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讨

蒋琳琼,何登录

(1.梧州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广西梧州,543000;
2.梧州学院商学院,广西梧州,543000)

课程考核不仅有评价功能,还应发挥其诊断与反馈、引导与激励等功能[1],从而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考核的目的除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还应体现为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教学的改进。考核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阶段性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然而,现行课程考核主要是基于期末试卷的结果性而忽视过程性的考核方式。教学考核功能仅反映出评价功能,且把评价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而言,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课程学习的终结,学生关注的是考试的分数,对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并不在意。因此,教学、学习的诊断与反馈、引导与激励等功能并没有完全实现,而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考核的结果并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没有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

当前,重期末考试成绩轻平时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对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大。卷面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水平。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改革现行的考核制度,不仅要重视期末考试,还要重视平时的过程考核,发挥考核的激励、纠偏与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改正不足。

(一)重期末考试,轻过程考核

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仅将期末考核成绩作为结论性评定,期末考核成绩大多由期末考试成绩(60%—70%)和平时成绩(30%—40%)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内容更多是以围绕教材及教师讲授的重点为主,涵盖的知识面有限,且过于注重理论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操作技能、课程知识拓展、应用能力考核的内容少;
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主观性比较大。在这种导向下,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与诊断,缺乏激励作用,易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部分学生呈现一种“课上不听,课下不学,考前突击”的不良学风现象,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此外,学生课程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背离,其综合素养、创新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推进。

(二)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教学反馈缺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大多集中在期末,而课程考核质量评价分析是在教师阅卷之后进行的,评价只能基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进行。基于此,学生只知道自己最终的成绩(一定比重的平时成绩+一定比重的卷面成绩),没有参与考试评价总结分析。学生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无法知情,这对本课程学习及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没有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考核评价结果只能用于试卷材料的归档,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助力器”作用。同时,期末课程考核评价分析时间间隔太长,加上针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教师对下一届学生进行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帮助不大。除此之外,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失过程性考核,教学过程缺乏诊断,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教学督导和学生线上打分的形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不能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缺少教学过程反馈的考核评价对课程“教”与“学”的质量提升意义不大。

(三)考试目标不明确,考核功能难落实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测试,是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考核方式。[2]考核的范围与内容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命题质量的高低对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情况十分关键。但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不足,易形成教学、命题、考核评价皆由任课教师负责,而教师出于考虑学生的通过率等原因,命题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或缩小考试范围,或降低考核难度。[3]这就导致考核的范围、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偏差,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

在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期末考试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只要考试成绩达不到一定的分值,平时成绩无论多高其考核结果均被判为不合格。然而,仅凭期末试卷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方式单一,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4]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结束后,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教材中的内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课程过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能获得及时改进。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课堂教学因时间紧、任务重,任课教师从开学到期末始终围绕教材讲授课程内容,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难以实施,过程考核完全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平时成绩仅仅依据课堂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而定等。

(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多样化的课程考核,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考核的相关资料、设计题型、组织与实施考核方案。[5]场景应用、课程论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调查报告、实地考察、章节考试等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一个挑战,极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加之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相对简单易行,且任课教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有路径依赖,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任课教师愿意采用多样化课程考核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望而却步。

(二)考核时间难以保证

多样化的考核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考核、评价、反馈、改进等都需要时间),但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每一门课都有固定的课时量规定,有些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中的课时量非常有限,就算按传统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化考核方式上课都难将教学大纲的内容讲完。如果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

(三)学生不愿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加更多的考核环节,意味着学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如果学生选课多,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会加重,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过程考核体系,缺乏导向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发挥以考核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学生只求考试过关,并不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过程考核。

(四)考核缺乏保障

多样化的考核,对设备的要求相对授课来说更高,如情境模拟、实操训练、调查报告、项目考核等。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过程考核热情很高,但如何确保过程考核顺利实施并没有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出台规范性的指引文件,过程考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一)完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旨在改变以往重期末考核轻平时考核的方式,从主要以期末成绩决定学生是否及格,转向兼顾平时、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

第一,过程考核思路。任课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方案时,要基于学生的发展,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将教学内容划分若干课程模块,明确每个模块要达成的培养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在选择考核内容时,教师要对标课程目标要求,分解为若干考核内容点,形成特定的问题,转化为不同题型,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制订评分细则;
将考核内容融入教、学中,使教、学、考有效衔接。[6]此外,考核结果反馈要及时,根据考核结果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析课程培养目标达成度,然后依据目标达成反馈情况促进教与学的改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第二,明确考核内容。课程过程考核评价的最终成绩应由多次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而成。考核范围与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课程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考核题型,考核范围涵盖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考核的效果。因此,考核内容要多元化,形成涵盖专业知识、基本素质、实践技能、人文素养等多种类别题型的课程考核内容体系,其重点也要由重知识向综合素质发展。[7]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基于考核学科特点、课程内容特点、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考核模式。过程考核方式不应拘泥于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等,还应增加其他方式,如作品设计、调研报告、情境模拟考核、单元及期中测试、项目设计、答辩、课程学习过程材料、笔记、课后作业(作品)、学习总结等。实验、实习等课程除报告、论文等形式考核外,还可在过程中增加对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专题研讨、交流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考核方式方法要与题型和知识掌握、能力开发和素质提升的课程目标要求一致。[8]

第四,制订评分细则。根据教学大纲及考核内容制订考核评分框架、评价标准,确定其考核内容在整个过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技能及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明确各具体知识点对应的具体目标,如基础、技能、运用、实践、创新,为考核评价的实施提供依据。评价活动应指向学习内容要求,确保学生通过考核评价回归到课程学习和能力拓展中。

第五,考核评价。课程过程考核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考核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考核结果促进教、学的改进。平时成绩要能及时反映阶段性教、学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组织教师加强考核结果的分析、讲解,与学生及时沟通与讨论、归纳和总结,分析学生对考核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反馈诊断,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查漏补缺,改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也能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9]

(二)厘清教学与考核的关系

第一,转变教学评价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从重视任课教师的“教”转变为兼顾“教”与“学”的效果,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成效,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教”与“学”的关系,就必须将教材章节内容进行凝练,否则,在规定学期内不但教学进度未达要求,知识拓展也难以进行,课程考核更无法实施。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将相关章节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凝结重要知识点,以此减少授课时间,拓展相关知识,为过程考核方向提供指引。

第三,过程考核要对标课程培养目标。平时成绩要能真实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态,如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完善考核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制度保障。考核制度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要保障,优化教学管理规定和考试管理制度,能为考核改革提供依据和动力。

二是经费保障。改革现行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方式,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无形中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很难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即使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采用了过程式考核方式,在操作中过程考核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是考核评价反馈制度。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方法。阶段性考核结束后,教师可通过座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分析总结等方式形成反馈评价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情况,促进课程教学持续改进。因此,要确保评价反馈持续进行,就必须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反馈制度,将课程考核工作总结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学生和教师有效参与。

四是确定考核成绩比例。重视过程考核的同时加大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在整个课程考核环节中,确定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各占多少一般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确定,平时成绩的评定相对更复杂。因此,要使过程考核更客观、更公正,教师就要根据考核的内容重要程度、考核形式等,制订课程考核大纲,明确每次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并在第一堂课告知学生,保证考核评定规范、考核成绩公正。

考核不应仅是为了得到考核结果,而应发挥考核的促进与反思作用。任课教师利用课程考核结果反思教学效果及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课程考核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考核评价机制、教学与考核的关系、相关配套措施三方面入手,全面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考促教”,使考核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依据,助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任课教师应用型考核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内部考核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2018年55期)2018-01-28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长江丛刊(2017年7期)2017-11-25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河南教育·职成教(2016年4期)2016-05-14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新课程(2016年2期)2016-03-02

推荐访问:导向 考核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