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设计研究

詹友金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纵观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史,其不仅包含独具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还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文思想。近年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涌入,现代建筑思维逐渐取代了古建筑设计思想,但建筑本身缺乏情感和人文内涵的问题,也导致了这些现代建筑设计成果往往难以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反而是四合院、苏州园林等传统古建筑更受人们的追捧。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利用古建筑设计思想和地方建筑设计文化来开展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有助于在推动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国古建筑美学,且对民宿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是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1.1 地理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拥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常见地形地貌,还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原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多种特殊地貌。这些丰富的地形地貌,让我国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建筑形式,如土楼、窑洞、吊脚楼、竹楼等。这些建筑形式的地形适应性强,尤其是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建筑,无论是外形特色还是建筑方式,都根植于当地的地形地貌因素,使得特色民居建筑往往拥有很强的地理性特征。

1.2 气候元素

幅员辽阔的疆域也必然会带来各不相同的气候环境。根据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我国气候分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气候区:第一是严寒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北部、青海等地区,判断标准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或日平均≤5℃的天数在145天以上;
第二是寒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地区,判断标准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0℃,或日平均≤5℃的天数在90-145天之间;
第三是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1];
第四是夏热冬暖地区,包括海南全境、广东和广西大部等地区,按照经纬度划分大致是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范围;
第五是温和地区,主要是指云南和贵州两省区。不同的气候区的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如严寒地区需要以防寒、防冻为主要标准,温和地区则需要做到防潮、遮阳,这就使得不同地方的特色民居建筑,往往会根据气候分区而呈现出不同特点。

1.3 民族风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建筑领域内,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如蒙古族生活在广袤草原之中,居住在用厚毡铺就的蒙古包里,能够满足蒙古族人四处迁徙、放牧的生活习惯;
黎族用船的形状来建造房屋,不仅能用于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还有助于抵御台风的侵袭,具有防潮、隔热、防瘴等特点[2];
傣族为适应西双版纳降水量大、空气潮湿等特点,用干栏式结构建造了傣家竹楼,使其具备了通风性强、绿色环保、抵御潮湿等特点。即便是人口很少的珞巴族,也通过建设碉房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可见每个民族的民居建筑都有各自的特点,能够为特色民居的建筑设计提供思路。

1.4 历史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地都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精神,而这些文化精神又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古建筑风格分成了京派、皖派、晋派、闽派、川派、苏派等多种派系。

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建筑的代表,其中尤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其建筑设计深受风水之学的影响,无论是选址还是布局都遵循着阴阳五行的学说,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精神。而作为最特殊的四合院式结构,紫禁城不仅规模更大,区域等级划分也更加明显,无论是“前殿后寝”、“左祖右社”的结构,还是诸如彩绘、雕刻等建筑装饰细节,都是京派建筑风格的最好体现。

皖派建筑是中国南方建筑的代表,也是六大传统古建筑之首。皖派建筑大致可以分为皖江、徽州、两淮、江西、淮阳、江南、两湖等七种派系,其中徽派建筑最为人所知,无论是青瓦白墙还是砖雕门楼,无一不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水乡气质。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三绝”,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三雕”,其天井设计拥有“四水归堂”的人文理念,参差错落的马头墙更是能在丰富视觉审美之余起到阻断火势的作用,可见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晋派建筑是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建筑形式,其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即山西的古城市建筑,另一种则是晋商在积累大量财富后形成的建筑风格。晋派建筑大多沉稳大气、气势恢宏,而作为晋派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无论在设计还是工艺上都极尽巧妙,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美誉。此外,位于黄土高原的窑洞也是一种另类的晋派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简单易修、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作。

闽派建筑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其建筑风格承袭自宋元时期的土楼和马鞍墙,通过极为成熟的生土夯筑技术,建成了类似堡垒式的建筑结构,不仅可以防火防震,还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即便是以现代建筑设计的眼光来看,这种建筑依然堪称固若金汤。作为闽派建筑的代表,福建客家土楼基本体现出了生土夯筑技术的最高水准,不仅强调与自然和谐统一,还通过向内开放的形式体现出了客家人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人文价值[3]。

川派建筑主要存在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是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汇总,也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派建筑是巴楚文化的代表,其风格鲜明多变,无论是傣家竹楼、侗族鼓楼还是川西吊脚楼,大多都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各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人民结合当地环境所创造的特殊民居

苏派建筑是位于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具有园林式布局的建筑特点。苏派建筑强调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民居大多坐北向南,冬可背风朝阳,夏可迎风纳凉,脊角高翘,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古朴典雅,具有清淡素雅的艺术特色,且园林内部无论是假山池塘还是亭台轩榭,都有极强的视觉审美效果,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风色。

2.1 特色元素的提炼与总结

特色民居的建筑设计,首先应提炼出当地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因素,才能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展开建筑设计。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地势地貌、环境特征、日照因素等多个方面。其中,地势地貌主要决定了特色民居的建筑布局和朝向;
环境特征主要受温度、湿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建筑在防寒、防潮、通风、遮阳等方面的指标;
日照因素则主要受维度的影响,纬度越低的地区越需要提高通风和散热能力,反之则需要以隔温防冻为主要设计重心。此外,特色民居的建筑设计还要高度关注各地区所能产出的建筑材料,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材料开展设计工作,才能体现出特色民居的地域性特征。

当然,自然因素只能决定建筑的建造工艺、种类特征,真正赋予建筑以灵魂、提高其艺术高度的是建筑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不仅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还与地方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通过对上述六大古建筑派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派系之所以种类分明、各具特色,本质上是因为其各异的历史文化,如晋派建筑与晋商的崛起息息相关,川派建筑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京派建筑离不开京城作为国都的皇权象征,苏派建筑则与江南文化息息相关。这些历史文化不仅影响了建筑的造型风格,还对其细节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建筑本身具备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在现代建筑设计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借助软件辅助模拟温度、日照、风向等各项指标,能让设计者对建筑设计的把控更加准确,有助于显著提升建筑的设计水平,但也需要对地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2.2 文化元素的符号化

现代建筑无论是在工艺、材料还是构造水平上,都比古建筑有了极大地提升。而现代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又决定了建筑设计不能直接套用古建筑的设计方式,需要通过文化元素的符号化提炼,用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来还原古建筑的文化与精神内核。这种文化元素符号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是指能直观感受到的建筑外在形态特点,主要用于表现建筑的功能和形态,隐性则是指建筑设计的人文内涵,要求通过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来丰富建筑的精神象征,从而增强特色民居的人文内涵。而在具体应用层面上,通过将提炼出的色彩符号应用于特色民居的色彩设计,用简化后的几何图形应用于民居的建筑设计,能够决定建筑的外观特点,即“显性”的文化元素。而在提炼出核心的设计理念,并将其背后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的空间设计后,能够得到建筑的人文内涵,即“隐性”的文化元素。将“显性”和“隐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且高水准的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方案[4]。

3.1 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设计的指导原则

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既需要服务于新农村的发展需求,也需要凸显出各地区的文化差异,需要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才能取得高价值的实践性成果。具体而言,新农村的特色民居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自然性原则。即民居建筑设计需要确保建筑本身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不突兀、不割裂。

其二,融合性原则。即民居建筑设计需要做到建筑结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其三,审美性原则。即民居建筑的造型设计需要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取向,不能为了“特色”而只顾猎奇,缺乏审美价值。

其四,情感性原则。即民居建筑设计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色彩,能做到与当地民众的精神情感互相融通。

其五,创新性原则。即民居建筑设计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做到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前进,确保建筑设计本身具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3.2 特色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提炼

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区特征,决定建筑设计在防寒、防潮、光照、通风等方面的倾向。如寒冷气候的平原需要注重建筑的防寒功能,且要拥有充足的光照,可以参考高墙深院、气势恢宏的晋派建筑,并利用石雕、砖雕、木雕、牌匾、彩绘、照壁等作为装饰点缀,来增强民居建筑的人文色彩。而气候夏热冬冷的地区则可以借助皖派的建筑风格,依山傍水地搭建村落,并通过建渠的方式引河水入村,在较为平坦的聚落空间建设民居,利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制将若干个民居院落连在一起,并通过设置天井来达到“四水归堂”的效果,赋予民居建筑以“财不外流”的吉祥寓意。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不平,且常处于气候潮湿的温和地区,需要民居建筑有较强的通风功能,可以参考川派建筑中的傣族竹楼等建筑形式,利用其“人”字形屋顶的特点应对温和地区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并设计高脚楼房来减少地面的潮气和蛇虫鼠蚁,同时就地取材,选择当地的竹料作为建筑材料,以降低特色民居建筑设计的开销。

3.3 特色民居建筑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化

为赋予特色民居建筑以人文精神内涵,需要对其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如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京派建筑,无论是择地、定位还是每个房屋的具体尺寸,都极其讲究风水学说,如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以正房为中轴线,其他厢房耳房沿南北轴线两侧布置,且大门通常遵循“坎宅巽门”的规矩,开设在东南角,并在门内设置影壁以确保院内的私密性。而其内部的诸多雕刻、彩绘,无论是用月季花图案象征的“四季平安”,还是挂在檐柱上的楹联牌匾,都集中体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5]。皖派建筑特点在于青石白瓦、高墙深院,不仅能防御盗贼,还能满足居住者心理安全的需要。这类建筑通过开辟天井采光,能保持通风和与外界的沟通,同时在雨季中,雨水沿屋顶流入天井,汇聚成“四水归堂”的美景,映衬了当时著名的徽商群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特征,还能给民居建筑以幽静、典雅、古朴的美感。以土楼为代表的闽派建筑充分利用了生土夯筑技术,建筑规模庞大且形态各异,大多依山傍水、错落分布,建筑风格在诸多派系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工程技术含量。而苏派建筑则汇集了南北方建筑的特征,通过以南向为主的园林式布局,体现出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清淡素雅的艺术特色。苏派建筑深谙曲折之致的设计理论,建筑布局极为考究,景色曲折幽深,直露有迂回,舒缓有起伏,相对西方国家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更讲究借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特色民居建筑设计需要着眼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并与各地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和文化特征的优秀设计成果。无论是京、皖、晋、闽、川、苏这六大古建筑派系,还是如窑洞等特殊的建筑种类,无不符合这一基本原则。为此,在新农村特色民居建设中,设计者需要严格遵循自然性、融合性、审美性、情感性和创新性五大原则,提炼当地的地域性特征,符号化的剥离地区文化元素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才能有效提升特色民居建筑设计水平。

猜你喜欢民居建筑设计特色小型商业建筑设计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2期)2022-08-19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民居书画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民居智库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民居摄影中华民居(2021年6期)2021-02-14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0期)2019-08-24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建筑设计的困惑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推荐访问:民居 新农村 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