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为例

勉卫忠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2019年9月18日,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的国家战略。[1]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2],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入县域进行调研,明确提出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3],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此外,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

2021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4]。

黄河上游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少数民族众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解决好黄河上游省(区)协同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迫在眉睫。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之下,黄河上游的各民族自治县该如何抓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来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呢? 为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自治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该如何用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方式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因此,本文以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化隆县)为例,来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本实证数据来源于化隆县人民政府的《化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依据化隆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以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四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 即从“经济效率高质量、开放创新高质量、绿色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5]的维度来分析化隆县经济发展的水平。化隆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位于黄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河相望, 西与湟中区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区、乐都区相连,东西长98.5 千米,南北宽48.5 千米,总面积2740 平方千米。

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6]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自治县。

全县共有6 个镇、11 个乡、362 个行政村,共计30.8 万人,有回、汉、藏、撒拉等21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县域内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发展滞后。

(一)经济效率高质量发展

经济效率高质量指的是经济协调、 高效发展,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结构以及稳定情况。

第一,经济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化隆县锚定经济新常态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举措。依据《化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数据,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9%、7.4%、8.6%,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 亿元,贡献率达7.7%,拉动GDP 增长0.6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4 亿元,贡献率达77.4%,拉动GDP 增长5.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 亿元,贡献率达17.9%,拉动GDP 增长1.3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3∶52∶33.7,有所优化。

2016年至2018年全县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达到13097 万元,年均递增,比“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提高了18.47个百分点,达到28.47%。2016年至2018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年均达到260619 万元,其中民生投入占近79.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5 亿元,较上年增长9.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3 亿元增至21 亿元,年均增长18.1%。[7]

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6.02 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87 万元, 增长8.8%。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 亿元,增长6.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7 元, 增长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09 元, 增长7.2%。[8]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7 亿元,同比增长6.5%,位列全市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 亿元,增长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9 亿元,增长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73 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2 元,增长7.1%。[9]

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市场化发展。化隆县政府投资3000 万元建成了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和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线上线下总销售额近1600 万元。[10]实施了巴燕镇、群科新区2个农贸综合市场,新建电商服务中心7 个、农家店300 家。

设立“金穗惠农通”转账电话263 个,全面消除了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

成功举办了徒步旅游节和群科杏花节,精心策划10 条健身休闲徒步旅游线路,打造国家A 级景区3 家,五年内实现旅游收入4.5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5.3 亿元增至12.1 亿元,年均增长14.2%。

第三,新基建促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和基石, 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以基建为主的投资计划,短期内对拉动全社会投资、 逆转经济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县域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化隆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4 倍, 城镇化率由24.8%提高到32.9%。

群科新区定位为“化隆县新城区, 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3.8 平方千米的群科新区城市形态初步形成,投资4.1 亿元储备土地9000 亩, 投资2 亿元安置征迁户850 户, 投资54 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16 项,包括总长32 公里的市政道路和给排水、污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总面积18 万平方米的21 个部门业务用房项目以及总面积120 万平方米的10个房地产项目。

在巴燕镇,按照“紧凑发展”“产城融合”思路,投资6.4 亿元实施了给排水、保障房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了总面积达7.2 万平方米的针对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和园区道路绿化、天然气等项目的建设。

在其他集镇方面,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繁荣经济”思路,完成投资1.8 亿元,实施了扎巴、牙什尕、甘都集镇道路、 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镇容镇貌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了集镇面貌。

第四,民营经济规模化发展。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9 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61%,对接省内外企业和拉面经济返乡创业成功人士, 招商引资32.5 亿元, 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718 个、民营企业298 家,民营经济占县域生产总值的48%。[11]巴燕·加合经济区升级为市级经济区,年产2.5 万吨永盛碳化硅技改生产线及20 万吨昂思多矿泉水生产线,3.5 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 家增至15 家。[12]

第五,就业形式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4595人,2020年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2.97%以内。

(二)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

开放创新高质量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利用开放创新驱动经济的增长动力,能够完成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破解要素投入约束,实现经济更高效、更有质量的发展。化隆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寄宿制中小学24 所、幼儿园56 所,新区中小学全面建成运行,投资5864 万元的民族中学基本完工,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高考上线率达98%,率先在全省实行高中免费教育。民营企业家捐资530 万元,帮助1300 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化隆县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了安达其哈、塔加等14 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成功举办了自治县60 周年庆典及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清真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广播电视基础不断加强,县电视台节目覆盖率由20%提升到52%。

此外,化隆县还发展成为劳务技术输出大县。全县有200 余名经纪人在义乌、 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 中亚等40 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实现外贸出口创汇310 万美元。“十三五”以来,累计发放贴息贷款近5 亿元, 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好路子。目前全县共有12 万人在全国271 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5 万家,实现总产值近100 亿元,拉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

拉面经济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13]

(三)绿色环境高质量发展

绿色环境高质量是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可以加快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化隆县被确定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当地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彰显出了新动力,其中,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4.1 万亩、 封山育林12 万亩, 建成核桃、 树莓等经济林5.1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16.59%,此外,还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扎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和昂思多沟、 金源沟等河道防洪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33 万亩,新增耕地1.7 万亩,改善耕地2 万亩。

化隆县坚持以农业为主、 农牧结合的发展理念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全县总耕地54.9 万亩(85%属浅脑山地区),累计流转土地14.5 万亩,农作物以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等为主。

草场总面积315.2 万亩,以良种牛、细毛羊、半细毛羊和土鸡等养殖为主, 全县养殖大户达2400 家。新建日光节能温室2280 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58 个、 家庭牧场1300 户、 养殖大户2400 户。2020年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87%以上,沿黄三镇4 万亩冬小麦、扎巴镇3 万亩油菜、二塘乡1 万亩青稞、查甫藏族乡1.2 万亩马铃薯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24.2 万吨,同比增产3.9%,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5 万吨、0.25 万吨、1.55万吨。[14]新建冷水鱼养殖网箱490 个(4.06 万平方米),县境内黄河流径168 千米,建有大中型水电站7 座,库区水域面积达11 万亩,按照打造“万亩水域、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目标,扶持发展黄河冷水鱼养殖企业12 家,养殖面积达65 亩,形成了以虹鳟、 金鳟和白鲑养殖为主的黄河冷水鱼养殖基地。

治理工业企业废气、煤(油)烟、粉尘、扬尘污染,完成了80 个村环境连片整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5%。

(四)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

人民生活高质量是指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指标。

化隆县政府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到75%。实施“3+20”行业扶贫支持计划,选派617 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 精准识别贫困村144 个、贫困户9551 户、贫困人口36318 人,“两线合一”工作全面完成。[15]全力推进、实施了以拉面经济、创业促就业、易地搬迁、教育、乡村旅游、生态及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保障带动脱贫的攻坚措施,五年内贫困人口减少了7.62 万人。

投资3.2亿元实施了101 村整村推进、21 村易地搬迁等项目,受益农户达7290 户共3.1 万人,并对2100 名贫困群众进行了拉面、泥瓦工、驾驶员、民族刺绣等实用技能培训。

投资22.1 亿元,建设了17 个百企联百村、50个党政军企共建村、54 个高原美丽乡村, 解决了154 个行政村饮水困难问题,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积极开展康福家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1.2‰下降到10.8‰, 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由0.9 增至2.7 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 新农合参合率达99%。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持续扩大, 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2 亿元, 投资37.1 亿元实施公租房3846 套、棚户区4876 套、农村“两房”24983 户,建设村级老年幸福院32 所、残疾人之家5 所。

总之,从上述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化隆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绿色环境高质量表现突出, 说明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优质的绿色环境和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16]。

因此,作为黄河经过的化隆县,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在兼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 解决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黄河流域大多属于生态脆弱区,在选择经济发展路径时,应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17],要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及能源优势,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从而为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保障和民生基础。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打造生态高地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之一, 民族地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最大的责任在生态, 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坚持绿色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这就需要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作为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18]因此,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要从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上破题,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将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作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点,就抓准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其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成为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有保障制度,要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打击环保违法行为。

其次,要推进生态建设项目,扎实开展春秋季义务植树活动,重点实施好群科新区北山绿化及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三北防护林、天然保护林、沿河沿路杏树种植等项目。

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等诸项专项行动, 完成村庄绿化、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建设等工作。

最后,要积极开展保护黄河的“清河行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 启动实施群科新区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沿黄乡镇的村污水收集和生态修复问题,全力构建政府、企业、群众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二)继续促进品牌建设,壮大“拉面经济”

生活富裕是衡量农民生活状态良好的重要指标, 更是衡量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载体,同时,也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丰富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经济”[19],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因此,要继续壮大“拉面经济”。

首先,以拉面店规范扩面和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拉面经济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品牌建设,大力推广“化隆牛肉面”品牌,通过贴息贷款扶持、扶贫产业资金融入等方式,扶持发展拉面连锁示范店、拉面样板展示店、扶贫创业示范店、精准扶贫拉面实训店等。加快建设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推进牛羊肉冷链配送、拉面汤料研发加工包装等全产业链发展。其次,要开办拉面人才培训班, 培育懂现代企业管理、服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的拉面人才,继续完成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

最后,要打造拉面文化,着力展示高原特色地域民俗文化和拉面餐饮行业风貌。继续巩固中央、省(区、市)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拉面店”集中宣讲活动成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树立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理念。

(三) 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县域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的主要载体, 在夯实民族地区呼应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层面凸显出了日益重要的价值, 在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以及在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融合发展等方面担负着经济与社会的支撑作用, 县域经济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经济利益共同体、区域协调发展共同体、 基本公共服务共同体等层面担负着自下而上的回波效应与溢出效应。

首先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 需要促进县域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做大做强“一体两翼四带”农业发展格局,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确保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依托油菜、马铃薯、饲草、冷水鱼、沙棘、牦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合理调整川、浅、脑三类生态区域和特色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全力打造产品可追溯、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高原冷凉绿色生态有机食材供应基地,培育“种草—养殖—加工—配送”为一体的产业闭环,促进一产增收增效。

其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打造以拉面产业集聚发展、黄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等为一体的拉面特色小镇, 推进建设五星级酒店集群、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

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县域37 个高原美丽乡村和17 个乡镇4030 户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改善县域人民的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和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推进加工进园区、商贸进市场、养殖进小区,打造一批商贸物流型、旅游服务型、交通枢纽型、农牧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有效的新农村示范村。

(四)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面现代化

“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 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

”[20]这就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载体,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最佳的互惠机制, 这就要促进地方民族经济发展, 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现代化。

首先要坚持效益优先,扩大经济总量,需要强化园区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园区建设和工业园区机制改革,理顺机制机构,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技改配套资金支持力度,搭建产业孵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物流仓储等公共平台,并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壮大工业实体经济。并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主动协调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企业增产增效。

其次要充分发挥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以资源、市场、空间换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

最后需要大力发展“高、新、轻、优”产业,振兴民营经济。

最大限度地缩小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五个认同”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黄河上游的化隆县,在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作为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统一,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要支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会推进西部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经济越是长足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越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 也就越能自觉主动地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21]无疑,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依托,只有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路径。

(一)党的民族自治制度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 更好地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这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经济政策。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经济的发展作为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要立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情况,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五个认同”的本质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载体, 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合作等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最佳的互惠机制

从国家层面来看,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解决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同时也是完善转移支付、对口支援机制以及差别化区域政策等问题的突破口。

从区域经济层面上,挖掘县域地区各民族经济交流互惠的最佳方式,发挥各族群众和谐共生的经济模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夯实经济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产业基础, 并借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基于禀赋资源与地方特色的产业,可以推进县域资源与市场深层次的互动,这是民族地区集体认同的深层意涵, 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基础。

现阶段需要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与经济支撑作用, 大力推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建设“特色、要素、禀赋、集聚”的产业参与与服务环境,让各民族形成具有集体认同意义的情感结构, 在文化交融中助推和谐市场化民族关系的建设, 从而更为根本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努力探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民族地区的特殊使命, 这对今后的经济更加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从理论上有更好的思考。

猜你喜欢拉面县域共同体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0期)2021-07-16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神奇的拉面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2-26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化隆回族自治县 青海省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