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机制框架与建设要点

郑舒扬,王文渊

(天津师范大学a.党委学工部;
b.教师教育处,天津 300387)

近年来,网络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探索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有利于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促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和隐形功能,推动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相互融合,实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最大化,深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如今“90后”“0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有着极强的依赖,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加之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日新月异,这些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走进网络,了解网络和利用网络,让思政教育内容、手段和形式不断焕新。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作为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同时,高校学者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建设现状和培育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例如王华以网络文化工作室为例,借鉴管理学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探讨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机制[1]。程丹、骞军荣等人以“B站”高校账号为例,探究高校优秀网络视频作品的培育方法,为高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制作提供参考[2]。畅军亮提出可以从把握生产源头、重视传播环节和完善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新,培育网络文化精品[3]。刘淑慧认为应该从强化价值导向、丰富题材浸润、培育审美意趣、完善激励措施以及提供技术保障等方面进行引导机制的综合设计,以解决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困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综合来看,作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研究仍处于表层化经验反思为主的阶段,缺乏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链条上各环节进行“点穴式”的研究与探讨。本研究从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机制视角出发,旨在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机制框架和建设要点。

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应立足于受众需求,创作出契合大学生接受特点和表达方式的话语语境,抓住教育契机,找准共情共鸣的切入点,融入新媒体技术元素,善用动静结合的各种媒介形态,立体式地增强受众的感知。基于此,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可以从目标设定、作品创生、政策保障三方面开展系统化研究,有效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传播力,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框架由目标设定机制、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三部分组成,形成紧扣的逻辑关系。目标设定机制统筹全局,构建运行机制是核心,政策保障机制是根本条件,三者共同推动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生(见图1)。

图1 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框架

(一)以统筹功能为指引的目标设定机制

目标设定机制具有统筹全局的作用,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理念、社会影响和专家认可度。在价值理念方面,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以加强思想引领、厚植爱国情怀、传递主流价值等硬核“内”容,用“外”塑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自主原创的展示形式,持续输出有态度、有热度、有温度、有育人效度的网络思政文化作品。另外,作品建设还要以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沉浸式培养为工作指挥棒,将思想共振、作品共创、成果共享和情感共鸣贯穿始终。在社会影响方面,高校网络文化作品能不能成为育人利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关键看能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能否形成网络“爆款”、产生突出的传播效力和社会影响力。高校要时刻关注网络文化作品的社会反馈动向,坚持内容为王,走精品化发展道路,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认可度(Approval Degree)是对某些事物长期持有的正面或负面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倾向,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重要前因变量[5]。专家认可度能反映出网络文化作品所蕴含的专业水准,该指标的高低可以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评判的重要依据。专家的选择倾向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有助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目标的达成。

(二)以生产、传播和反馈为核心的运行机构

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运行机制是整个培育机制的核心,由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和反馈机制构成,三类机制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整体闭环。生产机制的内容包括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设备等核心要素。创作主体是高校师生,创作环境和创作设备主要是指融媒体工作室、网站、自媒体编辑平台等线上线下的实体和虚体形态。在网络传播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输入者也是输出者,信息传播形态呈现“泛主体化”。反馈机制能够通过了解受众的行为反应,将真实信息传导至生产机制部分。SIPS模式(共鸣—确认—参与—分享)作为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模型,主要用以分析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6]。高校可以借鉴SIPS模式作为检测手段。无论是作品的传播还是反馈都高度依赖网络平台,所以,高校的平台建设不仅要内容为王“修好内功”,更要通过学生喜爱的图文并茂、声影俱现的形式“外炼形象”,通过视觉设计、动画制作、视频拍摄等技术手段,通过长图、动图、H5、vlog、短视频等展示形式,利用网络投票、照片直播、线上知识竞答等互动活动,让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

(三)以提升组织效能为宗旨的政策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既是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深入推进的内容,也是作品建设深入推进的条件。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实现目标的程度。宏观和微观的政策保障要紧密围绕组织效能持续提升这一宗旨,其内容包括组织支持、激励制度、政策设置等核心要素。已有实证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组织支持感会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与留职意愿,使员工更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和支持组织发展,并激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7]。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生产团队的内部外坚实的组织支持能大辐提高作品的产出和传播,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的制度激励是推动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选择经济激励与政策倾斜激励相结合的双重激励模式,构建校院协同、鼓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激励。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涉及的高校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众多,各方和政策制定者会形成各种政策建议,从而汇集成政策流。学校要制订科学的政策议程设置,为出台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奠定基础。

(一)多方参与群策群力,做好顶层目标的系统化设定

美国管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在1967年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和行为结果参照功能,行为主体可以通过目标激励和行为修正实现预期目标。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顶层目标设定原则有两点:多元主体和科学性。从大学功能的变迁史可以看出,现代大学不再是脱离世俗的“象牙塔”,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产生着密切联动,并时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高校师生、行政管理者、校外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校园事务决策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的本质特征,通过充分沟通、协商、合作,能有效促进教育管理的理性化[8]。如何合理合法地厘定学生角色是当下高校多元共亟须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由被治到共治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管理观念升级,治理主体结构的变更。为体现依法治校的原则,高校可通过大学章程法定多元共治中学生主体的身份和职能,为学校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提供合理依据和制度支撑。科学性体现在目标设定中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及组合。为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时常要通过利用各类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避免单一政策实施带来的政策工具失灵。只有坚持科学的目标设定原则,才能制定和衍生出一套管用、严谨、高效的系统化培育体系。

(二)聚焦过程、成果和反响三要素,构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标准体系

高校要遵循全国思政教育制策施策精神,立足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大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聚焦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过程、成果形成和社会反响三要素,着力构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标准体系。在生产过程方面,突出作品素材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制作内容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制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首先要跳出传统媒介制作的思维窠臼,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在融媒体平台上做出“新”文章。这些新思维新理念的形成与践行更需要“新人”,高校要重点选拔和培养思维活跃、紧贴潮流、对国家施策精神敏锐度高、具有前瞻性和创造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人才。在成果认定方面,强化作品的原创性、思想性和引领性,通过传播客体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平台,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化和坚持成果认定的多重评价原则。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应该是经受得起学生评价、专家审定和社会检验的作品。在社会反响方面,注重传播客体的真实性评价,教育引导的影响力等指标建设。网络文化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线下文化作品。多样的技术支撑使网络作品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丰富,观众对作品的感受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分类归纳,主动探究网络文化作品差异评价因素。

(三)系统完善组织保障,打造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展示平台

高校要积极统筹和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大力培育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为师生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在项目培育方面,学校可以启动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计划,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创作和相关研究。学校教务处可以在课改项目评审中对网络文化作品选题的课程予以倾斜,社会科学处和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可以增加或设立针对网络文化作品建设的科研专项。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信息技术和传播专家等专业专长群体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建人才,汇集成指导专家、专业顾问、技术服务等不同领域的优秀人力资源库,并在运营经费、硬件设施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作品建设配套支持。高校不定期对人才库成员开展培训讲座,访学交流,在思想建设、知识更新、思维提升等方面进行持续升级。在传播展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上下通力,提升作品宣传意识,深化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水平,形成宣传体系,构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大宣传格局。学校应常态化推选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至“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本地党政新闻媒体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对于特别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可以集结成精选案例出版成册,扩大培育成果的宣传力度,深化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效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于新发展理念的基本价值观。对高校而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新发展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体现。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应从目标设定机制、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的机制建设出发,用忠于教育引领、始于学生关注、源于学生身边的人、事和形式进行讲述、分享,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发动高校师生全员参与,贯穿校园生活全程持续,拓展网络文化作品主题全方位覆盖。在实践中,高校应充分运用好网络宣传教育阵地,发挥青年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创作优势,指导带领学生新媒体工作室,培育、挖掘、创作出一批文字、有声读物、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多样的校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通过校内外主流媒体平台推广,围绕思政教育重点、聚焦学生关注热点,做好理论阐释、舆情引导,充盈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培育机制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推荐访问:网络文化 培育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