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模式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淅川县为例

周 凯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产业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石,因此,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然而,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中国资源日益短缺,加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然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各项产业生产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对各项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2]。“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的重点,提出在提升经济数量的同时保持质量的稳步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使其向绿色发展转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之间的矛盾。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可谓困难重重,因为经济增长一直对第二产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第二产业大多具有消耗资源和对环境不友好的特点,这使得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遭受影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始终难以协调。进入新时期,各地区应该抓住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对产业间关系、结构形态、发展路径进行调整,大力推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高质量发展。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水源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8%,水源区最核心的部分在淅川,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淅川在半个多世纪内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移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20 世纪50 年代修建丹江口大坝,淅川历时20 年分6 批搬迁20.2 万人,分别被安置在青海、湖北、河南3 省7 县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淅川又分3 批搬迁移民16.5 万人,移民人数为湖北省6 县市的总和,分别被安置在河南省内郑州、新乡等6 市25 县。两次共移民36.7 万人,其中县内安置移民1.9 万人,是河南省唯一移民迁出县、全国第一移民大县,是“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南水北调精神发源地。在中央规定禁止在水源地沿线发展有损水质的一切产业的前提下,淅川县主动作为,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从目前淅川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情况看,较好地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淅川县2020 年3 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然而整体经济状况对比其他县市仍旧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较为缓慢,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此情形下研究淅川县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国内学者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上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果较少,聚焦淅川县产业结构的研究更是空白。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搜集、实地调查,对淅川县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对策建议,也是对淅川县产业相关研究成果的有益补充。

(一)农、林、牧、渔发展状况

近年来,淅川县牢固树立“生态为先、水质至上、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奖补措施,用市场化机制刺激生态高效产业发展。为支持产业健康发展,淅川县探索实施“反租倒包”“利益共享”“保底分红”等模式,降低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风险,有效提高各方积极性。把发展生态林果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引进仁和康源、豫淅红等企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的软籽石榴[3]、杏李、大樱桃等林业生态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淅川县还积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短平快的产业项目,与林果业形成互补叠加。集中培育“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将淅川水果、水产、畜牧和生态旅游等产业都涵盖至公用品牌之中[4]。在丰水区域推广发展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缺水区域推广发展白玉蜗牛、黄粉虫,深山区、石山区推广发展乌骨鸡、鹊山鸡等[5]。2021 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3.91 亿元,与2020 年相比增长8.3%。

(二)工业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发展,淅川县整体上形成了八大工业体系,培育了五大产业集群,建成了一个产业集聚区,打造了一个产销超百亿企业,铸造了十七大工业名片。淅川县近年着力发展生态环保、高效益、科技含量髙、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制药、化工、制造、电力、食品、建材、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等高端技术性行业[6-7],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截至2021 年底,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 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3 家,逐步形成了以淅减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以福森药业为龙头的现代中药、以淅水集团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一主一新一特”三大产业。2021 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9 亿元,与2020 年相比增加了8.2 个百分点,实现的总利润约7.86 亿元。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

淅川县将旅游业作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产业,将陶岔渠首、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等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底蕴融为一体,打造环丹江口库区5A 级生态旅游区;
构建“水旅+文旅+农旅+林旅+培训基地”的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旅游产业[8],发展生态旅游。旅游业的发展给淅川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了先河,同时也为巩固淅川县的内生发展动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丰富多彩的宣传推介活动,有力地拉动了市场,提升了淅川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给淅川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2021 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30 万人次,创旅游收益25.6 亿元。

(一)产业结构现状

淅川县以前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禁止捕捞鱼类、养殖动物和砍伐树木,限制了经济发展,总体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随着生态经济理念的广泛传播,县政府开始引导农民进行标准无害化生产,着重发展生态农业,选择走“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绿色扶贫发展路径[9]:短期(当年)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等“短平快”产业,确保发展当年脱贫;
中期(三年)大力推广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林果,套种林下作物,巩固脱贫成果;
长期(五年以上)发展生态旅游,推动三产融合,由此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基于淅川县2010~2020 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比重数据,对淅川县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如图1 所示。

图1 2010~2020 年淅川县三大产业总产值及占比变化图

第一,由第二产业为主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如图1 所示,2018 年以前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但与第三产业的差距逐年缩小,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反超第二产业,占比几乎对调,产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第三产业开始成为主导产业。

第二,第一产业略有下降但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占比从2010 年的22.9% 到2020 年的19.9%,整体上有所下降,但波动平稳,且从2018 年开始,第一产业的占比有小幅度上升的趋势,这与淅川县近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惠农领域的大量投入紧密相关。

第三,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根据图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在2019 年下降显著,产值从2018 年的106.74 亿元骤减到2019 年的84.01 亿元,2019 年淅川县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工业转型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促成了这一转变。

第四,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0 年到2020 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产值从26.88亿元增长到110.7 亿元,逐渐开始占据优势地位。2019~2020 年第三产业比重出现小幅下降,从46.3%降到45.1%。由图1 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明显,而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幅较小,从而在整体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被拉低。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测算

由克拉克定律可知,非农产业产值占比越高,代表产业结构水平越合理,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增长点发生变化,非农产业产值已不能准确度量产业结构提升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TS)这一指标来反映经济结构的转变方向。若TS 值处于上升状态,表明经济发展逐渐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则在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10]。

整体来看,2010~2020 年淅川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图2),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2013 年之后上升速率加快,原因是2013 年淅川县开始全面扶持生态产业发展,从而给产业结构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8~2019 年TS 值出现跳跃式增长,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首次超过1,这是由于2019 年淅川县以脱贫摘帽为首要任务,通过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开发、整合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类项目投资等举措,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图2 2010~2020 年淅川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变化图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

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看,淅川县目前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三二一”格局,与当前省市提出的“制造业回归”不同步。第三产业以较大优势成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二产比重继续下降。

(二)第二产业增速低

从三次产业增速来看,第二产业是增长最慢的产业,低于三产4.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规模以下工业和建筑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相适。

(三)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

淅川县服务业中大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商超、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规模小、比重低,且升级改造的进程不快,在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技术方面进展慢。

(一)调整县域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础产业为依托,以高新产业为龙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投资结构优化升级。这样不仅能够为工业发展增加存量基础,还能提高二产占比,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淅川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加深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了解,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通过将产业链扩展到上下游、加速三产融合等,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规律,提升生产技术。淅川县可以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创立研究试点,针对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补贴与政策支持。

(三)把生态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体系。加快生态与产业、生态与乡村、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治理等全域生态融合发展,加强对生态物流发展的支持,促进淅川县乡村振兴的绿色崛起[11]。

(四)鼓励特色产业建设,推动多渠道多模式发展

挖掘乡村历史人文,打造特色村落;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将乡村打造成特色景点;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把生态产业培育成特色景观。因地制宜,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充分运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和销售。

(五)坚守风险防控底线

在政策支持、跟踪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大力扶持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制定多层次措施实现增收目标。创新思维,用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现代化的营销理念[12],把产业发展风险控制到最低。

淅川县服务南水北调大局,选择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创新活县”四大战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大国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依然不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也面临巨大压力,需要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新的挑战下,淅川县应当以创新引领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通过一系列产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

猜你喜欢淅川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中国水土保持(2021年11期)2021-11-12淅川县河南水利年鉴(2020年0期)2020-06-09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9年6期)2019-06-27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中国财政年鉴(2017年0期)2017-07-04淅川县河南水利年鉴(2017年0期)2017-05-19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地方财政研究(2016年9期)2016-10-21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15期)2016-10-19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商(2016年23期)2016-07-23

推荐访问:淅川县 为例 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