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王 菁

(安徽工业大学 团委,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不可否认,第一课堂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主导优势,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无疑都是通过第一课堂进行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多元多向,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由“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大学教育由确定性知识授受向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发展[3],故而仅依靠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之,创新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且具有实践性强[4]等特点,而恰恰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的优势不断凸显。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5],推崇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施展才华、培养创新性品质[6]。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7],通过思考及实践的反复检验来获得个人的经验,并强化或内化自己已获得的知识,从而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8],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但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不可能从天而降。人的素质及其构成要素是经过主体的“动员”和“组织”在活动中转化和表现为能力的[9]。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主要来源于其参与创新活动,如北京大学形成“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主张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升创新能力、巩固学习效果[4]。刘巧芝进一步调查了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分析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学科类竞赛、创新型社团、社会实践等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均有正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长期自主学习并积累创新知识,在创新活动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所储备的各类知识进行充分活化;
学科竞赛能激发问题意识,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团队竞赛还有利于磨砺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创新人格;
而创新型社团的组建则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长期交流、讨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知识的整合[10]。

那么现今大学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类活动情况如何?促进或抑制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因素分别有哪些,需进一步考察和深究。就创新能力而言,魏培徵等认为第二课堂着重于专业领域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得出研究结论,显示第二课堂中演讲类、党务类和网络类活动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关系较大,而实践类和社团类活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影响较大[11]。

目前,探讨第二课堂综合能力之间互动性、以及在大学第二课堂的微观层面探讨第二课堂内部活动方式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影响因素及产生原因的系统研究较少,且这方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某高校2019年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以第二课堂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量第二课堂活动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群体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差异性,对当前大学第二课堂教育提出合理的思考及改进建议。

(一)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某高校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到梦空间”的后台数据以及教务管理系统的招生数据。该高校为首批36所全国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之一。截至2021年7月该高校“到梦空间”活动总数量达31 632个,活动总参与量达2 360 986人次,数据稳健有效。

这样想的时候,周小羽便又跑到楼上,拿起作业本撕了一张下来,然后来到弹棉花的屋里,他趴在棉花堆上,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直到被驮子发现。

该样本数据时效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高校共计10 457名学生登录“到梦空间”系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记录共计387 676条。该高校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4 032个,其中包含七大类型活动,分别为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精英成长履历、文体素质拓展、技能培训认证。此样本数据量较大,随机程度高,可依据该样本就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实证研究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所涉及变量如表1所示。被解释变量选取学生实际参与创新类活动数量及其所获得的积分数,解释变量选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内除创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活动数量及其所获得的积分数。另外,本文还选取性别(gender)、年级(grade)、是否学生干部(occu)、政治面貌(political)、考生类别(examtype)作为控制变量。

根据本文计量模型中所涉及的统计变量,我们对其进行赋值处理。表1显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并对其赋值方法做了简要说明。

表1 变量基本特征描述

如表1所示,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生人均参与创新类、工作类、技能类、实践类、思想类、文体类、志愿类活动数为4.10、0.94、1.64、1.28、10.01、14.11和2.49项,其中学生参与文体类活动数量以及在此类活动中获得的积分最大,达到人均参与14.11项文体活动,获得积分18.72分;
学生参与工作类活动数量以及获得积分数最少,仅人均参与0.94项活动,获得1.38分。从标准差来看,文体类和思想类,无论是学生参与数量还是获得积分的标准差均较大,这表示不同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中差距较大。创新类活动中学生获得积分的标准差也较大,由此可以推断,有部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得的奖励积分较大。

在个人特征方面,男生占比约68%,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各占比约50%,学生干部占比约23%。

(二)描述性统计

表2中显示了某高校2019年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4 032个。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思想类与文体类活动占比近60%;
创新类活动占比14%;
而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和实践类的活动占比均不超过10%,分别是2%、6%和3%。

表2 某高校开展第二课堂不同类型活动情况

图1 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数区间分布图

据统计某高校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共42 846次,共计10 457名学生,故每名学生平均参与活动数4.09个。本文划分了五个活动数区间,分别为参加活动数为0、1~3个、4~8个、9~15个以及15个以上。图1中趋势线显示随着参与创新类活动数不断增加,落在此区间内的学生数随之减少,大部分学生获得15分以内的创新类活动积分,超过15分以上的人数较少。

在针对第二课堂管理和建设的调研中同时发现,较多学生是因为没有获悉通知或发现太迟而错失机会,也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对高校第二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性质和实施方式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这都提示我们应加强对第二课堂包括“第二课堂成绩单”应用的合理布局,开展具有吸引力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OLS回归模型研究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文章所采用的OLS模型为:

Acti=β0+β1·oacti+β2·Controlsi+εi

(1)

模型(1)是研究第二课堂其他类型活动对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其中,Acti为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创新活动数量;
oacti为解释变量,为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内除创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活动数量。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包含思想类(sxh)、志愿类(zyh)、工作类(gzh)、技能类(jnh)、实践类(sjh)、创新类(cxh)、文体类(wth);
Controlsi代表能够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因素(gender、grade、political、occu、examtype);
εi为误差项;
i代表学生。

采用Stata 15 软件分析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七大类型活动数进行相关计算,来考察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创新类活动参与度之间的关系。

表3 第二课堂各类型活动相关系数矩阵表

相关矩阵表显示,自变量工作类(gzh)、技能类(jnh)、实践类(sjh)、思想类(sxh)、文体类(wth)、志愿类(zyh)与因变量创新类(cxh)均有正相关性。

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呈现以下特点:工作类(gzh)和技能类(jnh)活动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关性较小;
而实践类(sjh)和思想类(sxh)活动与创新类活动(cxh)的相关系数大于0.4。这显示实践类活动和思想类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类活动参与度上可能有明显推动作用。

其次,为了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逐项回归的方法,一是为了看清楚某一类变量与创新类活动参与活跃度之间的关系,二是进一步了解在解释变量共同作用下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1.不同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的相互影响

本文在对全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后,通过OLS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本文关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创新类活动的单独影响。因此,本文将工作类活动数(gzh)、参与技能类活动数(jnh)、参与实践类活动数(sjh)、参与思想类活动数(sxh)、参与文体类活动数(wth)、参与志愿类活动数(zyh)变量分别单独放入模型进行逐个回归,如列(1)-(6)所示。上述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本文进一步将上述变量全部放入模型进行回归,如列(7)所示。可见,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与其参与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且gzh、jnh、sjh、sxh、wth、zyh活动系数均为正,表示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即学生参与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越高,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积极性也越高。

表4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

续表4

其他相关因素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性。年级(grade)、是否学生干部(occu)对创新类活动数(cxh)均有显著影响。其中, grade与cxh大多呈现负相关,表示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不如大学二年级积极,也就是说,年级越高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越多;

occu与cxh大多呈现正相关,表示学生干部参与创新活动比非学生干部要积极;
而gender与cxh的系数正负不一,可见从中无法推测出男女生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从表4模型1和模型3中可见,学生单独参与除创新类以外的某类活动时,对创新类活动积极性影响最大的是实践类(sjh)和工作类(gzh)活动,也就是说当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类活动时,他将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并且当学生拥有一定的社会职务,会或多或少掌握一些社会资源,从而有助于其参与到创新活动中。

2.第二课堂不同类型活动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的综合影响

表5可见,R2的逐步增长。R2从0.055增长至0.329,表示拟合效果变好,解释力逐步增强。

从表5逐项回归后,模型6中显示了当学生参与多项第二课堂活动时,对创新类(cxh)产生影响较大的是实践类(sjh)和思想类(sxh)。当学生同时参与各个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时,实践类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增加参与创新类活动的机会和实力,而思想类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消息,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积极性。这也证明了第二课堂在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表4中模型4将思想类活动数(sxh)纳入回归方程后,其结果除技能类活动数(jnh)以外,与前几项的运行结果基本一致。jnh与cxh的系数为负,与创新类活动呈现负相关。这意味着当学生同时参与多类型第二课堂活动时,其参与工作类活动越多,其参与创新类活动反而越少。究其原因,可能当学生较多地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时,因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学生担任的社会职务等过多会影响其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表5 学生同时参与多类型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模型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程度越高,承担角色从参与者、服务者到组织者的跨度越大,其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在第二课堂中为学生增加活动管理的岗位,提高课堂参与度,能实现创新思维和实践工作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才干[11]。

3.学生群体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文数据分析可知,对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活跃度影响最大的是实践类活动和思想类活动。尝试聚焦于探讨这两类活动学生参与活跃度的群体特征和差异性。本文根据“到梦空间”后台数据库中每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总数量多少,将学生群体划分为参与活动数在前10%、10%~30%、30%~60%和后40%这四个区间。以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为因变量,以实践类活动或思想类活动为自变量,经线性拟合后,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学生参与创新类和实践类活动线性拟合图

前10%的同学参与实践类活动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推动力明显,并且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总数排名在10%~30%区间内的学生,参与实践类活动集中在4个左右,而创新类活动较多;
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总数排名在30%~60%的区间内的学生,参与实践类活动越多,反而其参与创新类活动较少;
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总数排名在后40%区间内的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基本为0,表示落在此区间内的同学未参加过创新类活动。

图3 学生参与创新类和思想类活动线性拟合图

然而,无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大小,思想类活动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均有积极作用。其中,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数排名前10%的学生线性拟合的斜率较大,且截距增加,说明思想类活动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积极影响略高于其他学生;
而后40%的学生线性拟合的斜率略低,说明其积极影响不及其他学生。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的确会影响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活跃度,并且对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推动作用更明显。

本文基于某高校学生2019年度共青团中央“到梦空间”系统“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构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创新类活动实证分析模型。我们发现,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均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类别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创新类活动参与情况均呈现正相关,其中思想类和实践类活动对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溢出效应明显;
学生参与思想类和实践类活动深度对不同学生群体参与创新类活动的推动力存在差距,对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推动作用更明显。

为此,高校应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合理布局,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库”,从供给侧角度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合理化需求,适当丰富创新实践类活动的形式和数量,合理安排并平衡第二课堂各类型活动所占的比例。同时,在第二课堂建设、管理和运用上,加强第二课堂的整体性研究,重视由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多样性所引发的活动效益综合性,从而实现第二课堂不同活动类型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广泛且充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重点从思想上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创新思维,自觉承担多角色岗位的实践锻炼,这不仅是有效回应第二课堂对创新活动参与度的溢出效应,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

猜你喜欢第二课堂思想活动“六小”活动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活动随手拍”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年3期)2022-05-10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2期)2021-01-18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推荐访问:实证 因素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