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对策研究

唐圆梦,王柳荫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与现代社会进程、政治民主发展、先进文明形态相适应的集法律意识、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修养与能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这种素养的具备尤为必要[1]。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不管是国家的法治建设,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不能忽视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把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探究造成其结果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有利于不断开拓法治育人新局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1.1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只有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才能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长久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2]。民乃国之根本,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强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法治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合我国事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法治人才是保障我国法治事业长期向好的源头活水。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才,增强其参与国家各项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责任感,加强其建言献策、参与立法讨论、进行法律监督、参与法律问题讨论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通过我国基层管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国家法治化建设添砖加瓦,促进国家各项制度规范落实,是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其次,我国正处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时期,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与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各个地区的法治理论普及与发展不平衡,国民法治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全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是我国未来领导干部的储备人才,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使其摒除人情世俗的干扰,厚植现代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理念,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破除落后人治文化的影响,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
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大学生以身作则,传播和普及我国法治知识,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法治素养逐步提高,从而扩大全面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

1.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首先,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日趋复杂,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产生的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已经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必须依靠法治这种强制力手段来约束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3]。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份子,只有加强自身法治素养,树立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契约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就社会安全问题而言,在2021年12月最新出版的《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研究报告》中,有一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专题报告《2020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状况与预防研究报告》,其中,提到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全国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的比重高于70%。就犯罪性质与犯罪危害程度而言,与社会其他一般成员的违法犯罪相比没有本质区别,都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安全[4]。因此,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将法律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性单纯,以大学生为主要诈骗对象的校园安全案件频发,诸如裸聊裸贷等针对大学生设计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少大学生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很多大学生在受骗后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可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与社会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法治素养,形成法治思维,树立防范意识,面对违法犯罪,能够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勇敢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1.3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国家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肩负起时代使命,这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青年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思维方式培养的黄金时期,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教育他们主动以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为行事依据,以法律手段和法治方式为做人处事原则,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首先,法治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二者能够达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学习法律规章,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法律界限,明辨是非,约束自我,从内心良知出发,遵守法律要求,将道德内省与法律约束相结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学习宪法,能够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爱国、爱家、爱社会,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6]。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知识,培养其政治责任感,厚植政治底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其次,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能够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法治素养中的法治思维是大学生立足社会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法治思维中的合法性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会运用规则处理问题。权利与义务思维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在享有个人权利的同时,不忘履行法定义务,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情。程序正当性思维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正义意识,对事物的判定不停留在表面的真假与善恶,追求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相对公正的结果,行为处事讲究依法办事,做到兼听则明。

2.1 大学生法治认知不足,法治意识有待加强

法治意识是指社会主体在对一国法律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法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认知,由此产生对法治基本的遵守与服从意识。法治意识表现在主体心中时刻将法律作为行事准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思考与决定都以是否合法为出发点,以违法后果为警示,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晓法律相关规定,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以适应社会,预防犯罪。随着2016年国家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大学生整体遵纪守法意识大大提高,规则意识也已初步确定[7]。

在看到普法教育取得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法治教育起步较晚,尚处在实践摸索发展阶段,法治教育模式与机制尚未成熟,高校法治教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法治课程设置较少,法治教育理念落后,要求大学生掌握知识点应付考试即可,忽略了法治精神的培养;
2)法治授课内容过于专业,对大学生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不太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枯燥的法律条文很难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法治教学方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口头讲授,未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很难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难以达到良好的法治教学效果。

近年来大学生的刑事犯罪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诸如打架斗殴、校园霸凌,甚至有毒杀同学的恶性事件,这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详细了解案件发生过程,通过与作案者事后访谈中不难发现,很多案件表面上是因为大学生个人心理障碍导致的个人生活与学业失衡、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实则是法治素养不高,基本的法律知识模糊,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知识体系,对自身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缺乏准确的认知,法治并未对其产生良好的劝诫、警示作用。所以大学生法治教育对预防违法犯罪、提升法治素养来说是重中之重。

2.2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环境氛围不浓,法治信仰不坚定

大学生法治素养形成的核心是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在对法律的认识和功能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状态,表现为相信法的正义和权威,调节社会秩序有效的内心归属感,外化为自觉遵守法律,积极拥护法律。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曾说过“不被信仰的法律将会是一纸空文”[8]。因此,大学生应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自觉将法律作为自身的最高行动指南与价值追求。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法治化环境大大改善,国民法治意识也在明显提高,但我国整体法治氛围并不浓厚,国民法治信仰仍待加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

历史上,中国古代长期受封建统治的影响,等级特权主义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封建家长制宗法观念等级森严,使得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观念难以产生,法律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工具,且带有强烈的血缘人伦色彩,形成了鲜明的人情社会,遇事讲究托人情,习惯性找关系,阻碍了法治制度与精神的传播与发展[9]。现实情况是我国各项法治建设还处于完善与发展阶段,一则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法律滞后于实践发展的情况,急待法治调整的社会领域中尚存在法律空白之处,无法可依的现实状况使公众对法律社会效用的心理预期大大降低。二则由于部分司法人员和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法治素质低,造成司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等社会问题,致使法律的社会有效性不能正常发挥,给法治抹黑,导致公众对我国法治体制持怀疑态度。

上述都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障碍,一些不良的社会法治风气使得大学生没有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不相信中国能做到法律至上,容易向权势低头,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也没有诉诸法律的勇气和信心。再加上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思想的侵蚀,一些大学生惯用投机取巧的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诸如作弊、抄袭等不端行为,甚至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为找工作简历造假、伪造毕业证书等。这都是大学生不相信法律,不依赖法律,没有将法律作为行事准绳的体现。

2.3 大学生法治实践不足,法治思维欠缺

法治思维是人们在用法治知识和法治原则指导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一种集合了法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综合性逻辑思维能力。大学生具备了法治思维就能够帮助其克制慌乱与冲动等不理性情绪,避免意气用事,学会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尽管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普遍对基础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仍然有一些大学生不会用法治思维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不会采取合理解决措施激化矛盾的,如因言行冲突上升至人身攻击,最后打架斗殴两败俱伤,甚至出现人身伤害;
有不会采取合法方式维护正当权益的,如遇到校园霸凌、电信诈骗、买到假货不会留存证据报警,最终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结尾的;
还有不会抵制社会不良诱惑误入歧途的,如吸食毒品、借高利贷等,最终锒铛入狱断送自己美好青春。

针对大学生不会运用法律规避风险的情况,主要因为大学生法治实践不足,无法形成有法治经验支撑的法治思维。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参与法治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高校法治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以知识点的传统灌输为主,不能将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产生错误认知,以为专业法律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关系不大,缺乏法治实践的学习动力[10]。另一方面大学生法治实践的途径有限。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相对单纯,多以校园家庭为主,法治实践需求少。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缺乏长效性的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机制,没有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和多方面合作的开展平台。

3.1 创新法治教育模式,培养法治意识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法治知识作为基础,良好的法治教育是提升法治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需要更新法治教育理念,创新法治教育内容,改进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增进大学生法治知识水平。

首先,转变法治教育理念。法治教育理念指导着法治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教育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法治目标人才的培养方向[11]。高校不仅应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比重,优化高校法治课程体系设计,设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法治教育课程,还要及时转变传统的重基础知识、轻综合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法治精神育人,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突出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法治思维能力,促使其将法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培养具有崇高法治信仰,拥有法治思维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在法治教育内容的打造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融合中华民族精神、主流社会主义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提升新时代法治教育育人效果。还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补充我国法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知识。此外,可引入与大学生专业有关的法治知识,增加符合大学生专业需要的法治教学内容,为未来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法治素养;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等领域,对法治课堂进行有益的补充,用心理健康和道德素质筑牢大学生法治意识,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再次,不断改进法治教学方法,拓展法治教学形式。教师在实行法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经典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与活动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法治知识的传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资源,将网络上具有启发与教育意义的视频或事例进行整理,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与讨论,还可举办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法治的魅力,提升法治素养。还可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课堂,对法治知识进行有深度的传授,开办特色法治知识讲座,如防电信诈骗、劳动者权益保护、毒品常识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讲座等,普及大学生的法治知识,加深他们对于法治实效性的认识。

3.2 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人们内心对法律的衷心拥护和尊崇造就了整体的社会思想基础,涵养着大学生的法治信仰[12]。要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就需要高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积极健康的法治氛围。

首先,家庭环境首当其冲。家是最小国,是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家庭环境在促进法治氛围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法治氛围对大学生法治品格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家长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和民主和谐的家庭交流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遵守社会规则、崇尚法治理念的榜样,在教育孩子时,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提供精神沃土。

其次,校园环境引领成长。学校是大学生脱离父母、独立成长、学习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进入社会的垫脚石,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在无形中浸润着大学生法治意识,对高校法治教育起着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做法有以下三点:1)从校园法治文化“硬件”设施着手,修建法治文化长廊,内置法治名人塑像、典型法治事迹图、法治著作收藏,同时借用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工具围绕社会热点法治事件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法治需要进行宣传和讲解。2)在校园法治文化“软件”塑造上,要依法治校,致力于形成高效民主管理、师生交流平等、考核评优透明的民主型校园治理模式。处理校内事务时注重程序,以事实为依据,将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和工作中,形成制度保障运行和主体实践落实的双向融合实施路径,构建长期有效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生态运行机制。3)校纪校规的严格执行能够使同学们养成尊规守矩的好习惯,从而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奠定坚实的法治思想与认知基础。

再次,社会环境形成合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受到整个社会法治文化的影响,全社会的法治化治理水平、法治文化氛围程度、法治精神宣传力度、社会民众的法治行为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实践。只有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全国上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管理水平,树立法律权威,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法治建设的进步和法治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稳定与便利,才能不断增进大学生内心的法治认同与信仰。与此同时注重普法宣传方式方法的改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法治文化需要,创新法治工作理念,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构建具有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公民社会”,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实质,自觉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法治建设重任和使命[13]。

3.3 积极参与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把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所学法治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知,法治思维在法治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指导实践,才能最终转化为法治行为[14]。法治实践是锻炼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法治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构建校内、校外、网络空间等多向度的大学生法治实践平台,是充实大学生法治生活、提升法治素养的有效举措。

首先,积极开展校内法治实践活动。学校成立以法治教育为宗旨,吸纳爱好法律的大学生,鼓励其自主自办法治社团组织,自主宣传和建设,依靠社团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宣传周、法治知识竞赛、辩论赛、校园法律答疑中心等活动,邀请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法律工作者担任活动指导老师,提升活动的规范性和法治专业水准,增强活动的辐射和影响能力,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校园法治实践活动中。学校还应设立阳光监督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设置更简便、更高效的申诉渠道,在此平台上,学生可对校内事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激发学生参与治校的热情,感受学校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法治精神,让同学们在自我管理与服务中加深法治认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组织同学们参加校外法治实践活动。借助社会法治教育资源,通过高校与相关部门合作设立法治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活动,如法院旁听审判、监狱走访等形式,切身感受法律程序。鼓励大学生作为志愿者进入中小学、社区、医院等民生机构进行普法宣传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引导大学生结合所学法治知识为基层民众提供法律帮助,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提升法治素养。

再次,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网络法治教育实践。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大学生法治学习与实践的宝库,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新媒体的法治互动平台,对国家机关展开法律监督和建议,参与立法讨论与民主评议,这将极大提升大学生法治主体的话语权表达路径,激发大学生主人翁精神。此外,大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微平台,参与法治微文化创新,拍摄具有启发意义和共情能力的法治文化微视频,将具有概念性的法律语言创造性地转化为富有新意、形象生动的法治生活语言,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增进法治文化认同,凝聚法治共识[15]。

总而言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从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开展多样化的大学生法治实践活动入手,构建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网络多维法治培养体系,形成多面法治实践育人合力,推动大学生学好法治知识,坚定法治信仰,形成法治思维,全面提升法治素养,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法治法律素养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法律解释与自然法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让人死亡的法律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推荐访问:新时代 素养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