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孙艳梅 李会萍

(西安工商学院)

我国在1952年以后提出了要在高校教育岗位之中设立政治辅导员一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承担起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基于多种因素影响之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呈现出了职业倦怠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情绪衰弱

部分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呈现出缺乏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现象,一方面容易对周围事物形成过激反应,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出现悲观失望、沮丧抑郁的情绪,导致高校辅导工作出现问题。部分辅导员会逐渐与周边环境脱节,不利于预定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有时还会出现烦躁、发脾气以及对学生冷漠无情的现象[1]。

(二)自我否定

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形成厌倦、逃避乃至自我否定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工作信心受到打击和制约,对辅导工作成就感不足等。一些辅导员可能会失去相应的工作动力以及工作积极性,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此外,受到民办高校经济实力、资源调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高校辅导员的待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过对比之后,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对辅导员这一职务的接受能力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自卑心理,给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工作的水平,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生理不佳

在工作过程当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况往往有着较强的联系。部分高校辅导员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多,加之情绪波动较大,导致其身心状态逐步下降。一些辅导员可能会在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的双重影响之下出现脱发、头痛、健忘、食欲不振、失眠、肠胃紊乱等生理现象,给高校辅导员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危害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高校教育领域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素质均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一旦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压力以及工作负担较高的状态下,产生了职业倦怠的情况,则会给高校大学生人才培育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工作态度变化给学生造成的影响。部分产生职业倦怠的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对于高校学生辅导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出现的各项问题以及相关需求,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和解决,导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群体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不能确保学生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各项教学工作的推进难度高[2]。

其次,交流沟通变化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作为距离学生最近的教职工而言,打通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及时感知学生的需求状态是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现阶段,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受到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沟通措施,不能对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渠道进行有效的维护与拓展,辅导员无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情绪状态变化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由于辅导员个体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在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出现职业倦怠等情绪。因此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学生辅导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将自己消极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传输给学生的现象,使学生的精神、情绪以及心理健康极其不稳定,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和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二)对学校的危害

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最为频繁,因此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对学校在教育领域当中的口碑以及竞争力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一些高校辅导员受到工作倦怠情绪的作用,对工作缺乏相应的热情与投入感,未能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要求,针对学生辅导策略进行深层次的优化与创新,造成学校思政以及教育辅导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效益与口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群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制约。部分学校领导忽视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状态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未能针对现阶段辅导员的心理状态以及工作环境进行优化,使其职业倦怠情绪愈演愈烈,给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对自身的危害

强烈的职业倦怠情绪会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失去相应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信心,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生理与心理健康。此外,很多出现职业倦怠情绪的高校辅导员其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与牵制。在工作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等现象,使得自身很难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的辅导与教育工作过程当中,给辅导员的职责履行形成了一定的阻碍,长期发展下去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均会造成影响,因此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一)角色定位模糊且矛盾

高校辅导员一职,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学生的人生导师,而这一神圣的使命也使得部分教师出现了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其具体表现为,在学生面前需要具备较高的精神素养,时刻都在规范自身的行为,而在生活之中无法得到释放自我欲望的途径,长期压抑使得很难做好角色的转换。部分民办高校弱化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务,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标准方面模糊不清,一些辅导员还要担任学费催缴、学生就业、党员发展等问题,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二)职业收入及评价较低

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国家提高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而部分民办高校,未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流于形式,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相比导师、教授而言,其在学校的职位明显要低一些,无法与教学管理团队形成平等的状态,并且缺乏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空间,虽对外宣称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高投入、高强度、低收入、低评价问题仍有待解决[3]。

(三)工作绩效缺乏考量性

绩效考核是对从业人员工作评价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工作人员确立职业目标,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74.42%的辅导员对当前学校的考核制度不满意,这也进而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产生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在:(1)考核指标未能形成系统的体系,并且缺乏公平性。(2)考核内容针对性不足,未能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脱离实际。(3)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难以量化,进而导致了考核项目落地难度大。

(四)自身工作压力比较大

工作压力过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数量庞大,二是工作内容繁多。由于高校对辅导员岗位未能充分的重视,使得在此方面的人力配置上出现了问题,当前许多民办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一人需要带100-200名学生,不仅要做好日常的教学管理,还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手机要处于24小时开机的状态,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要立即处理,这对辅导员身心都是一大考验。经常无规律地加班加点工作,导致身心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则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

(五)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

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除专职辅导员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兼职辅导员,其中包括一些经过长期培训与选拔的在校研究生、中青年教师等,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在心理上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学校如果未能提高对辅导员身心健康的关注,进行心理疏导,其很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以及离职的想法。据资料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拉特尔16种人格测试”时,其辅导员的忧虑性以及低幻想性要多于其他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低且岗位流动性较大,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六)受自身性格缺陷影响

自身人格对心理状态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也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情绪的出现。辅导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则会进一步导致自我效能感较低,便会出现患得患失以及自我否定的心理认知,很难在工作中付出努力,排除各类负面影响因素,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而这与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有着较大的联系,如果辅导员在工作中未能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将会进一步丧失工作信心。

(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教育部门早在2006年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就明确提出了辅导员具有教师以及干部双重身份[4]。其在教师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而在管理方面则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指导工作,并要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而由此可以判定出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管理者又是服务者。高校辅导员所有工作都要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而为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其教学任务,高校要为其做好“减负”工作,禁止将一些学生管理的后勤工作交付于辅导员解决,在就业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应秉持“产教融合”的建设思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要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多给予其发挥的空间,让其能够结合本学院以及年级学生的特点,自主规划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办法。

(二)合理设置激励机制

针对高校辅导员收入低、工作评价性低的现状,民办高校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收入。第一,基础工资应与其他教师团队持平,提高薪酬设置的公平性。第二,合理调整薪酬、绩效奖金的标准,在开学初期辅导员的工作量加大,将精力都集中在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问题的处理上,参与科研的时间较少,学校应给予充分地理解,根据不同的工作状态设定阶段性激励目标,这样能够为辅导员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三,要结合精神激励的方式,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之中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学校则可结合工作专业水平以及学生评价,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激励,提高辅导员在学校之中的地位,其考评结果可以与岗位晋升等内容相衔接。

(三)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为解决当前民办高校考核机制不科学的问题,学校应以合理的岗位职责划分,对考核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保证各类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量化,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实现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学校开展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鞭策督导辅导员不断向前,提高教育团队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因此,建议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开展,秉承“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指导思想,提高辅导队伍的整体政治观念、业务水准、纪律作风。例如:在“德”方面,主要考察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可结合学校党建工作,让学校管理层利用谈心谈话的方式,对其进行考察,并打出分数与指导意见,结合学生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廉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从而生成科学的量化指标与评定结果。

(四)优化学校工作环境

环境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较大,为能够使辅导员减少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学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改善辅导员当前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机制改革的实效性。第一,在硬件方面,更新办公设备,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办公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形成学校、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第二,软件方面,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一个发泄欲望和充分休息的空间,定期开展文娱活动,并可加大与合作院校的互动,鼓励辅导员之间交流和解决问题,帮助辅导员走出院系,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生活中发现利于工作的素材,将其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思想活力,切实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五)加强心理辅导介入

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教师们的工作任务变得繁重,尤其是辅导员身份特殊。因此学校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同时,更要对教师团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应在辅导员相关培训活动之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辅导员的自我调控能力。第一,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的方式,集中开展职业心理培训,设置互动环节,依靠专业的知识解答辅导员在工作中所存在的心理困惑,及时为其找到良好的疏导方法,以此保证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二,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校园倾诉平台,让辅导员有一个突破口反映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可通过访谈、调查以及座谈等方式,掌握辅导员当前的心理状态,针对潜在风险以及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

(六)提高辅导队伍水平

我国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要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以及职业化,而部分民办学校由于受到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还未能完全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状态,因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辅导员应作为独立的岗位进行设置,在岗人员必须要有理论性、实践性知识储备,提高其专业程度,尽量避免兼职等现象的出现。第二,要提高其职业精神以及道德素养,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考察,设立从业规范,保证组织能够按照既定职业标准,完成好此项工作,并具有良好的沟通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第三,建立系统性的培育体系,将其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深化职业素养,提高其政治觉悟,把民办高校辅导员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第四,做好学科专业支撑,强化辅导员科研教学意识,构建学术氛围[5]。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未能给予此岗位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了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了倦怠的现象,此种现象定不可忽视,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会造成不良的教学风气。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之下,学校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提高对教师的职业引导与关注,从而保证教学队伍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职业倦怠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09-26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2016-06-24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年31期)2015-12-20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年1期)2015-12-01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6期)2015-09-05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1期)2014-02-27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西南军医(2014年4期)2014-01-19

推荐访问:倦怠 成因 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