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奋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样板”——首届“三江源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综述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探讨三江源及其全流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批准,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与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主办的首届“三江源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于9月初在北京召开。围绕“保护母亲河,养护三江源,共话生态文明”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诸多有见地、有启发的思想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赵永祥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工作,两次赴青海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提出“青海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生态文明高地”的殷切嘱托,为青海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实践路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研究员结合自己的调研提出,青海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研究员指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牵动各项改革任务的“牛鼻子”,率先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教授认为,在新发展阶段,保护三江源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环境治理这一系统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抓实抓好。

(二)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清醒不断加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生态理念和山海情怀一路相随,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的深刻要义。青海是生态大省,三江源地区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是我国、亚洲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马洪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三江源在青海,但是三江源的生态影响力远远超出青海。三江源保护具有全国性意义和世界性价值,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关键。褚松燕教授提出,保护好青海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对全国乃至全球意义重大。青海民族大学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昭彦副教授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国际科技界瞩目的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三江源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也应当是理论不断创新的策源地。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可以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三江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在发言中介绍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强调三江源国家公园要为其它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体制试点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工程,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推进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圆满完成了体制试点任务。2020年底,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中排名第一。近年来,三江源区域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羊、雪豹、野牦牛、黑颈鹤等种群快速恢复,黄河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陈世龙研究员结合三江源的生态保护研究进展情况谈到,早在“八五”期间,青海省就在果洛州达日县开展了三江源草地恢复研究工作。近年来,通过重点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特殊生态坏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模式研究,建立国家公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发民生保障技术和退化草地修复示范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家公园管理长效机制等,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技术保障,为国家公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模式示范。20年来,三江源保护成效显著,18个保护分区中有13个植被状况明显好转,三江源区54%的草地轻度好转,30%无显著变化,10%的草地显著好转。赵永祥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特殊重要职责。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主动抗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主动发挥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特色学科建设,单独设立生态文明教研部,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政策研究团队,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等工作。2019年以来,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先后开发专题课程17门,打造现场教学基地17个,编写教材1部,1门课程获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立项各级课题24项,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4部,向省委省政府上报研究报告40余篇,1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全力服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示范省,青海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批准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国家公园建设经验,为全国其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社长苏杨研究员表示,青海三江源是全球的生态高地,是有人类文明以来唯一没有大型物种灭绝的区域。过去5年,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青海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改变了国家公园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把最严格保护的绿水青山转化为牧民共建共享的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模式,在海拔最高的地方率先看到了生态文明的曙光,初步显露出生态文明高地的模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李宏伟教授提出,青海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了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还在探索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青海湖、祁连山、昆仑山等优质生态资源,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青海立足省情走出的创新之路,对全国有极好的启发意义。

(二)继续推进三江源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如何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对国家公园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马洪波教授在发言时指出,国家公园是国家特色最明显、自然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方,我国设立国家公园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更加企盼,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有利于我们与自然进行最亲密、最友好的接触。国家公园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精华地、生态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和国民心灵净化的修炼所。孙立军同志表示,要继续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要求,加强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青海省委党校生态文明学科带头人(中组部第五批援青人才)张林江认为,现代化不是“格式化”,不能用强势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完全替代。应当对三江源地区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系统性调查与保护,加大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群众性文艺活动、特有民俗的政策支持。应充分发挥当地居民传统文化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面作用的生态理念和生计方式,调动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线,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生态文明框架下非常重要的政策议题和要求。李宏伟教授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在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是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褚松燕教授指出,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统筹考虑,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张林江副教授认为,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和全球少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富集地,其生态价值是巨大的。从社会价值看,三江源具有科研、教育、旅游等复合功能,其生态保护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三江源的保护不能走西方绿色主义运动的道路,片面强调生态的自然价值,而应当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下来统筹谋划。

(一)在推进“两山”转化实践中总结提升“青海经验”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理念。苏杨研究员指出,在推进“两山”转化过程中,必须做到保护方式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三江源国家公园“两山”转化技术路线雏形已显,建议下一步以特许经营为突破口,通过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促进青海在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率先全面建成“1+7”个新高地,使青藏高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形成国家示范,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上形成国际示范。张林江副教授提出,要在科学评估载畜量和环境容量基础上,尊重当地居民传统生计方式的同时,合理引导其更新畜牧业经营理念、鼓励和引导适度兼业经营,解决好其就业和改善生活的生存发展诉求,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马洪波教授建议,要在加大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同时,逐步建立牧民身份转换,参与生态保护机制,坚定奉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理念,以政策为引导,创新探索特许经营产业机制,更好地做强做优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及民族文化产业。特别是通过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有序探索生态旅游发展之路。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婷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传承好传统文化。要通过对文化生态的保护,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此实现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让非遗技艺在创新过程中保留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锦绣国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闵春玲认为,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挑战加大的背景下,人类有可能面临极度缺水的挑战。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不只肩负着维护长江、黄河及澜沧江流域几亿人生命健康的使命,还应该是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承载着和守护者。因此,要保护好、守护好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二)在体制机制创新中丰富提炼“青海经验”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和建设是一个理论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目前,世界各国在该领域都尚处于摸索阶段。高世楫研究员表示,我国制度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包括国家公园体制在内的制度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未来要全面认识和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完善国家公园管理顶层设计,理顺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制度体系,继续加强包括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等在内的基础工作。在责权利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保障下,科学、依法对三江源实施“最严格保护”。褚松燕教授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要坚持全民参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一方面,加强从源头、过程到后果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多主体发挥作用的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保障不同主体有序参与环境治理,保护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监督权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权利;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绿色文明宣传力度,激发各方面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提升获得感与成就感,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目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指出,生态补偿机制所带来的不只是公共政策意义上的效果,即暂时性解决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或经济收入来源问题,而是在实际上成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动性激励,并由此触发或促成了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现实推进的最核心最根本问题,是创建一种生态文明的经济,或者说,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的新样态及其运行问题。我们不应指望只通过特许经营或当地产业发展就能够彻底解决青海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问题,而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三)在新型绿色产业培育中创造挖掘“青海经验”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更高水平保护三江源离不开清洁能源、碳汇交易等新型绿色产业的培育。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庄贵阳研究员表示,青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清洁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水丰、光富、风好、地广,且各种资源间具有互补性。清洁能源优势是一种潜在优势,可以匹配许多相应的生产体系,从而形成青海的清洁能源生产优势。应当通过完善相关产业链,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发展节能产业,提升资源利用率等,将青海的清洁能源优势充分释放出来。陈昭彦副教授提出,三江源的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湖泊、冰川、湿地、冻土等,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又是名副其实的碳库。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应核算三江源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态碳汇增量,充分开发三江源地区碳汇资源,从碳汇资源销售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基金中,借助于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补偿。陈世龙研究员表示,三江源新型绿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和人才队伍培养。要深入开展三江源地区冰川、冻土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冰川、冻土资源本底;
以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核心,建立健全“1+N”模式的野外生态系统监测联盟,强化重点区域冰川、冻土“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的规范化运行;
总结评估现阶段三江源生态保护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等,并形成科学评估报告,以获得国内高层和国际社会认可;
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一支监测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研究团队。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保护三江源及其流域地区,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家园过程中,要与国际社会合作,携手应对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综合环境治理能力,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三江源及其流域地区的智慧和力量,与世界各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执笔人:张林江 史福忠)

猜你喜欢三江青海公园我家门前的小公园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它们的家乡——“三江源”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3期)2022-06-16在公园里玩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大美青海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12期)2019-12-23三江并流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青海行七首(录二)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青海“闯关”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一见如故红领巾·萌芽(2015年5期)2015-06-16

推荐访问:生态 青海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