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周莉雅,邱美琴,蔡晓燕,徐雪高,郑微微,陆建珍

(1.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4;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

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冠疫情不时冲击,风险挑战不断加剧,粮食安全保障系统日益脆弱。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常年居全国前列,是长三角城市群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粮仓”。同时,江苏省也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常年居全国第二,2020年人均GDP高达1.81万美元,接近于国际公认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 2万美元的初级“门槛”。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经济强省,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先行探索粮食高质量发展路径,这对江苏省扛起“两争一前列”使命,担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打造典型的粮食安全“江苏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以来,江苏省始终抓紧抓牢粮食生产,粮食实现“产量供给充足,品种结构调优,略有盈余调出”,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1.1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总产单产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更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便实施“籼改粳”计划,全省粮食生产逐步实现了由调入变调出、产量大幅提升的重要转变。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夯实粮食高产稳产基础。“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46.67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 138万hm2;
持续推进优质稻麦产业建设,建成优良食味稻品种推广面积86.67万hm2以上,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3以上;
有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水稻适度规模化率超过60%;
大力提高粮食社会化服务能力,66个粮食主产县实现全程机械化。2014年以来,江苏省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350亿kg以上,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七以上位次;
粮食单产连续7年稳步增长,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五以上位次。尤其是在2020年的大疫大汛之年,江苏省粮食仍然实现创纪录的丰产增收,总产达 373亿kg,单产达6 900 kg/hm2,均创江苏历史新高,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3位。江苏省用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5.6%的粮食(图1)。

1.2 粮食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稻麦占比呈此消彼涨

江苏省种植的粮食主要品种为水稻和小麦,还有少部分玉米和其他(主要是大豆和甘薯)。从10年发展看,江苏省粮食产业结构较稳定,各品种年际产量占比波动基本上在2%以内。2011年以来,稻麦产量在粮食总产中占有绝对比重,常年稳定在85%以上,玉米产量基本稳定在7%~8%,其他基本稳定在3%~5%。从10年发展看,江苏省稻麦产量占比略呈现此消彼长态势。2011—2020年,水稻产量在粮食总产中的占比由56.4%下降到52.7%,而小麦产量在粮食总产中的占比由30.9%上升到35.8%;
玉米产量占比基本持平,从6.8%增长到8.3%;
其他粮食产量占比略有下降,从5.9%下降到3.3%。水稻中粳稻占绝对比重,2020年粳稻占85.6%,籼稻占12.5%,糯稻占1.9%。其他粮食包括大豆、甘薯、蚕豆、马铃薯、大麦、裸大麦等,其中大豆和甘薯占绝对位次,2020年两者占其他粮食的比重分别达42.8%、21.3%(图2)。

1.3 粮食产能中心向北移动,苏北成为产粮重心

近年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城镇化发展,江苏省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北移”[1],苏北已成为产粮重心。从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重来看,2011—2020年苏南和苏中地区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13.9%、 24.8%下降至10.4%、 24.0%,苏北地区则由61.2%上升至65.5%。从粮食产量占比变动看,2011—2020年苏南和苏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比重分别由14.4%、25.2%下降至10.6%、23.9%,苏北地区则由60.3%上升至65.5%(图3)。

1.4 粮食消费总量先增后减,工业用粮成X因素

从近10年发展来看,江苏省口粮消费基本不变。2011—2020年江苏省口粮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在900万~1 000万t,人均口粮消费约为120 kg/年(从123.8 kg/年略降至119.5 kg/年)。城乡居民更多地偏好消费肉蛋奶和水产品等,饲料用粮明显增长。2011—2020年全省人均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的消费量增长较快,饲料用粮总量增长28.3%。近年来,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菊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索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兴起,工业用粮总量大幅增长,但工业用粮受政策影响较大,成为粮食总消费变化的X因素。2011—2020年工业用粮消费量最高达到1 300多万t,最低降到300多万t。此外,随着科技进步,粮食平均用种量和损耗率有所下降,但受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影响,种子用粮和损耗总量也有小幅增加,分别从2011年的70万、67万t增加到2020年的102万、75万t(表1)。

表1 2011—2020年江苏省粮食消费结构

总体而言,江苏省粮食安全有保证,但是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仍要积极做好应对粮食不确定风险因素的严峻挑战。

2.1 资源要素约束趋强,粮食持续增产基础并不牢固

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江苏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0.06 hm2,远低于全国约0.09 hm2的平均水平,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江苏省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较大,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造成耕地质量存在一定的退化现象。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经过多年的复垦开发,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极其有限,且开发投资难度越来越大。据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估算,2014年底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中可开发土地占比为19.3%,可整理土地占比为3.1%,可复垦土地占比达77.6%。从劳动力看,江苏省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进城进厂务工,农业生产中更多地表现为“老年化”“兼业化”,愿意从事农业的青年劳动力缺乏。从科技看,2020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居全国第1位,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0%,居全国前列,未来大幅提升的空间较小。粮食产业是农业内部的“弱势产业”,投资回报低、生产周期较长,弱质属性极其明显,资金、人才、科技等先进要素聚集能力薄弱,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病虫害多发频发,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并不稳固。

2.2 “地板”“天花板”效应并存,农民种粮收益难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粮食生产成本“地板”逐步抬高,价格“天花板”瓶颈明显,种粮收益空间十分有限。从生产成本看,受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飞速上涨的影响,2011—2020年稻谷(粳稻)总成本从868元增加到1 321元,增长了52.2%,小麦总成本从610元增加到975元,增长了59.8%。从粮食价格看,受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充裕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粮食价格出现倒挂,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明显,粮食价格上涨乏力。为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江苏省连年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粮食“最低收购价”逐渐成为市场的“最高收购价”,成了粮食市场价格的“参考价”“风向标”。2018年受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的影响,江苏省南京市稻谷市场价格整体下滑,水稻出售价格为2.3~2.7元/kg,部分优良品种(如南粳5055和南粳46)为2.8~3.2元/kg,均比2017年下降约0.4元/kg,收益下降200~400元/kg。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压力下,种粮农民收益不高(图4)。

2.3 粮食加工大而不强,产业链价值链有待延长提升

江苏省是粮食加工大省,省内拥有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全国排在前列。2019年大米加工企业为757家,居全国第6位;
小麦粉加工企业188家,居全国第4位;
饲料企业183家,居全国第6位,食品及副食酿造企业121家,居全国第8位。虽然江苏省拥有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但集中表现为中小企业多,大型龙头企业少。从日加工能力看,江苏省日加工小麦和稻谷原料超过1 000 t的企业凤毛麟角,仅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江苏银河面粉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中粮米业(盐城)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100强名单中,江苏省粮食类企业无一上榜。粮食加工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2019年江苏省处理稻谷和小麦的能力分别为3 297万、1 611万t,按稻谷出米率70%、小麦出粉率75%估算,理论上每年可以分别产出大米2 308万、面粉1 208万t。而实际上,2019年江苏省大米和小麦粉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分别为965万、607万t,产能利用率却仅分别为41.8%、50.2%。粮食产业链条较短。以大米产业为例,大米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碎米加工、米糠制油、稻壳发电和供热,但米糠用于制油和深加工的不足10%,稻壳发电和供热率仅分别约有5%、25%,且省内秸秆稻壳板材发展滞后。粮食品牌美誉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江苏“南粳”系列大米在江浙沪地区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在全国市场上的认可度低于东北大米,市场上出现江苏稻谷挂牌“东北大米”进行销售的现象[5](表2)。

表2 2011—2020江苏省粮食企业数量及占全国比重情况

2.4 仓储物流建设滞后,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亟待建立

江苏省地处全国粮食产销“过渡带”,也是“北粮南运”的重要节点,在粮食收储量、物流中转量方面需求较大,加上仓房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目前已新建或改建好的仓容处于紧张状态,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等设施建设不足。粮食仓储物流“四散化”发展不平衡[6]。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并无附属(配套)用地规划,致使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附属(配套)用地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出现了烘干、仓储用地无序、低效甚至违法建设等现象。省内粮食仓储物流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且与其他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导致产生粮食迂回运输、无序流动的资源浪费。此外,粮食仓储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粮食物流运转的管理型人才和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操作型人才。以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四散化”为标志、以信息化为平台的“高效、低耗、便捷、顺畅”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亟待建立。

2.5 节粮减损空间较大,技术和消费观念需突破更新

粮食减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明显。由于粮食储藏条件差,受虫蚀、霉变、鼠害等影响,每年全球粮食的8%~10%在产后环节被损失掉。我国也不例外,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运用模型估算,水稻、小麦、玉米产后综合损失率分别为6.9%、7.8%、9.0%,三者平均损失率为7.9%,高于发达国家作物损失率水平(4%~6%)。当前,江苏省粮食损失与浪费现象在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生产环节,存在播种粗放、用种量偏高;
在产后环节,收获、储存、运输等个别环节损失也较突出。有专家估计,在粮食产后损失中,储藏环节损失比重最高,达到40.3%,其次是收获环节,为31.4%,运输和干燥环节损失较小,分别为11.1%、17.2%。此外,为迎合消费者对“精米白面”的过度需求,粮食精加工过度追求“白细美”,造成较大的损耗。以稻米为例,正常50 kg稻谷能生产出35 kg大米,但为迎合消费者精细白大米需求,加工企业普遍通过“多机出白”“多道抛光”等精碾提高大米“白度”“光亮度”,一般只能生产出25 kg左右。在消费端,浪费粮食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据南京财经大学专家对大学生食堂消费的调查,米制品的人均浪费率最高,达18.49%。

确保江苏省粮食稳产保供具有极端重要性,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未来5~10年,江苏省要紧紧围绕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建成“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部署,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粮食消费生活需要,确立“以我为主、立足省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按照“保面积、稳总量、调结构、优供给”发展思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33.3万hm2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70亿kg以上,单产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粮食品种日趋多元,区域流通效率较大提高,着力解决粮食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确保江苏省粮食“产得出、流得畅、供得上”,城乡居民“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好”,高质量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并建议出台如下对策措施。

3.1 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各级分工共担粮食安全

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适当提高粮食生产相关指标在“乡村振兴实绩水平”指标体系中的分值,压紧压实各级粮食安全政治责任[7]。省级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做到全省一盘棋保障。苏北粮食主产区要发挥优势,多产粮、多贡献商品粮,苏中产销平衡区和苏南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扛起产粮大省的政治责任。科学设定区域粮食自给率,苏中平衡区应至少满足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苏南主销区应至少满足农村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要加大对苏北粮食主产区和全省产粮大县的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好粮食安全主阵地。要按照“谁贡献、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完善主销区向主产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可根据粮食净流入量、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指标核定补偿额度。要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加快推开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金融支持,健全粮食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2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

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第一,确保耕地面积不减。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监测管理,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复垦机制,加快沿海滩涂地改良开发利用。第二,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强耕地分类管理和质量监测,强化退化耕地治理和补充耕地地力培肥。优先选择苏北地区产粮大县,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8]。第三,强化耕地生态保护。优化粮食作物生产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推广油稻、菜稻轮作和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种植模式,做到种地养地结合。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完善苏南水稻生态补偿政策,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3.3 切实加强科技支撑,落实好“藏粮于技”战略

科技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要素。第一,激发粮食科技创新主体活力。通过设立专项技术创新引导资金、技术创新优惠贷款等方式,激发粮食领域创新主体活力。重点支持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和部省园区内粮食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第二,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快启动实施一批种业创新工程项目,重点支持江苏省常州市等有育种科研优势地区,重点突破粮食基因挖掘、种子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重点培育“好吃、好种、好卖”品种。以节本增效为出发点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节劳、节肥、节水、节药、节能等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绿色加工、科技储粮、节粮减损、营养健康、现代物流等领域的研究创新支持。第三,推进粮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支持推广粮食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创新服务模式[9]。鼓励江苏省苏合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发展“农资+”技术服务推广模式;
培育壮大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结合”“技术托管”等服务模式;
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建立高标准基地开展科技示范。

3.4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激活粮食产业内生动力

经营体系现代化是降低粮食生产物化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路径。第一,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予以政策支持,有序推进家庭农场使用电子记账软件“随手记APP”,将生产经营与家庭生活独立核算,规模财务收支记录,强化成本管理意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支持农民以土地、农机、产品等为纽带,组建粮食类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规模经营。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粮食的生产规模水平。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群集聚发展,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形成特色粮食专业村镇。第三,提升粮食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拓宽组织服务领域,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延伸,重点加强粮食烘干、仓储、价格信息、金融贷款等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对粮食全产业链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鼓励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服务+”模式,在农资销售、科技指导等环节中融入社会化服务,推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

3.5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粮食产业体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拓展粮食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第一,启动实施粮食加工产业链提升行动。集中先进要素资源,培育壮大国家级、省级粮食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群集聚,形成一支江苏稻米加工航母战斗群。围绕粮食加工全产业链,强化快速检测、品质控制、节能减排、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技术支撑,提升粮食加工产品的经济价值。探索建立以粮食加工企业为主导,农技专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农户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水稻产业化联合体。第二,启动实施粮食品牌体系提升行动。依托优质稻麦千亿元级产业建设,要持续深入推进粮食品牌体系提升工作。以水稻为例,政府要做好“苏米”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指导制定各类稻米品牌建设的分类、分层、分区发展规划,维护建设好“苏米”区域公用品牌。稻米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完善优质食味稻米技术规程、标准认定与规范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江苏省国有粮食企业在“苏米”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三,加快推进粮食三产深度融合。以宜兴杨巷稻米产业融合示范园为样板,大力培育粮食产业融合牵头引领主体,通过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组织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加快与休闲、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联动经营管理机制、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等,拓展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10]。

3.6 强化粮食安全治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第一,推动立法修规,确保节粮减损工作有法可依。加快制定江苏省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的具体实施细则,探索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生产经营模式,控制耗粮多、营养价值有限的食品(如酒类)发展。第二,强化地方粮食储备与流通。落实好省(市、区)、地市、县(市、区)三级粮食储备规模标准要求,坚决保证粮食储备满足全省“三个月销量”,科学核定地市、县(市、区)两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要求,财政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县粮食储备任务。优化粮食应急调度、运输和管理方案,有效应对突发情况。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布局一体化与协同化,提高水、铁、公等粮食运输方式的连接性与互动性,打通粮食物流和供应链节点,确保粮食“运得通、运得快、效率高”。第三,加强粮食“走出去”战略实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2个市场、2种资源,加强粮食对外经济合作,有效调剂和补充省内粮食供给[1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或省外建设粮食种植基地、投资粮食加工企业和仓储港口物流,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撑,不断扩大“江苏粮食”版图,以“海外粮仓”“省外粮仓”护航江苏粮食安全。第四,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减少浪费。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力量加强宣传,继续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强化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教育,引导居民健康消费、文明消费,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猜你喜欢江苏省粮食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请珍惜每一粒粮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10期)2021-10-20江苏省交通图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江苏省政区图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中小学校长(2019年7期)2019-08-17江苏省交通图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江苏省政区图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我的粮食梦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1期)2018-12-27

推荐访问:江苏 对策 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