,将家国之感与个人遭际结合起来。他的另一首《感皇恩·枕上》也借“半窗残月影”表达了相似的“壮怀消散”的心绪。

缺月意象以上几个文化内涵在宋词文本中常以交叉、重叠的形式出现。月亮在古典文化中是阴柔美的象征,经过数代文人的努力,成为委婉、含蓄、缠绵、幽约之情的文化象征符号。缺月较满月传达的主题更有阴性特质,多是表现清幽静谧或凄恻伤感之情,给本就含蓄的月亮意象增添了一抹暗色调。

并非所有缺月意象暗昧不明,也有一些词作借新月传达喜悦或清新的心境和主题,因新月为达到满月前的初始状态,有逐渐圆满之势,而非月满之后的渐亏之向。所以,在部分作品中,新月被形容为可爱、充满希望之物,如朱淑真的《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上阕句句写月,形容其弯如女孩儿的绣鞋和微颦的蛾眉,发出了“元宵三五,不如初六”的感叹,一名在正月初六晚上对着天上的一弯新月赏玩不尽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宋词中的缺月意象经常与其他意象组合出现,营造特定的氛围。刘一止的《喜迁莺·晓行》借“晓光”“邻鸡”“烟村”“马嘶人起”“林间残月”等意象穿插交叠,鸡鸣、马嘶、人声交相入耳,视觉和听觉共同营造出一个欲拂还乱、伤感怅惘的临别场景。林梢的残月仿佛临别之人销残的意趣和无法消歇却不得不暂时隐忍的情感。残月既是伤景,又是伤情。朱敦儒的《柳梢青·红分翠别》写行人即将踏上征程时与恋人的分别场景。临别时的景象只有“楼外残钟,帐前残烛,窗边残月”,残钟、残烛、残月意象组合交叠,似乎都因离别而带上了伤感凄凉色彩。周密的《好事近·拟东泽》:“新雨洗花尘,扑扑小庭香湿。早是垂杨烟老,渐嫩黄成碧。晚帘都卷看青山,山外更山色。一色梨花新月,伴夜窗吹笛。”词作通过“新雨”“小庭”“垂杨”“青山”“梨花”营造出一个暮春雨后的画面:连绵不断的青山远景,叶色越来越深的垂杨映衬着幽静的梨花院落,淡淡的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氤氲;
梨梢掩映在的淡淡月色里,悠扬的笛声在窗边响起,更增添了月色下庭院场景的诗意。

缺月意象常与某些意象组成相對固定的意象组,常见的有月与风、月与树枝。月与风并列而成的经典意象即“晓风残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不道晓风残月岸,离恨无穷”(赵师侠《浪淘沙·柳》),“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汪元量《满江红·吴江秋夜》),等等。另有“剩风残月小庭空”(毛滂《浣溪沙》),“剩风残月,都在眉头”(谢懋《风流子·行乐》),“水风残月助惺忪”(杨泽民《浣溪沙·水仙》),“笛弄晚风残月”(王沂孙《更漏子》),等等。月与树枝并列而成的意象组,如“缺月挂寒梢,时有幽香,飞到朱帘畔”(王庭珪《醉花阴》)等。这些缺月的伴随意象组现象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猜你喜欢词作宋词词人半小时漫画宋词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2021年2期)2021-09-10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7-20半小时漫画宋词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2021年3期)2021-03-16品读宋词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词人的职业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宋词连环画报(2017年4期)2017-07-08林逋梅妻鹤子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更 正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中国音乐教育(2014年2期)2014-05-16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2014-03-01

推荐访问:意象 宋词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