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内生动力,推动强县域战略措施研究

王华

(甘肃省委办公厅专用通信局,甘肃 兰州 730000)

县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单元,是连接城市、乡村的功能综合体,是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最前沿。县域经济兼具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有弯道超车,加速发展之势。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强县域战略的实施,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城乡同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关键,就在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区县众多,县域人口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气候因素影响,省内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重点产业各具特色,部分市州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展,特色产业培育效果明显。但受自然资源、环境气候、交通设施、人才观念等因素影响,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较明显的短板,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特色产业链不够健全,相关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强县域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甘肃省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标志着甘肃省县域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如何补齐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坚决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全面扶持省内县域产业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牧产品粗加工为主的低质粗放型经济到充分利用各类要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的“特色县域经济”,从以劳务输出就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导向路径更加清晰。

1.1 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甘肃省各县依托自身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等优势,省、市、县、乡各级协同发力,着力发展地域特色产业、乡村致富产业,打造出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202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区有24个,占比上升至2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7 457元,增长到2021年的11 433元。

1.2 产业体系不断健全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河西特色农业、陇东旱作农业、定西马铃薯产业、中药种植、高原夏菜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地位明显加强;
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
旅游业、生态产业发展迅速,吸纳旅游人次总量创历史新高。

1.3 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交通、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干线交通网络建设迅速,物流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快递站点实现村级全覆盖,城乡物流时效不断提升,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冷链产品等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3×104km,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104km,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目标;
农村电商发展迅速,涉农网店达4万余家,这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4 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县域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的提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县域居民消费能力持续释放,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2021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43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 206元,消费能力持续提升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1 经济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资本缺乏导致周转困难。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县域经济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建设存在短板缺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县域资产资本缺乏有效的盘活机制,县域资金运行效率普遍较低。同时,由于产业链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传导缓慢,导致县域产业产能产量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存在区域性经济危机风险。同时由于域资金缺乏,政府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致使产业培育、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产业体系面临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可持续能力低,虽然目前各地都在加大政府鼓励招商引资力度,但受交通和发展环境制约,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在甘肃省县域落户发展的愿望普遍不高,新型工业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导致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挑战。

2.2 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目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的迫切任务,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农业的二元特征相对明显,传统农业占比高,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性普遍较强,种植业、养殖业普遍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社、小微企业占比较小,龙头企业屈指可数,导致农业科技研发、产品加工、供应销售衔接不畅,交易成本较高,同时,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深加工企业,导致农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普遍不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工业方面,甘肃省各县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产业普遍以矿产加工、初级产品粗加工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且产业链较短,无法产生明显的规模化效应,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旅游业方面虽然在甘肃境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但总体而言,甘肃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很不足,省市级品牌旅游发展较好,但县级旅游产业发展不足。

2.3 现有县域产业竞争力缺乏

县域经济市场导向不够明显,工农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销衔接存在严重不足,农业方面,对订单农业、互联网销售利用不足,对优势产品宣传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时有发生,农民个体户、小微市场主体经营发展存在风险。工业方面,由于县级工业企业基础薄弱,资源依赖度普遍较高,初级工业产品多,结构单一,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产品和可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少。同时,由于支柱产业少,品牌意识不强,广告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甘肃省工农业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品市场适应性差、市场主体竟争能力弱是制约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 传统要素比较优势逐步消失

甘肃省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型增长为主,产业规划引领不足,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科技赋能明显不足,全要素投入的协同发展模式没有形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甘肃省县域经济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甚至消失。一方面,随着高新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需求比重逐步下降;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由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及自然资源存量的不断变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足与短板更加明显,探索新的经济增长、发掘新的要素优势是甘肃省县域经济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

2.5 县域内流通机制亟待优化

目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招商引资、引导商品、劳动力外输为主,区域内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域内消费能力明显不足。受二产总体薄弱、一产缺乏增长点的影响,县域居民收入总体偏低;
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县域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也与地级及以上城市存在差距。因此,在绝大部分收入用来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和医疗教育等必须支出后,居民剩余收入已无法支持其他消费。随着国内大循环的不断推进,提升域内居民消费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培育县域微循环、亚循环是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021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县域经济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以上,超100亿元以上县域增加24个,总数达到46个;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50万人次以上;
打造12个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级的园区,这是甘肃县域发展的新契机。

3.1 加强政策规划引领

紧盯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构建产业链完善、配套体系健全、供应链支撑有力、区域协同发展的县域经济生态体系是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应突出以壮大全面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为着力点规划引领,强化补链、强链、固链措施,既落实区域整体规划要求,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又充分发挥县域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产业集群,实现县域产业的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发展。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化省级统筹规划和县域政府引导,加快形成政策合力。特别对区域优势产业,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新产品培育、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对县域主导产品企业,加强指导咨询政策,发掘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将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要素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2)做优做强产业品牌。鼓励具有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国内外较强知名度产品所在县市加强广告宣传,进一步提升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培育具有省域、国际影响力的县域名牌产品。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等现在传播媒介,大力培育县域产品销售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电商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农业,不断优化县域产业产品供应销售渠道。

(3)做全做强产业园区。要立足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鼓励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实现园区内发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降低交通、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加快高新技术、管理流程等的推广应用,真正发挥园区在产业集群方面的规模效应。

3.2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优质的市场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甘肃作为西部地区,县域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在整合生产要素,形成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做强市场主体,是现阶段实现甘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一核三带”发展战略,有效发掘、做强现有优势产业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注重发挥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品牌、做大优势,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2)有序整合低效企业。深入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在保障各类企业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间的兼并与联合,加强对散、弱、小的中小企业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3)着力培育新型产业、企业。参照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企业孵化基金模式,成立由国有资本主导的资本运营平台,加强对高、精、特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解决制约新型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培育一批具有当地县域特色的中、小、微企业和合作社等,并鼓励做大做强。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加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1)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县域范围内,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推动县域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加强民生依托鼓励城乡居民消费,进而优化区域经济循环发展,为县域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深入推进落实新基建。注重前沿技术、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依托数字经济、融媒体平台等新经济业态,搭建区域经济流通推广平台,助力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3.4 加强县域地域融合

推动县域间、地区间融合发展,是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内循环效率。通过制定更高层级的区域发展规划,构建区域联动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集群体系,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县域间良性互动。

(2)深入发掘比较优势,争取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发掘土地成本、矿产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大城市产业转移。

(3)构建高效流通平台,提升推动县域间要素和商品流通效率。立足做强做优产业链,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深入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做好产业链上的延链、补链和强链设计,着力改善提升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县域地域间商品流通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有序流动。

3.5 多措并举积极扩大县域消费

以域内消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补齐县域消费短板,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完善生活性服务供给。加强县域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促进县域公共消费规模提升。

(2)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县域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服务环境和品质,吸引城市居民入乡消费,促进居民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

(3)改造提升消费渠道,健全县域产品流通体系。健全乡村物流网络,引导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积极布局商业网点,加强场地安排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鼓励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县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腹腔镜外科杂志(2022年7期)2022-08-16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研究与应用(2022年3期)2022-07-25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甘肃林业(2022年1期)2022-02-19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0期)2021-07-16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中小学校长(2020年6期)2020-08-07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推荐访问:着力 县域 培育