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校园与双创教育学习环境建设探索与思考

王逸之,陈维娜,胡宁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被提上了新高度。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明了高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相关人才的改革方向;
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再次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双创人才是我国创新人才的生力军[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也提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专任教师、信息资源负责教师和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从内容来看,高校专任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
从方式方法来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孵化辅导,为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引入具有针对性,尤其是有政府政策导向的资源,也即正式支持。高校的信息资源负责教师也可整合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非正式支持。而以智慧校园支持高校双创平台建设、进行双创课程改革正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多种资源发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非正式支持效力,可起到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作用[2]。

国内外学者对非正式支持给出了多种定义,虽在语言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强调其核心是没有政府的直接性干预行为。从提供资源的角度来看,常见的非正式支持类型包括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及信息支持等。有研究表明,非正式支持与正式支持是两种不同的资源,二者之间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两者各有所重、各有所需、各有所依。

目前多地出台了多种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免费/减免提供场地、无息/贴息贷款、项目孵化落地协助等,以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负担。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创办双创/三创学院、聘请行业专家、创新创业导师、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及举办多种创新创业活动等,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从多个角度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了促进作用较为强大的正式支持。但由多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而平均成功率不到0.15%[3]。进一步的调研结果表明,许多有积极创业意愿(例如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却面临了信息不对等、可调动的家庭及社会资源有限等情况,导致了他们创业成功率较低的现状。调研结果还显示,当下大学生创业的主流方向仍然是市场导向型而非高新技术导向型[4]。市场导向型创业对市场依赖性较强且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若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创业项目抵御风险能力会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后劲不足而失败。因此,大学生创业应当站在更高的维度进行高新技术导向型创业,打造强有力的技术壁垒可提高创业成功率。要实现高新技术导向型创业,则需要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去拓宽眼界、提升获得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以上分析揭示了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所能获得的非正式支持水平对提高创业成功率的作用。因此,要训练大学生的这项能力,仅仅开设某一门创业相关课程不足以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高校能提供一个充分广博蕴含信息较为全面的平台,以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5]。

综上所述,在研究正式支持对大学生双创行为和结果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当忽略非正式支持对大学生群体双创意愿及创业成功率的提升。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方面提供正式支持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对非正式支持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信息支持相关研究最少,说明信息支持在创业成功率提升方面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因此高校亟须打造强大的非正式支持平台,有效利用智慧校园强化“专创融合”实践模式,打造“双创平台”建设模式,构建“双创能力”评价机制,并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四位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加速创业项目孵化,提高青年大学生创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导向型创业的成功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都将教育的重点向在线教育、在线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方面倾斜,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非常高的教学内容而言,在线平台的构建尤为重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还是对知识成果进行转化,只有打造一个资源高度集中、沟通高度有效的平台,并据此开展相应的活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型高校应当充分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例如智慧校园等,实现校内校际资源共享,加快在线课程平台的开发建设,鼓励校内合作、跨学科协同共建课程和打造平台,提出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通过与校外优质机构和企业合作,采取自主开发、协同共建、引进课程和资源等多种形式,依托智慧校园打造资源高度整合的双创平台,可以实现校际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从更加广阔的维度为学生提供非正式支持。

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新工科建设理念,深入研究智慧校园构建双创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途径和建设策略,可以把双创平台贯彻到专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的方法、新的路径加速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可以紧跟国际发展潮流,突出“中国特色”的建设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研究提出的如图1所示的构建方案,采用四位一体的方式提升智慧校园在双创能力培养中的非正式支持作用。

图1 四位一体提升智慧校园在双创能力培养中非正式支持作用

(一)智慧校园支持“专创融合”的建设模式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专创融合的建设方面,建设策略还不是很到位,导致建设过程中资源分散、师资力量分散,不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建设目标难以实现。高校要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多专业之间构建专创融合模式的支持作用,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措施保证智慧校园支持专创融合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和同向提升。

(二)智慧校园支持双创平台建设的改革策略

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构建的双创平台以开设双创甚至三创学院为主,其中较少见到智慧校园的身影,使得创业学生、专任教师与创业指导教师、项目孵化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无形中阻碍了建设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支持双创平台建设中的非正式支持作用,帮助提升沟通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从智慧校园提供的双创平台中,获得强有力的非正式支持。

(三)智慧校园参与双创能力评价机制的改革策略

目前,部分高校并未恰当地将双创能力融入人才评价机制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双创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较难对其定性衡量。部分高校目前采用学分制来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种方式采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都较为单一,使得分数成了唯一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探索智慧校园参与双创能力评价机制显得十分迫切。

(四)外部资源融入智慧校园支持双创教育的建设

双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可与社会脱节。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学生实践课程内容还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明显,引入外部资源融入双创平台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可以通过将外部资源引入智慧校园从而达到支持双创教育的目的,通过与企业共建“三个平台”的形式,构建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一是基于实验室与实训中心打造“教育研发平台”;
二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果孵化平台”;
三是依托“校企联盟平台”聚集资源,促进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更多领域、更为广泛的合作。三大平台建设,可以保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开展更能落到实处,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智慧校园支持“专创融合”建设

真正具有生存能力的创业项目都具有强有力的创新能力,打造坚实的技术壁垒,而夯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壁垒的保障,在专业技术的支撑下,创业项目才能走得更远,学生的创业热情才会真正被调动。因此智慧校园对“专创融合”的建设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将校内资源进行整合,为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孕育一片项目孵化的沃土。

“专创融合”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育过程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高校可通过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平台,按照专业布局及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凝练和发掘有潜力、有可能产生转化的创业项目,组建跨学科团队,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智慧校园支持“专创融合”的建设模式,提供具有普适性和夯实基础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孵化创业项目,通过学科团队、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师资力量及功能上的集中,可形成学科成果支撑创新创业课程、孵化创业项目,对学科成果进行实证的目的。

(二)智慧校园支持双创平台建设

双创平台的建设在双创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智慧校园打造双创平台,高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多维度支持,增加信息支持的灵活程度,不仅强调了学生专业的技术属性,还涵盖了其他方面的素养要求,体现了培养人才社会属性的重要性。

兄弟院校在打造双创平台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并收获了较好的成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观察到对信息化平台利用的缺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对信息化平台例如智慧校园的有效利用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双创平台,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维度的支撑,增加多学科合作的机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加创业项目孵化及落地的可能性,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较好的支撑,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从根本上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

(三)智慧校园参与双创能力评价机制

构建双创能力评价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刺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双创能力的评价机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智慧校园出发评价学生双创能力可使评价更加全面,可以获得对学生双创能力更为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将双创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强,参与评价的因素和个体情况的差异较大,双创能力的评价体系一直是双创教育的难点。因此,从建立应用型高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信息化、动态化和市场化原则而言,一方面应当探索双创能力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应当探索智慧校园参与双创能力评价机制的作用及改革策略,发挥其在衡量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知识能力、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新创业品质等方面的作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就业结构矛盾的途径、方法、举措,探索智慧校园参与双创能力评价机制的改革措施,不仅弥补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定量评价的空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品质、个性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借鉴和导向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

(四)外部资源融入智慧校园,支持双创教育建设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创业主体遇到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双创平台建设的主体则会遇到外部资源良莠不齐的问题。智慧校园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时,需要将可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信息进行分类,进一步对各类信息进行挑选,并对信息的呈现方式进行设计,最终构建一个信息全面、可用性高、使用友好的信息平台。

高质量双创教育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是高校识别、选择“双创”教育资源市里的一种表现,主要解决的是用什么资源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问题。

近年来,高校“双创”教育活动开展中,可以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资源数量增长明显,但也增加了高校资源筛选的任务量和难度,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对资源进行归类、分析,最终确定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虽然大量合作企业的存在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支持,但仍需要高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甄选出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企业作为可利用资源。伴随“双创”教育要求的提高和资源内容的丰富,高校应不断提升自身在资源识别与选择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例如智慧校园对外部资源进行吸收和甄别,从而提升资源对双创教育的支撑程度和利用程度,对节省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将会起到较为突出的作用。

猜你喜欢双创校园智慧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双新双创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智慧决定成败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5期)2009-05-31

推荐访问:探索 智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